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3  100

专利名称: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为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材料塑铸成型,经环氧乙烷灭菌一次性使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胸、血胸、脓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
背景技术
原始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储液容器为玻璃制品,无悬挂装置,只能放置在地面上,瓶口用胶塞密封。引流胶管从肋间直接插入胸膜腔,尾端连接带胶塞的玻璃负压管,排气平衡气压功能由胶塞上的另一个玻璃管完成。整套装置高温消毒后反复使用,容易交叉感染,操作、护理也不方便。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胸腔闭式引流器与原始引流器的原理相同,但材料改用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材料一次塑铸成型,减轻了重量,增加了引流头和悬挂装置,而且为一次性使用,基本杜绝了交叉感染使用,操作、护理都便捷了许多。但是,在整体设计上仍然存在很多缺陷一是引流头大多呈圆管状且前端较锐利,直接通过胸壁置入胸膜腔,易损伤肋间血管和神经,且容易产生瓣膜效应,影响引流效果;二是引流头管径大小一致,放置深度很难掌握,无固定措施,易脱落;三是引流瓶单瓶口设计,瓶盖上置排气平衡气压管及负压管,更换引流液时需旋下瓶盖才能完成,容易造成瓶内污染;四是悬挂装置由悬挂架及双挂勾组成,有多个组装接口,容易松动和散落,操作和使用不便;五是引流瓶无手柄把持,页面尺度线设计不尽合理,更换引流液等操作时不够方便。本实用新型很好地弥补了上述缺陷, 具有操作简单、护理方便、衔接紧密、悬挂可靠、方便制作、节省原材料、使用时一次组装不需拆卸等优点。
发明内容本新型为聚氯乙烯或聚乙烯材料塑铸成型,为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液胸、气胸或脓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由引流头(1)、引流导管O)、引流器(3) 三部分组成,引流头(1)与引流器(3)通过引流导管(2)连接。引流头(1)由Y形三通管 (5)、导针(6)、凸形胶垫(7)、密封帽(8)四个部件组成。Y形三通管的长管称穿刺管(57), 前端呈鱼嘴状(15),体部呈葫芦形,两边有侧孔(16)。两短管分别为导针管(58)和引流管(22),导针管(58)供导针(6)穿入,其外侧布有螺纹,与封闭帽内螺纹旋接,中间放置凸形胶垫;引流管0 与引流导管( 相连接,其外侧有两道环形凸起为防脱环0;3)。引流器由引流瓶(9)、组合瓶盖(10)、伞状连接环(11)、一体吊挂勾(12)、负压管0 五个部件组合而成。引流瓶(9)为圆柱体,瓶体外部勻称分布七条横行内凹槽(3 及两条纵向对称的矩形内凹槽(39),纵向矩形内凹槽(39)平面上设尺度线(40),水平线起始处为水平线 (41),瓶体一侧有一贯通凹区(34),与瓶体形成一方便握持的手柄(3 ;瓶体上端分布主瓶口(30)、副瓶口 (37)和气压口 (38)三个瓶口,主瓶口 (30)向上凸出且外部布螺纹(31), 底部环形向外凸出为环形台阶(1 。组合瓶盖外部成凸凹线形条纹称防滑槽(46),内部横行螺纹G8)与主瓶口外螺纹(31)相旋接,瓶盖中心有一垂直中心管G),管上端裸露于瓶盖上方部分连接引流导管O),其外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并布有两个环行凸起G9);管下端置于引流瓶内部分连接负压管(42),其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变大,利于负压管02)的嵌入及衔接。伞状连接环(11)上缘内收,直径小于环形台阶(13),靠材料本身及V形开缝(50) 的弹性功能,通过引流瓶主瓶口的环形台阶(13),并卡接在环形台阶(1 下方,其两侧分别垂直向上半弧形悬挂臂(51),挂臂上大、小圆孔(52、53)供一体吊挂勾的挂脚(56)衔接并悬挂。