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流行性感冒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一种治疗流行性感冒的药物技术领域医药业中药制药背景技术本发明的药品,是在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气乃大
温......温病乃作......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
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的理论启示下,针对现今受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的影响, 导致病毒变异加速,致使除季节性流感外,又变异出禽流感、甲型H1N1等新型流感,且流毒 天下而研发的,因此类新型流感,除保有普通流感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的特点外,尚有易 转化成重症病例,死亡率高的特点,绝不同于普通感冒,仅为病邪留恋在表,用解表法便可 奏效,而是需据其特殊情况,另辟蹊径加以治疗。如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认为“怫热
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法当治里为主”,明·吴又可《温疫论》指出“戻
气......自口鼻而入......直走中道”,喻嘉言则谓“上焦如雾,升而逐之”,皆不主张以
解表治之。清·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则更进一步指出其有 导致心肺功能衰竭的严重后果。故治疗时,当以清热凉血解毒,升而逐之,祛除温邪为治则, 选方用药方为对症,因此,我们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病理、药理知识,筛选有效药物 组方,复经临床长期验证,使所订处方逐步完善并定型,最终采用现代制药技术,提炼成纯 中药制品,用于流行性感冒的治疗,每能收到良好效果,故可为临床提供一种全新的有效药 物。发明内容在历史长河中,流感病毒总是用变异的方法,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从 而导致新型流感层出不穷,动辄造成大范围的流行。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环 境污染、人员交往频繁等原因,常常造成全球性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 的威胁,致使各国政府,不得不尽全力加以应对。治疗时,率以抗生素等消炎药为首选,虽对 控制细菌继发感染有一定帮助,但对流感治疗无效。因大多数患者的康复,皆是由于患病 以后,其体内产生的抗体,达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实际上应归功于人类的自愈能力。现时对 甲流的治疗,则首选达非等抗病毒药物,据报道虽然有效,但却不能阻止重症病人的发生发 展。故分析起来,抗生素及抗病毒类西药,存在下列缺陷1.抗病原谱窄,疗效不稳定。流感的致病原主要为病毒,少数为流感杆茵。抗生素及抗病毒类西药,除对敏感菌 和某些特定病毒有效外,对不敏感菌和其它病毒无效,并常因敏感菌耐药或病毒变异,致使 药物在使用时降效或失效。故各国虽不断投入巨资研发新药,却总也跟不上病原体的衍化 速度,致使新药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从而加重了各国政府的经济负担。2.有明显的毒付作用,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抗生素及抗病毒类药物,除能引起过敏性休克,需立即抢救外,还会对肝、肾、神经、骨髓、生殖腺等重要脏器,造成急慢性损害,故安全性较差。另外,在取效的同时,也损伤 和降低了患者的自愈能力。3.价格偏高,经济负担重化学药品特别是新药,大多有不菲的价格,对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而据媒体报道,中国治疗甲流,死亡率是世界各国中最低的,并将其归功于中医药的有效介入;卫生部通报认为,在中国流行的甲流,其症状与毒性,和普通流感相类;北京 市则将治流感的汤剂,分三种类型给不同人群服用,故使用中医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同 时还提升了中国人对自己几千年文化积淀的自信,抑制了某些人取消中医药的鼓噪;但问 题是,国内尚无一家制药厂,能产出对流感有肯定疗效、可供临床应用、堪与达非等西药媲 美的中药制品,中医药实际上是处于有医无药的尴尬境地,将近百年来中医药被逐渐边缘 化的现实,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相比之下,洋人的达非,疗效不见得比中药好,更不能像中 药那样,能有效阻止重症病人的发生发展,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尽管有诸多不足,却 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使用,而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呢?