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治疗气虚血瘀、痰热郁结型痤疮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治疗气虚血瘀、痰热郁结型痤疮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二)、
背景技术:
粉剌,又称痤疮,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炎性皮肤病。其中,以气虚血瘀、痰热郁结型痤疮为主。目前对于这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多为使用具有控油净脂功能的护肤品或者采取抗炎治疗,效果均不明显。已有的中药制剂比如解毒痤疮丸等疗效也不能令人满意。(三)、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气虚血瘀、痰热郁结型痤疮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中药制剂具有较好的对症性和治疗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种治疗气虚血瘀、痰热郁结型痤疮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黄芪1530g,炒白术1015g,茯苳1530g,柴胡1015g,当归1530g,赤芍1015g,桃仁615g,红花315g,三棱310g,莪术310g,川芎310g,天花粉1015g,白芷1015g,连翘1020g,夏枯草1020g,苦参1015g,薏米1530g,甘草1015g;制备工艺按照以下步骤制备1)、取川芎、当归、白芷三味加水温浸12小时后,提取挥发油6小时,药渣和挥发油备用;2)、将其余十五味原料与第1)步所得药渣合并,加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3)、将滤液浓縮至5(TC下测定密度1.31.4g/cm3;4)、加糊精适量,制粒,干燥;5)、喷入第1)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密封24小时,即得颗粒剂。其中原料优选配比黄芪20g,炒白术12g,茯苓25g,柴胡10g,当归20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三棱5g,莪术5g,川芎5g,天花粉15g,白芷10g,连翘15g,夏枯草15g,苦参10g,薏米20g,甘草10g。中医认为,痤疮为肺胃二经实热,热毒蕴结皮肤,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致气虚血瘀,痰淤结聚,治疗当补气活血清热解毒散结。方中黄芪补气健脾、托毒生肌。炒白术补脾益气、燥湿消肿。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以上共为主药,共奏补气健脾、解郁利湿之效。辅以当归补气活血、热润肠通便。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桃仁活血祛瘀、消肿通便。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三棱破血祛瘀、消肿止痛。莪术破血祛瘀、消积行滞。川芎-活血祛瘀、通利血脉。气血运行正常,正气充足后。再以天花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白芷祛风解表、消肿排脓。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夏枯草清肝泻火、解郁散结。苦参清热燥湿祛风。薏米-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甘草_清热解毒、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清热解毒散结之效。本发明制成的药经临床病例观察,本药对痤疮主要症状红色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具有明显的消除和改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痤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一原料黄芪20g,炒白术12g,茯苓25g,柴胡10g,当归20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三棱5g,莪术5g,川芎5g,天花粉15g,白芷10g,连翘15g,夏枯草15g,苦参10g,薏米20g,甘草10g。制备工艺按照以下步骤制备1)、取川芎、当归、白芷三味加水温浸12小时后,提取挥发油6小时,药渣和挥发油备用;其中,加水温浸,提取挥发油的具体方法,比如加水量、水温、提取方法等均为常规工艺。2)、将其余十五味原料与第1)步所得药渣合并,加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3)、将滤液浓縮至5(TC下测定密度1.31.4g/cm3。4)、加糊精适量,制粒,干燥;糊精的加入量为常规工艺参数,以适合制粒为原则。5)、喷入第1)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密封24小时,即得颗粒剂。实施例二原料黄芪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柴胡15g,当归15g,赤芍15g,桃仁6g,红花15g,三棱3g,莪术10g,川芎3g,天花粉15g,白芷10g,连翘20g,夏枯草10g,苦参15g,薏米15g,甘草15g。制备工艺同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原料黄芪30g,炒白术10g,茯苓30g,柴胡10g,当归30g,赤芍10g,桃仁15g,红花3g,三棱10g,莪术3g,川芎10g,天花粉10g,白芷15g,连翘10g,夏枯草20g,苦参10g,薏米30g,甘草10g。制备工艺同实施例一。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2003年10月至2008年9月烟台中医医院门诊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用本发明的药口服治疗的试验组90例,用解毒痤疮丸口服治疗的对照组90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情况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对两组病人主要中医症状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试验组口服本发明的药,每次10克,每天三次,连用3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用解毒痤疮丸口服每次6g,每天三次,30天为一疗程。治疗结果见表l。表l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显愈率8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1%,显愈率63.3%;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功能主治本发明制得的颗粒剂,补气活血,清热解毒散结。用于气虚血瘀、痰热郁结型痤疮(粉剌),症见面部红色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心烦、易怒、乏力、便秘、口苦、女子月经不调等症。权利要求一种治疗气虚血瘀、痰热郁结型痤疮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黄芪15~30g,炒白术10~15g,茯苓15~30g,柴胡10~15g,当归15~30g,赤芍10~15g,桃仁6~15g,红花3~15g,三棱3~10g,莪术3~10g,川芎3~10g,天花粉10~15g,白芷10~15g,连翘10~20g,夏枯草10~20g,苦参10~15g,薏米15~30g,甘草10~15g;制备工艺按照以下步骤制备1)、取川芎、当归、白芷三味加水温浸1~2小时后,提取挥发油6小时,药渣和挥发油备用;2)、将其余十五味原料与第1)步所得药渣合并,加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3)、将滤液浓缩至50℃下测定密度1.3~1.4g/cm3;4)、加糊精适量,制粒,干燥;5)、喷入第1)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密封24小时,即得颗粒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气虚血瘀、痰热郁结型痤疮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原料黄芪20g,炒白术12g,茯苓25g,柴胡10g,当归20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三棱5g,莪术5g,川芎5g,天花粉15g,白芷10g,连翘15g,夏枯草15g,苦参10g,薏米20g,甘草10g。全文摘要本发明是一种治疗气虚血瘀、痰热郁结型痤疮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以黄芪、炒白术、茯苓、柴胡、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川芎、天花粉、白芷、连翘、夏枯草、苦参、薏米、甘草等十八味中药为原料,按照以下工艺制备而成取川芎、当归、白芷三味加水温浸后提取挥发油;将其余中药与所得药渣合并,加水煎煮2次,合并滤液;滤液浓缩;加糊精,制粒,干燥;喷入挥发油,混匀,密封24小时,即得颗粒剂。本发明制成的药经临床病例观察,本药对痤疮主要症状红色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具有明显的消除和改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痤疮。文档编号A61P17/10GK101703742SQ20091025020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申请日期2009年12月8日优先权日2009年12月8日发明者侯茹,粘芙蓉,谭永芳,辛晓林申请人: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