一体吊挂勾(1 上部挂勾(54)部分为圆柱体呈半弧形,强度大,不易变形,末端吊挂臂(5 分割成两个半圆柱体,光滑且有强度,方便悬挂,末端凸出增大的圆柱形挂勾脚(56)与伞状连接环弧形挂臂上的大、小圆孔(52、5;3)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益处1、Y形三通管(5)的穿刺管(57)前端呈鱼嘴状(15),体部呈葫芦形,导针(6)穿入后其前端呈园锥体形,置入胸腔时,整体顺应性穿过皮肤、肋间组织、胸壁,进入胸膜腔, 避免损伤肋间神经和血管。2、穿刺管(57)的体部呈“葫芦”形,两边有侧孔(16),置入胸腔后,靠肋间肌自然收缩作用,“葫芦”形凹陷区(19)自然卡在肋间,使其深度恒定不变且不易脱落,凸出部 (17,18)自然限制引流头的进入与退出,第二个凹陷区00)恰好在皮肤切口处,固定缝合后使切口较紧密闭合,增加了引流头的稳定性。鱼嘴状(1 和侧孔(16)的设计避免了瓣膜效应,使引流充分。引流头在胸膜腔内部分体积小,对肺脏的刺激降至最低。3、Y形三通管(5)的两短管分别为引流管(22)和导针管(58),引流管(22)与穿刺管(57)呈钝角,利于引流,不易堵塞;导针管(58)与穿刺管(57)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反向延伸,方便导针(6)放置。导针管(57)尾端置有凸形胶垫(7),并有封闭帽(8)旋紧,闭合紧密,避免空气进入胸腔,同时方便进行胸腔冲洗。4、引流器由引流瓶(9)、组合瓶盖(10)、伞状连接环(11)、一体吊挂勾(12)、负压管02)五个部件组合而成,使用时不需配件或再次组装,节省原材料,与目前临床使用的引流器相比,更加简洁、方便。5、引流瓶(9)瓶底为平面,可平稳放置于地面,由于伞状连接环(11)及一体吊挂勾(12)的作用,也可将引流瓶悬挂床边,且保持自然垂直,并可360°旋转,避免逆行污染。6、引流瓶(9)上端分布主瓶口(30)、副瓶口(37)和气压口(38)三个瓶口,添加负压引流液和倾倒胸腔引流液时,不需拆卸引流器装置,打开副瓶盖即可直接通过副瓶口 (37)添加或倾倒,操作便捷。7、需要负压吸引时,气压口(38)连接负压吸引器的负压管可完成胸腔负压吸引, 使胸腔液体和气体充分引出,有利于肺膨胀及胸膜腔负压的形成。8、引流瓶(9)瓶体上设计一体手柄(35),方便引流瓶的把持,9、引流瓶两侧面设计尺度线(40),水平线位置为零起点标注,超出水平线的液体平面对应的数值即为引流总量,引流总量一目了然,无需计算,方便快捷。

图1、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组装模式图;图2、放置凸形胶垫、旋紧封闭帽的Y形三通管失状剖视图;图3、置入导针后的Y形三通管前视图;图4、导针前视图;[0018]图5、封闭帽左视图;图6、封闭帽前视图;图7、封闭帽右视图;图8、凸形胶垫左视图;图9、凸形胶垫前视图;图10、凸形胶垫右视图图11、引流瓶前视图;图12、引流瓶后视图;图13、引流瓶右视图;图14、引流瓶左视图;图15、引流瓶副瓶口瓶盖关闭时的轴视图;图16、引流瓶副瓶口瓶盖开启时的轴视图;图17、组合瓶盖轴视图;图18、组合瓶盖俯视图;图19、组合瓶盖仰视图;图20、组合瓶盖中心管与负压管衔接后的失状剖视图;图21、伞状连接环轴视图;图22、伞状连接环仰视图;图23、伞状连接环前视图;图24、伞状连接环右视图;图25、伞状连接环俯视图;图沈、一体吊挂勾轴视图;图27、一体吊挂勾前视图;图28、一体吊挂勾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图1为组装在一起的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引流导管(2)将引流头(1) 和引流器(3)连接在一起。引流头(1)由Y形三通管(5)、导针(6)、凸形胶垫(7)、密封帽 ⑶四个部件组成,本图所示是引流头⑴的前端插入胸腔,配合穿刺使用的导针(6)已拔出,引流头(1)尾端用凸形胶垫(7)、密封帽(8)封闭时的组合图。引流器(3)由引流瓶(9)、 组合瓶盖(10)、伞状连接环(11)、一体吊挂勾(12)、负压管0 五个部件组合而成。