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叶菊黄酮及其提取分离的方法

xiaoxiao2020-6-23  195

专利名称:一种线叶菊黄酮及其提取分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医药领域,涉及一种从线叶菊药材中提取的线叶菊黄酮及其提取分离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长期广泛的应用,也相继产生了各种耐药菌株,而且成为当 今常规药物无能为力的棘手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居医院内感染病原菌首位,并在 90年代迅速扩散。2002年美国儿科年会报告医院外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已达70% 。 近期在荷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发现猪和牧场主都带有(ST)398MRSA,因此家畜可能成为 社区获得性MRSA的重要传染源。由于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广泛耐药性,对其可用的 仅为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物,但该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特别是 在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耐万古霉素MRSA,开始表现为中介度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VISA),美、英、德、意大利、韩国等相继报道检出了VISA。 2002年美国密执安州及宾夕法尼 亚州先后报道了完全耐万古霉素MRSA(VRSA) , 2004年美国报道了第3株VRSA,并为美国感 染性疾病控制中心确证。临床上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可选用的药物越来越少,使 得MRSA成为国内外临床上最关注的一类耐药菌。因此,寻找抗耐药菌株的药物就成为当今 医药界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正当人类对耐药细菌感染无可奈何之时,中蒙药作为新的抗菌药物脱颖而出,以 其剂型方便、作用迅速、毒副作用小而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目前,国内外对大量的中蒙药 进行了抑菌作用的筛选,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都有很大进展,有的甚至已深入到分子和基 因水平,但是大部分中蒙药的抗菌机制尚不明确。对一些药敏性低的耐药细菌,目前多应用 抗生素,而中蒙药方面的研究较少。 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 )Kitam.]又名兔毛蒿、西伯利亚艾蒿、消疔草 等,是菊科线叶菊属植物,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资源极为丰富,其地上部 分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安神,镇"赫依"之功效,用于治疗"粘"性热,血瘀剌痛,月经不 调,臁疮,心悸失眠,疔疮痈肿等症。将其制成膏剂,外敷治疗各种化脓性感染,效果显著。
线叶菊黄酮又称线叶菊总黄酮,是指线叶菊中所含的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个 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主要包括兔毛蒿素(Filifolin)、北美圣草素 (Eriodictgol)禾口万寿菊黄素3, 6_ 二甲醚(3, 6-dimethoxyquercetagetin)等。
目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缺乏相关资料及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的 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通过从线叶菊中提取,碱溶与酸沉方法分离,精制,得到线叶
菊黄酮。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纯度较高的线叶菊黄酮,可大量应用于药品企业 生产。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采用提取方法得到提取液,抽滤后浓縮 滤液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4一30 倍量的水及0. 005—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60—9(T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PH = 7—12,在 60—9(TC下保持1一30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l一8倍量的水及0. 005-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60—9(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 PH = 7—12,在60—9(TC下保持1一30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60—9(TC,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2—6,放置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1一40倍量的蒸馏 水,煮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2—25t: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 酮,所剩滤液为母液。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所述提取方法可以采用热水提取法、超声波提 取法、渗漉法、冷浸法、索氏提取法、回流法、或微波萃取法的任一种。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所述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S卩加入所 述线叶菊粉末重量4-30倍量的30—100%浓度乙醇,加热回流提取l一6次,每次提取所用 时间为l一5小时,趁热抽滤,合并滤液,回收滤液至无醇,水液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所述乙醇回流提取法的优选方案为采用加入所 述线叶菊粉末重量8倍量的70%浓度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所用时间为2小 时,趁热抽滤,合并滤液,回收滤液至无醇,水液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所述步骤(2)的碱溶工序的优选方案为将步 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4一8倍量的水及0. 005-0. 01倍 量的硼砂,加热至70—8(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PH = 7—9,在70—8(TC下保持15分钟,趁 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l一6倍量的水及0. 005-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70—8(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 PH = 7—9,在70—8(TC下保持15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所述步骤(2)的酸沉工序的优选方案为将所 述合并滤液加热至70—8(TC ,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4—5,放置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所述步骤(3)的精制工序的优选方案为所述
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2—12倍量的蒸馏水,煮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
所述滤液在2—2(TC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液为母液。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所述步骤(3)的精制工序的优选方案为所述
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6倍量的蒸馏水,煮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
滤液在2—『C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液为母液。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
或部分水。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 由本发明所公开的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制备的线叶菊黄酮。 本发明的优点是所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提取分离费用低,大大降低了线叶菊
黄酮药品的生产成本,适合应用于制药企业大规模生产。通过本发明公开的线叶菊中黄酮
的提取分离方法,可得到原药材最高可达3%以上的线叶菊黄酮提取物,其纯度最高可达
80%以上,为线叶菊黄酮药品的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料。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仅用于举例说明的目的,并没有
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S卩加入所述线叶 菊粉末重量30倍量的30%浓度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次,提取时间为5小时,趁热抽滤,回 收滤液至无醇,水液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4倍
量的水及0. 005倍量的硼砂,加热至9(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7,在9(TC下保持30分 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2倍量的水及0. 005倍量的硼砂,加热至90°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7,在90°C 下保持30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90°C ,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2,放置 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 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1倍量的蒸馏水,煮
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25t: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
6液为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实施例2: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S卩加入所述线叶 菊粉末重量4倍量的100%浓度乙醇,加热回流提取6次,每次提取所用时间为1小时,趁热 抽滤,合并滤液,回收滤液至无醇,水液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15倍
