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小时前  2


本技术涉及装载容器传输领域,特别是涉及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医疗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大力发展,医学实验室自动化程度也在飞速的发展,目前在自动化实验室中,为了更大化利用实验室的空间和提高样本流转效率,通常需要将轨道传输方向进行垂直改向。

2、申请公布号为cn10903084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针对运输实验室诊断容器承载器的传送线的转换器,其中,传送线包括第一线部分和第二线部分。转换器包括弯曲的第一引导表面和第二引导表面。转换器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实验室诊断容器承载器可沿着弯曲的第一引导表面从第一线部分运输到第二线部分,在所述第二位置中实验室诊断容器承载器能够进一步沿着所述第一线部分上的第二引导表面运输。此外还公开了转换器组件和传送线。

3、授权公告号为cn21737648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运输轨道和医疗流水线,其中,该运输轨道包括轨道主体和变轨装置,轨道主体形成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通过连通口连通,容器可沿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运动;变轨装置设于轨道主体的一侧,变轨装置活动设有导向件,导向件可进入或离开第一通道,当导向件进入第一通道时,容器可随导向件自第一通道进入第二通道,当导向件离开第一通道时,容器则在第一通道畅通无阻。通过采用变轨装置,通过可进入或离开第一通道的导向件实现容器的自动变轨,提高流水线作业效率。

4、但是以上专利文献只能实现单轨道的垂直改向。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

2、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其包括具有机架及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轨道传送机构、合轨机构、分轨机构、变轨机构;

3、所述合轨机构、所述分轨机构及所述变轨机构均位于所述轨道传送机构上,所述轨道传送机构设置为输送装载容器;

4、所述合轨机构设置为将所述轨道传送机构相邻两轨道上的装载容器合轨至一轨道上;

5、所述分轨机构设置为将所述轨道传送机构一轨道上的装载容器分轨至相邻两轨道上;

6、所述变轨机构设置为以转动方式将所述轨道传送机构一轨道上的装载容器直角变轨至相邻的另一轨道上。

7、上述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通过合轨机构、分轨机构及变轨机构的设计,一方面实现了装载容器的垂直转向传输,另一方面相互配合实现了末端回转与直角转弯功能合二为一,使得装载容器可达成回转调头运输的效果,再一方面具有结构紧凑及占地面积小的优点,尤其适合应用于实验室等空间受限场合。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轨道传送机构包括传送方向相平行设置的第一组同向轨道及第二组同向轨道;

9、所述第一组同向轨道包括邻近设置且传送方向相同的第五轨道及第六轨道,所述第二组同向轨道包括邻近设置且传送方向相同设置的第七轨道及第八轨道,且所述第六轨道与所述第七轨道邻近设置;

10、所述轨道传送机构还包括第三组轨道,所述第三组轨道的传送方向与所述第一组同向轨道的传送方向呈直角;

11、所述第三组轨道包括至少一轨道,所述第三组轨道中的第一轨道邻近所述第六轨道的输入端及所述第七轨道的输出端。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轨机构包括第一接触转动机构、第一转向引导结构、第一传感器及第十二传感器;

13、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的转动轴设置于所述第七轨道及所述第八轨道之间,所述第一转向引导结构邻近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且位于所述第八轨道上;

14、所述第一传感器邻近所述第八轨道的输入端及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八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使能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与所述第八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相接触,在转动状态下带动所述装载容器与所述第一转向引导结构相接触,将所述第八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合轨至所述第七轨道上;

15、所述第十二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七轨道的输入端及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所述第十二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使能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设置为以转动方式避位以放行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轨机构还包括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七轨道及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的合轨位置;

17、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轨机构包括第三接触转动机构、第三转向引导结构、第二读取器及第九传感器;

19、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的转动轴设置于所述第五轨道及所述第六轨道之间,所述第三转向引导结构邻近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且位于所述第五轨道上;

20、所述第九传感器及所述第二读取器均邻近所述第三转向引导结构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三转向引导结构上;

21、所述第九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使能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及所述第二读取器,所述第二读取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的第一入轨路径;

22、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与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相接触,在转动状态下带动所述装载容器与所述第三转向引导结构相接触,根据所述第一入轨路径将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分轨至所述第五轨道或所述第六轨道上。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轨机构还包括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位于所述第六轨道及所述第七轨道之间,所述第三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六轨道输入端的一侧,所述第三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及/或,

24、所述分轨机构还包括第十传感器及第十一传感器,所述第十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六轨道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十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所述第十一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五轨道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十一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五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轨机构包括第二接触转动机构、第二转向引导结构、第一读取器及第五传感器;

26、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的转动轴设置于所述第六轨道的输入端及所述第七轨道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且位于所述第一轨道远离所述第六轨道的一侧;

27、所述第五传感器及所述第一读取器均邻近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上;

28、所述第五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使能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及所述第一读取器,所述第一读取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的目标路径;

29、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相接触,以转动方式带动所述装载容器与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相接触,根据所述目标路径将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变轨至所述第一轨道或所述第六轨道上。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轨机构还包括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六轨道及所述第七轨道之间,所述第四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七轨道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四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或者,

31、所述变轨机构还包括第六传感器,所述第六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轨道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六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或者,

32、所述变轨机构还包括第七传感器,所述第七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轨道输入端的一侧,所述第七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或者,