相比之下,起万丈波澜,澎湃 于心底,当激励中华儿女奋起直追之志;幸逢中华腾飞盛世,故不揣鄙陋,不自量力,拼搏之 心旁及于老骥。相比之下,本发明的药品,具有以下优点1、抗病原谱宽,疗效稳定。 本药以清热凉血解毒,升而逐之,祛除温邪为治则,具有对因治疗,治病求本的特 点。临床应用时,能迅速消除因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头痛、骨节酸痛等全身症状,使 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在短期内获痊,故可有效阻止重症病人的发生发展,有效降低患者的死 亡率,广泛适用于各类流行性感冒的治疗,虽经长期应用,尚未发现耐药病例,与同功西药 相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2、毒付作用轻微,安全性好,老弱妇孺皆能适用。3、价格低廉,可显著减轻个人和国家的经济负担。因此,本药有望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治疗各类流感的首选药物。
具体实施例方式1、基本配方(单位g),A型板蓝根10-30、大青叶10-15、蒲公英30、薄荷6、牛蒡子10、羌活10、甘草10、
陈皮10。B型板蓝根10-30、大青叶10-15、蒲公英30、薄荷6、牛蒡子10、羌活15、甘草10、 陈皮10、银花10、连翘10。注①本药分AB两型,患者体温在38. 50C以下用A型,体温在39°C以上用B型。 ②根据经验、在制药时,本药药味和剂量,如能随季节、气候、疾病流行情况等稍作增减,则 可显著提高疗效。③上药总量,可制冲剂30g。2.生产制造工艺连翘、薄荷、陈皮、羌活以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药渣加入余药,以水煎煮三次,每次 半小时,过滤去渣,合并滤液静置24小时,倾出上清液,沉淀过滤,合并滤液,加热蒸发至比 重约1 1时,冷后加入2倍量95%乙醇,搅拌均勻,静置12小时,倾出上清液,沉淀物以 60%乙醇洗净,合并洗液与滤液,回收乙醇,滤液加热浓缩成稠膏状,热测(80-90°C ),比重 为1. 3-1. 35时,加入适量白糖粉拌勻,加热蒸发成硬块状,稍冷,拌入挥发油,低温干燥,粉 碎,装袋。注稠膏加入白糖粉的量,以基本方可制冲剂30g为准。3.药理分析
本药以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银花、连翘、甘草,清热凉血解毒、祛直走中道之温邪,以防逆传心包为主药,薄荷、牛蒡子、羌活升而逐之、达邪出表为辅药,羌活、陈皮行气化 湿为佐使药,对温邪兼湿、郁其腠理引起的发热、头痛、身楚等卫分症,有针对治疗作用。而 通过现代药理分析,证明了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牛蒡子、薄荷、羌活都有一 定的抗菌效能,板蓝根、大青叶、连翘则能抑制病毒的复制,薄荷、羌活、银花、连翘、大青叶、 板蓝根尚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则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证明了本药具有抗菌、抗病毒和退热的 多种功能。另外,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西两法绝不相类。西药可直接抑杀病原体,手段单 一直观,故可在试管内检验效果,测定效价,从而给出准确的统计数据;中药并不采取直接 抑杀的方法,而是通过改善人体的内环境,使不适于病原体生存,将其总量降至发病点以 下;和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提高自愈力的方法以愈病,手段复杂高超,但却无法用严谨的统 计数据考量;且全过程均需在活体内进行,是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同样无法用直观法检验 效果,测定效价;而限于现有的科技水平,更无法在试管内,对中药的愈病机制进行全景再 现,令洋人辛辛苦苦在试管内,对上千种中草药测出的抑菌、抑病毒数据,却总也和疗效挂 不上钩,这对惯于用直观法在试管内寻根究底的洋人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纵使折腾得天 昏地暗,终归答案难求;烦燥之余,只好以中医药不科学概之管他真理何在,但求心脑舒 通;受洋人烦燥情绪感染,中国人心平气和的套用西医的检测手段,以西药为标准卡中药, 以便轻松决定中药是否有效和达标,其性质颇类驯兽驯兽师逼大象钻狗洞,以测定大象是 否具备跟着狗爬,穿墙而过超越障碍的能力,结果肯定会大失所望;此时若换一种思维,以 大象具备的越墙而过,跨越障碍的能力,制定大象的游戏规则,岂不是更科学些?同时,去 逼狗急跳墙,以中药的能改善人体的内环境,提高人体的自愈力,少西药不可救药的毒付作 用为例,也去轻松决定西药是否有效和达标,那时,不知洋人是否也能像我们一样,保持心 平气和?4、药品使用说明(1)性状棕褐色粉末,气微香,味甘苦。(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达邪出表。主用于各类流行性感冒的治疗。(3)服法、用量温开水化服,每日三次,1-6月1/10-1/8袋,7-11月,1/6-1/4袋, 1-3 岁,1/3-1/2 袋,4-6 岁,3/5-2/3 袋,7-9 岁 1 袋,10-12 岁 1 袋,13-15 岁 1 |·袋,16 岁以