量的水及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6(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12,在6(TC下保持1分 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2倍量的水及0. 005倍量的硼砂,加热至60°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12,在60°C 下保持1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60°C ,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6,放置 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 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40倍量的蒸馏水,
煮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2t: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
液为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实施例3 :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S卩加入所述线叶 菊粉末重量8倍量的70%浓度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所用时间为2小时,趁热 抽滤,合并滤液,回收滤液至无醇,水液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6倍
量的水及0. 008倍量的硼砂,加热至9(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8,在9(TC下保持5分 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8倍量的水及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90°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8,在90°C 下保持5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80°C ,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5,放置 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
7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6倍量的蒸馏水,煮
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5t: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液
为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实施例4 :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采用热水提取法得到提取液,抽滤后滤 液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8倍
量的水及0. 005倍量的硼砂,加热至8(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9,在8(TC下保持15分 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6倍量的水及0. 005倍量的硼砂,加热至80°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9,在80°C 下保持15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70°C ,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4,放置 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 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2倍量的蒸馏水,煮
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8t: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液
为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实施例5 :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加入有机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得到 提取液,抽滤后合并滤液,回收有机溶剂,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4倍
量的水及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7(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7,在7(TC下保持15分 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6倍量的水及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7(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9,在70°C 下保持15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75°C ,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2,放置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 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12倍量的蒸馏水,
煮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2t: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
液为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实施例6 :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加入有机溶剂,采用渗漉法得到提取 液,抽滤后合并滤液,回收有机溶剂,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30倍
量的水及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6(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8,在6(TC下保持30分 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8倍量的水及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60°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12,在60°C 下保持30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65°C ,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4,放置 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 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35倍量的蒸馏水, 煮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25t: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 滤液为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实施例7 :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加入有机溶剂,采用冷浸法得到提取 液,抽滤后合并滤液,回收有机溶剂,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20倍
量的水及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8(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ll,在9(TC下保持2分 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4倍量的水及0. 009倍量的硼砂,加热至90°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11 ,在90°C 下保持2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9
(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80°C ,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HI = 4,放置 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 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30倍量的蒸馏水,
煮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3t: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
液为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实施例8 :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加入有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得到提 取液,提取液回收有机溶剂,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6倍
量的水及o. 009倍量的硼砂,加热至85t:,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ll,在85t:下保持5分
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5倍量的水及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85 °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11,在85°C 下保持5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85t:,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3,放置
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 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15倍量的蒸馏水, 煮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l(TC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 滤液为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实施例9: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加入有机溶剂,采用回流法得到提取 液,提取液回收有机溶剂,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30倍