引流导管( 一端连接Y形三通管( 的引流管(22),另一端连接组合瓶盖的中心管(4)上端。 伞状连接环(11)与引流瓶(9)上的环形台阶(1 相卡接,再与一体吊挂勾(1 连接,共同实现引流瓶(9)的悬挂、旋转及始终保持垂直状态。负压管0 与组合瓶盖中心管(4) 下端嵌入衔接。图2为放置凸形胶垫(7)、旋紧封闭帽(8)的Y形三通管失状剖视图,中空部分为导针置放孔(14),行胸腔穿刺前,需先旋下封闭帽(8)连同凸形胶垫(7),将导针插入导针置放孔(14)再进行穿刺。穿刺管(57)的前端呈鱼嘴状(15)设计,侧面两个侧孔(16),使引流充分,可避免插入胸腔后与肺脏产生瓣膜效应。穿刺管(57)的反向延长部分称导针管 (58),其外径与封闭帽内管径相等,且外周设计了螺纹,与封闭帽(8)的内螺纹相旋接,封闭帽(8)与导针管(58)中间置放凸形胶垫(7),该设计是为了穿刺完毕拔出导针后,用凸形胶垫(7)及封闭帽(8)将导针置放孔(14)尾端紧密封闭,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图3为放置导针后行胸腔穿刺时的Y形三通管( 前视图,导针插入导针置放孔 (14)后,穿刺管(57)的前端呈圆锥体,尖端锐利,底部圆钝,通过导针顺应性顺利将穿刺管(57)的前端置入胸膜腔,组织损伤小,不易损伤肋间血管、神经,深度自然恒定。穿刺管 (57)的体部呈“葫芦”状,第一个凹陷区(19)恰好与肋骨相卡接,凸出部(17,18)自然限制引流头的进入与退出,第二个凹陷区00)恰好在皮肤切口处,固定缝合后使切口较紧密闭合,增加了引流头的稳定性。穿刺管(57)尾部设计环形凹线为皮肤缝线捆绑处,可防止引流头脱落。引流管0 与穿刺管(57)成钝角设计,方便引流,其外管径自上而下逐渐变小,利于引流导管⑵与其衔接,两个环形小凸起(23),起到防止引流导管脱落的作用。图4为导针平面图,导针前端为圆锥体,体部为圆柱体,其外径与导针置放孔(14) 直径相符,尾端呈环形凸出(27),方便导针插入与拔出时的握持。图5为封闭帽的左视图,图6为封闭帽的前视图,图7为封闭帽的右视图。封闭帽外表面呈细密纵行条纹(M),方便把持且防滑。封闭帽前端圆孔0 直径与导针管(58) 外径相吻合,内面横行螺纹与导针管外螺纹相旋接,靠近尾部有一凹槽称胶垫凹槽( ),直径与凸形胶垫的圆形平面(XT)外径相等,用来置放凸形胶垫,尾部有一穿刺孔( ),行胸腔冲洗时,输液器针头由此孔穿入。图8为凸形胶垫左视图,图9为凸形胶垫前视图,图10为凸形胶垫右视图,凸形胶垫为医用橡胶材料,具有弹性,其前凸部分09)外径恰好与导针置放孔(14)内径相等, 圆形平面、2Τ)部分外径与封闭帽的胶垫凹槽06)直径相等,凸形胶垫通过封闭帽的圆孔 (25)放置到封闭帽胶垫凹槽06)位置,置于封闭帽(8)与导针管(58)中间,起到密封、保护作用。图11为引流瓶前视图,图12为引流瓶的后视图,引流瓶外观呈圆柱体,上端可见主瓶口(30),瓶口外侧分布环形螺纹(31),螺纹下方有一向外凸出称环形台阶(13),可与伞状连接环(11)相卡接,瓶体外部勻称分布七条环行内凹槽(33),增加了瓶体强度。瓶体一侧有一贯通凹区(34),形成与瓶体相连一体的手柄(35),方便更换液体及悬挂引流瓶时握持。瓶体底部有一凹陷区(36),具有增加瓶底强度、不易变形的作用,使引流瓶置于地面时更平稳。图13为引流瓶右视图、图14为引流瓶左视图,瓶体右视可见上方有三个瓶口,分别是副瓶口(37)、主瓶口(30)、气压口(38),两侧面均有一纵行长方形内凹槽(39),其平面上布有尺度线(40),尺度线起始处为水平线(41),水平线为注入引流液的最少量标示,水平线位置为零起点标注,超出水平线的液体平面对应的数值即为引流总量。图15为引流瓶副瓶口瓶盖关闭时的轴视图,瓶盖上面向内凹陷,闭合时可防止引流液过度蒸发引起负压管0 外露、空气进入胸膜腔及液体溢出,同时具有防尘功能。图16为引流瓶副瓶口瓶盖开启时的轴视图,副瓶盖开启时,靠一小面积连接点与副瓶口相连,副瓶盖远离连接点一侧有一凸出的小的弧形把持弧(43),方便开启、关闭瓶盖。在瓶盖外缘、把持弧的下方设计了一条向外凸出的三菱柱体的锁条(44),与其相对应的副瓶口内缘处有一凹陷的锁槽(45),锁条04)与锁槽05)相卡接,起到封闭作用。 在更换引流液和添加液体时不需打开主瓶盖,开启副瓶盖自副瓶口倒入或倒出即可。图17为组合瓶盖的轴视图,图18为组合瓶盖的俯视图,图19为组合瓶盖的仰视图,图20为组合瓶盖中心管(4)下端连接了负压管0 时的失状剖视图。