33、所述变轨机构还包括第七传感器及第三读取器,所述第七传感器及所述第三读取器均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轨道输入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七传感器及所述第三读取器均邻近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上,所述第七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使能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及所述第三读取器,所述第三读取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的第二入轨路径;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还根据所述第二入轨路径,以转动方式避位以放行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或者与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相接触,在转动状态下带动所述装载容器与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相接触,将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变轨至所述第六轨道上;或者,

34、所述变轨机构还包括第八传感器,所述第八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六轨道输入端的一侧,所述第八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轨机构包括第三接触转动机构、第三转向引导结构、第二读取器、第三传感器、第九传感器、第十传感器及第十一传感器;

36、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的转动轴设置于所述第五轨道及所述第六轨道之间,所述第三转向引导结构邻近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且位于所述第五轨道上;

37、所述第九传感器及所述第二读取器均邻近所述第三转向引导结构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三转向引导结构上;

38、所述第九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使能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及所述第二读取器,所述第二读取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的第一入轨路径;

39、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与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相接触,在转动状态下带动所述装载容器与所述第三转向引导结构相接触,根据所述第一入轨路径将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分轨至所述第五轨道或所述第六轨道上;

40、所述第三传感器位于所述第六轨道及所述第七轨道之间,所述第三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六轨道输入端的一侧,所述第三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

41、所述第十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六轨道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十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所述第十一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五轨道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十一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五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

42、所述变轨机构包括第二接触转动机构、第二转向引导结构、第一读取器、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第六传感器、第七传感器及第八传感器;

43、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的转动轴设置于所述第六轨道的输入端及所述第七轨道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且位于所述第一轨道远离所述第六轨道的一侧;

44、所述第五传感器及所述第一读取器均邻近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上;

45、所述第五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使能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及所述第一读取器,所述第一读取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的目标路径;

46、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相接触,以转动方式带动所述装载容器与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相接触,根据所述目标路径将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变轨至所述第一轨道或所述第六轨道上;

47、所述第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六轨道及所述第七轨道之间,所述第四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七轨道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四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七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

48、所述第六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轨道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六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

49、所述第七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轨道输入端的一侧,所述第七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或者所述变轨机构还包括第三读取器,所述第七传感器及所述第三读取器均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轨道输入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七传感器及所述第三读取器均邻近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上,所述第七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使能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及所述第三读取器,所述第三读取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的第二入轨路径;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还根据所述第二入轨路径,以转动方式避位以放行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或者与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相接触,在转动状态下带动所述装载容器与所述第二转向引导结构相接触,将所述第一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变轨至所述第六轨道上;

50、所述第八传感器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六轨道输入端的一侧,所述第八传感器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上的所述装载容器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

51、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五传感器、所述第六传感器、所述第七传感器、所述第八传感器、所述第九传感器、所述第十传感器、所述第十一传感器及所述第十二传感器组成传感控制机构,所述第一读取器及所述第二读取器组成读取识别机构。

5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读取识别机构包括光电识别机构、射频识别机构及摄像识别机构。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900),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机架(100)及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的轨道传送机构(200)、合轨机构(300)、分轨机构(400)、变轨机构(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9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传送机构(200)包括传送方向相平行设置的第一组同向轨道及第二组同向轨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9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轨机构(300)包括第一接触转动机构(310)、第一转向引导结构(320)、第一传感器(610)及第十二传感器(69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9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轨机构(300)还包括第二传感器(620),所述第二传感器(620)邻近所述第七轨道(270)及所述第一接触转动机构(310)的合轨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9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轨机构(400)包括第三接触转动机构(410)、第三转向引导结构(420)、第二读取器(720)及第九传感器(69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9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轨机构(400)还包括第三传感器(630),所述第三传感器(630)位于所述第六轨道(260)及所述第七轨道(270)之间,所述第三传感器(630)邻近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410)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六轨道(260)输入端的一侧,所述第三传感器(630)设置为确定所述第六轨道(260)上的所述装载容器(800)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三接触转动机构(410);及/或,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9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轨机构(500)包括第二接触转动机构(510)、第二转向引导结构(520)、第一读取器(710)及第五传感器(65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9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轨机构(500)还包括第四传感器(640),所述第四传感器(640)位于所述第六轨道(260)及所述第七轨道(270)之间,所述第四传感器(640)邻近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510)且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七轨道(270)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四传感器(640)设置为确定所述第七轨道(270)上的所述装载容器(800)经过的状态下,复位所述第二接触转动机构(510);或者,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9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轨机构(400)包括第三接触转动机构(410)、第三转向引导结构(420)、第二读取器(720)、第三传感器(630)、第九传感器(690)、第十传感器(691)及第十一传感器(69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900),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识别机构(700)包括光电识别机构、射频识别机构及摄像识别机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便于装载容器直角传输的轨道输送系统,合轨机构、分轨机构及直角变轨机构均位于轨道传送机构上,轨道传送机构设置为输送装载容器;合轨机构设置为将轨道传送机构相邻两轨道上的装载容器合轨至一轨道上;分轨机构设置为将轨道传送机构一轨道上的装载容器分轨至相邻两轨道上;直角变轨机构设置为以转动方式将轨道传送机构一轨道上的装载容器变轨至相邻的另一轨道上。通过合轨机构、分轨机构及直角变轨机构的设计,实现了装载容器的垂直转向传输,相互配合实现了末端回转与直角转弯功能合二为一,使得装载容器可达成回转调头运输的效果,具有结构紧凑及占地面积小的优点,尤其适合应用于实验室等空间受限场合。

技术研发人员:潘登,任海明,谢伟,郝喜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亚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02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