量的水及0. 005倍量的硼砂,加热至7(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IO,在7(TC下保持6分 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i倍量的水及o. 005倍量的硼砂,加热至70°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10,在70°C
下保持6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7(TC,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5,放置 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 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4倍量的蒸馏水,煮
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25t: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 液为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实施例10 : —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 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 (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加入有机溶剂,采用微波萃取法得到提 取液,提取液回收有机溶剂,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 (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 (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6倍
量的水及0. 005倍量的硼砂,加热至8(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7,在8(TC下保持15分 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 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 粉末重量8倍量的水及0. 005倍量的硼砂,加热至90°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ra = 7,在90°C 下保持1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8(TC,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ra = 5,放置 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 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25倍量的蒸馏水,
煮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2t: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
液为母液。所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实施例11 : 下面将通过动物药效学实验,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线叶菊黄酮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
菌的治疗作用。
(1)药效学研究 线叶菊黄酮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 取纯系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成细菌感染对照组、线叶菊黄酮组,共2组,每组 IO只,雌雄各半。用含有5%的胃膜素稀释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每毫升1.0xl09,每只鼠 腹腔注射菌液0. 5ml,同时,治疗组按442mg/kg的剂量灌胃给药,12小时后第二次灌胃给 药。观察并记录感染后72h小鼠的死亡数,小鼠感染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后,24小时内动物 9只死亡。给药组48小时内未见有小鼠死亡,超过48小时后死亡4只,提示线叶菊黄酮可 抑制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小鼠的死亡,实验证明线叶菊黄酮在体内有抗菌作用。
(2)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11
选择昆明种体重20 22g清洁级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 分别为线叶菊黄酮100%、20%和2% 3个浓度组及对照组。禁食12小时,对各组小鼠按 0. 5ml/20g(体重),24小时内分多次灌胃给药。给药后观察试验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 连续观察14天。无一死亡,存活小鼠解剖未发现异常。
(3)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挑选大鼠80只,雌雄各半,长期毒性实验分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 (lml蒸馏水)灌胃,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90天,给药期间注意观察大鼠的活动、毛色、进 食、体重等情况,给药90天后停药,进行病理检验,给药高、中、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为发现显著性差异,30天后,重复上述检查,亦未发现毒副作用,表明线叶菊黄酮毒性小,临 床用药安全、可靠。
权利要求
一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工序、(2)分离工序和(3)精制工序,即制得成品,其中(1)提取工序称取线叶菊粉末置容器中,采用提取方法得到提取液,抽滤后浓缩滤液至稠膏状,得到浸膏;(2)分离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再依次经过(a)碱溶工序和(b)酸沉工序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其中(a)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4--30倍量的水及0.005--0.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60--90℃,在搅拌下用碱液调PH=7--12,在60--90℃下保持1--30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1--8倍量的水及0.005--0.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60--90℃,在搅拌下用碱液调PH=7--12,在60--90℃下保持1--30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b)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60--90℃,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PH=2--6,放置析出沉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3)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1--40倍量的蒸馏水,煮沸至全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2--25℃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液为母液。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方 法可以采用热水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渗漉法、冷浸法、索氏提取法、回流法、或微波萃取 法的任一种。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即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4-30倍量的30-100%浓度乙醇,加 热回流提取l一6次,每次提取所用时间为l一5小时,趁热抽滤,合并滤液,回收滤液至无 醇,水液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乙醇回 流提取法采用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8倍量的70%浓度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 取所用时间为2小时,趁热抽滤,合并滤液,回收滤液至无醇,水液浓縮至稠膏状得到浸膏。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 碱溶工序将步骤(1)提取工序所得到的浸膏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4一8倍量的水及 0. 005—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70—8(TC,在搅拌下用碱液调PH = 7—9,在70—8(TC下 保持15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一次滤液和第一次滤渣;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进行碱溶步骤1次即将所述第一次滤渣再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l一6倍量的水及0. 005—0. 01倍量的硼砂,加热至70—8(TC ,在搅拌下用碱液调PH = 7—9,在70—8(TC下保持15分钟,趁热抽滤得到第二次滤液和第二次滤渣; 合并各次所得滤液得到合并滤液。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 酸沉工序将所述合并滤液加热至70—8(TC,在搅拌下,加入浓酸调PH二 4一5,放置析出沉 淀,抽滤,收集沉淀,得粗品线叶菊黄酮和母液。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 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2—12倍量的蒸馏水,煮沸至全 部溶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2—2(TC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液为 母液。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 精制工序所述粗品线叶菊黄酮加入所述线叶菊粉末重量6倍量的蒸馏水,煮沸至全部溶 解后抽滤,所述滤液在2—『C下放置,析出结晶,干燥后即得线叶菊黄酮,所剩滤液为母液。
9. 根据权利要求1、6、7或8所述的一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母液可用于步骤(2)分离工序中替代全部或部分水。
10. 根据权利要求l一9所述的任一种提取分离线叶菊黄酮的方法制备的线叶菊黄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叶菊黄酮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通过该方法制备的线叶菊黄酮,通过从线叶菊中提取,碱溶与酸沉方法分离,精制,得到线叶菊黄酮。本发明的优点是所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提取分离费用低,可得到原药材最高可达3%以上的线叶菊黄酮提取物,线叶菊黄酮纯度最高可达80%以上,适合应用于制药企业大规模生产。
文档编号A61P31/00GK101716210SQ200910259419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2日
发明者乔俊缠, 侯峰, 张旭红, 杨丽敏, 满达 申请人:内蒙古医学院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