瓶盖外面均勻纵行凸出线条(46),方便把持且防滑,瓶盖底侧呈环形外凸形成外沿(47),增加瓶盖强度。 瓶盖内布有环形螺纹(48),与主瓶口的外螺纹(31)相旋接。中心管(4)上端裸露于瓶盖上方部分连接引流导管O),其外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并布有两个环行凸起(49),方便组装并防止引流导管脱落;中心管(4)下端置于引流瓶内部分与负压管0 成嵌插式衔接,负压管G2)的长度小于瓶体长度但必须置于水平线Gl)以下,防止空气自负压管G2)进入胸腔。气压口(38)有排出空气和平衡气压的功能,并可与负压吸引器管相衔接,具有负压闭式引流的功能。图21为伞状连接环轴视图。伞状连接环外形呈伞状,上缘较下缘直径小且内收, 设计“V”形开缝(50)以增加弹性,同时便于组装时通过主瓶口的环形台阶(13),并与其相卡接。下缘内径与环形台阶(1 直径相当,靠材料本身弹性及上缘“V”形开缝作用,伞状连接环可顺利通过环形台阶(13),并卡接在环形台阶(1 下面。伞状连接环的两侧设计垂直半弧形悬挂臂(51),臂上有大小圆孔(52、53)与一体吊挂勾(12)的挂勾脚(56)相衔接,可活动且完成悬吊引流瓶的功能,靠引流瓶内液体重量使引流瓶始终保持垂直状态,防止负压管0 尾端外露,致使空气进入胸腔。图22为伞状连接环仰视图,图23为伞状连接环前视图,图M为伞状连接环侧视图,图25为伞状连接环俯视图。图沈为一体吊挂勾轴视图,其上部挂勾(54)部分为圆柱体呈半弧形,强度大不易变形,末端吊挂臂(5 分割成两个半圆柱体形,光滑且有强度,方便悬挂。吊挂臂末端凸向内侧圆柱形挂勾脚(56),与伞状连接环半弧形挂臂上的大、小圆孔(52、5;3)相衔接,具有连接、悬挂、平衡引流瓶的功能。组装后两吊挂臂与两挂勾脚(56)连线呈等腰三角形,稳定性能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过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1、本实用新型适用任何年龄的液、气胸或脓胸患者的胸腔闭式引流或胸腔冲洗。 实施手术应选择在手术室中完成,特殊情况也可在急诊室、病床前、急救车或急救现场完成。患者取坐位、端坐位或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选择腋中线第6、7肋间或锁中线2、3肋间,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单,常规局麻。打开本实用新型包装,组装引流导管,一端连接Y形三通管的引流管(22),另一端连接组合瓶盖中心管(4)上端,打开副瓶盖,自副瓶口倒入生理盐水至水平线处位置,逆时针方向旋下的密封帽(8)及凸形胶垫(7),将导针(6) 放入导针置放孔(14)。组装一体吊挂勾(12),使其挂勾脚(56)与伞状连接环的悬挂臂(51) 相连接。2、在选定肋间横行切开皮肤lcm,用直型止血钳进行肋间组织钝性分离,右手握持已安装好导针的Y形三通管,自切口行胸腔穿刺,当出现落空感时停止穿刺,此时恰好穿刺管的第一个葫芦形凸起(17)进入胸膜腔,第一个凹陷区(19)卡在肋间隙,第二个凸起(18) 在两肋间外侧,自动限制了引流头的进入深度。慢慢向外拔出导针,直到引流瓶内有液体流出或气体溢出时证明穿刺成功,再完全拔出导针,立即旋紧密封帽(8)及凸形胶垫(7),皮肤缝合2针,尾线捆绑于穿刺管的环行线槽中,包扎切口,手术结束,引流瓶平稳放置地面或悬挂于床边。3、需要负压引流时,将负压吸引器的负压吸引管连接到引流瓶的气压口(38)上即可行胸腔负压引流。4、需要胸腔冲洗时,将输液器连接到装有冲洗液的瓶上,选择7-8号直型针头,针头长度需跨过引流管0 与穿刺管(57)交界处,常规消毒,针头通过封闭帽尾部的穿刺孔 ( ),穿过凸形胶垫进入导针置放孔(14)。打开书一起开关,调整冲洗液滴数(30-50滴/ 分),冲洗液即随肺脏收缩与膨胀、胸膜腔压力变化自动进入与排出,实现胸腔冲洗。5、胸腔闭式引流需随时观察与记录引流量,本实用新型的在引流瓶瓶体上设计了尺度线、水平线,尺度线自水平线零起点标注,超出水平线的液体平面对应的数值即为引流总量,无需计算。6、出现引流管堵塞时,Y形三通管外漏部分及皮肤周围消毒,旋下密封帽(8),用无菌导针自导针孔08)穿入导针置放孔(14),并左右旋转,慢慢向外拔出导针,至引流瓶液体内有液体流出或气体溢出时证明疏通成功,拔出导针,立即旋紧密封帽(8)及凸形胶垫(7),避免二次手术。7、倾倒引流液、添加负压液时打开副瓶口瓶盖即可完成,不需旋下主瓶口的组合瓶盖。8、特殊情况或急诊患者,时间紧急情况下,穿刺管可不放置导针直接穿刺。