_ln 2 ο(4)疗程3_5天。一般患者单服本药即可治愈,毋需联用其它药物。重症及伴高 热不退者,可暂辅以输液等支持疗法。(5)注意事项本药适用于以发热头痛、骨节酸痛、涕多喉痒,多嚏为主证,属邪郁 腠理卫分的各类流感患者的治疗。若以咳嗽发热为主证,则属温邪犯肺,邪郁肺经气分的急 性呼吸道感染,本药即不适用。腹泻患者暂停使用,糖尿病患者服药期间,应适当增加降糖
药用量。(6)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见药后大便转溏,不影响继续用药,如转腹泻,则应停用。(7)规格5g/袋。(8)贮藏凉暗处密闭保存。
(9)效期暂定2年。
药效对比1、刘某,男,58岁,罗桥镇射滨村人,07年5月诊因发热T39. 60C,伴头痛骨节酸痛,在当地治疗无效,转县某医院,诊为流感,住院 输液7天,仍发热T38.5°C,自觉头昏乏力,身楚不思食,属温邪兼湿郁于腠理卫分,嘱停用 消炎抗病毒药,单以本药A型与服,每日3次,每次2袋,3日后诸症悉愈。住院期间,每日费 用均在500元以上,服本药3日,仅花药费60余元。2、周某,男,7岁,杨集镇周邱村人,09年10月诊因发热T39.2°C,由学校转至某医院,诊为流感,输液7天,仍有低温,伴头昏多涕, 乏力不思食,T37. 7°C,苔白略滑,属温邪兼湿,郁于卫分。嘱停用消炎抗病毒药,单以本药A 型与服,每日3次,每次1袋,3日后T36.9°C,诸症悉愈而复课。3、张某,男,38岁,本镇人,09年11月15日诊平素喜暖恶冷,手足不温;晨起陡觉发热头痛,恶冷甚,入社区诊所求治,T39. 1°C, 诊为流感,经联用菌必治、林可霉素输液2日,恶冷近愈而发热不退,傍晚时热度升至 T40. 2V,头痛如劈,涕泗横流触之粘手,喷嚏连连,伴骨节酸痛喉咽干痛,面白苔白,双目微 红,手足冷,属温邪郁于卫分,嘱停用消炎药,单以本药B型与服,每次2袋,至晨服完6袋, 体温T36. 6°C,而诸症近愈,为腹泻水样便2次,自觉周身乏力,为护其阳气,嘱停服本药,以 收敛止泻药与服,次日而愈。
权利要求
其特征是本药是在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以清热解毒、达邪出表为治则,针对病因选方用药精制而成,具有抗菌抗病毒和退热的多种功能,故广泛适用于各类流行性感冒的治疗;使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在短期内获痊,故可有效阻止重症病人的发生发展,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疗效优于常用的中西药物。
1.其特征是本药是在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以清热解毒、达邪出表为治则,针 对病因选方用药精制而成,具有抗菌抗病毒和退热的多种功能,故广泛适用于各类流行性 感冒的治疗;使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在短期内获痊,故可有效阻止重症病人的发生发展,有 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疗效优于常用的中西药物。
2.根据经验,在制药时各组成药味及剂量,如能随季节、气候、疾病流行情况等稍作增 减,则可显著提高疗效。
3.本药分AB两型,分别适用于中低度发热及高热患者的治疗。
全文摘要
本药为一种治疗流感的药物,属中药制药领域。因流感特别是新型流感,常常造成全球性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治疗时,率以抗生素及抗病毒类西药为首选,虽然有效,但存在抗病原谱窄(只对敏感菌和特定病毒有效,对不敏感菌和其它病毒无效),疗效不稳定(易因敏感菌耐药和病毒变异而降效或失效),毒付作用显著等缺陷,还算不上是理想药物,而国内尚无一家制药厂,能产出对流感有肯定疗效、可供临床应用、堪与达非等西药媲美的中药制品,中医药实际上是处于有医无药的境地。而本药是在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以清热凉血解毒、达邪出表为治则,选方用药精制而成,与同功西药相比,具有抗病原谱宽(对病毒和细菌都有良效),疗效稳定,毒付作用低等优势,故有望成为治疗流感的首选药物。
文档编号A61K36/752GK101874843SQ20091025824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0日
发明者陈爱中 申请人:陈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