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辆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新能源车辆的主要动力来源为动力电池,通常被安装在车辆的底部位置。
2、相关技术中,电池包内一般会布置较多的纵梁,如此,可以弥补车辆因安装体积较大的电池包所下降的部分强度并确保电池包自身能具有较高的强度。如此,当车辆在遇到正面碰撞时,仍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然而,电池包内设置纵梁会导致电池包内的电芯数量减少,进而会影响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因而如何更合理地设置电池包,以使车辆兼备较高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可以使车辆兼备较高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安装结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
3、所述安装结构的内部用于容纳电池包,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分别沿车身纵向延伸;
4、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沿所述车身纵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外侧相连,另一侧与车身相连;
5、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沿所述车身纵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外侧相连,另一侧与车身相连。
6、可选地,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与车尾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支架与所述车尾的距离;
7、所述第三支架沿车身横向延伸,所述第三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相连;
8、所述第四支架沿所述车身横向延伸,所述第四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相连;
9、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围合形成容纳区域,所述容纳区域用于容纳电池包。
10、可选地,所述车身包括第一门槛和第一纵梁,所述第一门槛和所述第一纵梁位于所述车身的同一侧且分别沿所述车身纵向延伸;
11、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门槛连接件和第一纵梁连接件,所述第一门槛连接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外侧相连,另一侧与所述第一门槛相连;所述第一纵梁连接件的一侧分别与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架的外侧和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三支架的外侧相连,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和所述第一纵梁相连。
12、可选地,所述第一纵梁连接件的背离所述安装结构的一侧在所述第一纵梁连接件的延伸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
13、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相连;
14、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一门槛相连。
15、可选地,所述第一门槛连接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第四安装孔与所述第一门槛通过对应的固定件相连。
16、可选地,所述第一门槛连接件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呈直线状延伸;
17、所述第一纵梁连接件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呈弯折状延伸,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第二通槽连通,形成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适于容纳目标管件。
18、可选地,所述车身还包括第二门槛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二门槛和所述第二纵梁位于所述车身的同一侧且分别沿所述车身纵向延伸,所述第二门槛与所述第一门槛相对,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一纵梁相对;
19、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二门槛连接件和第二纵梁连接件,所述第二门槛连接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外侧相连,另一侧与所述第二门槛相连;所述第二纵梁连接件的一侧分别与所述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架的外侧和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三支架的外侧相连,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二门槛和所述第二纵梁相连。
20、可选地,所述第二纵梁连接件的背离所述安装结构的一侧在所述第二纵梁连接件的延伸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五安装孔、第六安装孔和第七安装孔;
21、所述第五安装孔和所述第六安装孔分别与所述第二纵梁相连;
22、所述第七安装孔与所述第二门槛相连。
23、可选地,所述第一纵梁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件均为实心铸铝结构。
24、可选地,所述第一门槛连接件和所述第二门槛连接件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门槛连接件内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门槛连接件内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板。
2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车身、安装结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安装结构可以用于容纳电池包,从而电池包可以被稳定地固定在安装结构内。安装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沿车身纵向延伸。第一连接组件的一侧与第一支架的外侧相连,另一侧与车身相连,从而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可以实现第一支架与车身的连接。第二连接组件与第二支架的外侧相连,另一侧与车身连接,从而通过第二连接组件可以实现第二支架与车身的连接。由于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分别位于安装结构的外侧,因此不会占据容纳电池包的空间。从而能避免出现因缩小了电池包的布置空间而减少电池包体积,进而导致的续航能力下降的现象,也即确保电池包仍能具备较高的续航能力。并且,由于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均分别沿车身纵向延伸,因此不仅可以提高电池包安装结构的强度,进而提高弥补车辆为安装电池包所损失的部分强度,还能在车辆遇到正面碰撞时,迅速沿车身纵向向两侧分散碰撞力,从而减轻纵向碰撞力对电池包的影响,更好地保护了电池包,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包及车辆的安全性。由上可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可以车辆兼备较高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身(100)、安装结构(200)、第一连接组件(300)和第二连接组件(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20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支架(230)和第四支架(240),所述第三支架(230)与车尾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支架(240)与所述车尾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00)包括第一门槛(110)和第一纵梁(120),所述第一门槛(110)和所述第一纵梁(120)位于所述车身(100)的同一侧且分别沿所述车身纵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件(320)的背离所述安装结构(200)的一侧在所述第一纵梁连接件(320)的延伸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安装孔(321)、第二安装孔(322)和第三安装孔(32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槛连接件(310)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311),第四安装孔(311)与所述第一门槛(110)通过对应的固定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槛连接件(310)设有第一通槽(312),所述第一通槽(312)呈直线状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00)还包括第二门槛(130)和第二纵梁(140),所述第二门槛(130)和所述第二纵梁(140)位于所述车身(100)的同一侧且分别沿所述车身纵向延伸,所述第二门槛(130)与所述第一门槛(110)相对,所述第二纵梁(140)与所述第一纵梁(120)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件(420)的背离所述安装结构(200)的一侧在所述第二纵梁连接件(420)的延伸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五安装孔(421)、第六安装孔(422)和第七安装孔(42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件(320)和所述第二纵梁连接件(420)连接件均为实心铸铝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槛连接件(310)和所述第二门槛连接件(410)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门槛连接件(310)内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板(313),所述第二门槛连接件(410)内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板(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