权利要求1.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引流头(1)、引流导管O)、和引流器(3)三部分,引流头(1)由Y形三通管(5)、导针(6)、凸形胶垫(7)、密封帽(8)四个部件组成;引流器(3)由引流瓶(9)、组合瓶盖(10)、伞状连接环(11)、一体吊挂勾(12)、负压管 (42)五个部件组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Y形三通管的长管称穿刺管(57),其前端呈鱼嘴状(15),两边有侧孔(16),体部呈“葫芦”形,两短管分别为导针管(58)和引流管(22),导针管外侧布有螺纹,与封闭帽(8)的内螺纹旋接,中间放置凸形胶垫;引流管0 与穿刺管成钝角,末端与引流导管( 相连接,其外侧有两道环形凸起为防脱环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器,器特征是所述引流瓶(9)为圆柱体,瓶体外部勻称分布七条横行内凹槽(3 及两条纵向对称的矩形内凹槽(39),纵向矩形内凹槽平面上设尺度线(40),尺度线最低处为水平线;瓶体的一侧有一贯通凹区 (34),形成一个与瓶体相连一体的手柄(35),方便握持;瓶体上端分布主瓶口(30)、副瓶口 (37)和气压口(38),主瓶口向上凸出且外布螺纹(31),螺纹底部有一环形向外凸出为环形台阶(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器,器特征是所述组合瓶盖外部成凸凹线形条纹称防滑槽06),内部横行螺纹与主瓶口外螺纹(31)相旋接,瓶盖中心管(4)上端裸露于瓶盖上方部分连接引流导管O),其外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并布有两个环行凸起G9);管下端置于引流瓶内部分连接负压管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器,器特征是所述伞状连接环上缘内收,直径小于环形台阶(13),靠其V形开缝(50)弹性功能通过主瓶口的环形台阶 (13),卡接在环形台阶(1 下方,其两侧分别垂直向上半弧形悬挂臂(51),挂臂上有大小圆孔(52、53)供一体吊挂钩的挂勾脚(56)衔接并悬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器,器特征是所述一体吊挂勾 (12)上部挂勾(54)部分为圆柱体呈半弧形,强度大,不易变形,末端吊挂臂(55)分割成两个半圆柱体,光滑且有强度,方便悬挂,末端凸出增大的圆柱形挂勾脚(56)与伞状连接环弧形挂臂上的大、小圆孔(52、53)相连接,实现引流瓶的悬挂功能。
专利摘要新型可冲洗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采用聚氯乙烯和聚乙烯材料塑铸成型,环氧乙烷灭菌一次性使用,由引流头、引流导管、引流器三部分组成,引流头由Y形三通管、导针、凸形胶垫、封闭帽四个部件组成,引流器由引流瓶、组合瓶盖、伞状连接环、一体吊挂勾、负压管五个部件组合而成。特点是引流头前端呈鱼嘴状,外侧观呈“葫芦”形,有侧孔,靠导针的顺应性顺利穿过胸壁置入胸膜腔,组织损伤小,深度自然恒定不易脱落,引流充分,避免肺脏瓣膜效应。引流瓶设计三个瓶口,两侧设计自水平线计量的尺度线,瓶体可悬挂床边,使引流液更换便捷,可行胸腔冲洗,操作、护理方便,节省原材料,弥补了目前临床使用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存在的缺陷。
文档编号A61M1/00GK202314553SQ20112039443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6日
发明者庞博, 庞贵春, 马丽昕 申请人:庞博, 庞贵春, 马丽昕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