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xiaoxiao7天前  13


本发明涉及页岩气勘探,特别是涉及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1、页岩气开采中经常会用到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实现对致密油气储层开发,通过对致密油气储层长时间分段压裂,形成大规模的压裂后缝网,有望实现对致密油气储层的高效开发,但是,分段压裂后,致密油气储层中的压裂液渗吸量大、返排率低,会导致大量压裂液滞留在致密油气储层中,非常容易诱发储层损害,制约压裂增产效果,为解决此问题,目前多采用高温热激的方式在致密储层中形成热致裂缝,经过多次高温热激形成复杂热致裂缝网络可以有效地解决此问题,热致裂形成的高导流能力通道,可以有效地提高致密油气采收率,但是目前缺少对热致裂缝分析评价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单,评价准确,可以有效指导高温热激的优点。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包括自生热颗粒注入装置和产出液收集分析装置,所述自生热颗粒注入装置包括密封注入管和同轴设置的锚定管,所述锚定管侧面设置锚定装置,所述密封注入管包括主管道、同轴设置在主管道中心的输送管、同轴套接在主管道上的弹性橡胶筒、以主管道为轴线对称设置在主管道两侧的脉冲控制阀,所述产出液收集分析装置包括集液瓶和设置在集液瓶中的分析仪。

4、所述主管道两侧对称设置脉冲注入头和自生热颗粒输送口,所述自生热颗粒输送口与输送管连通,所述脉冲注入头与主管道连通。

5、所述脉冲控制阀用于控制脉冲注入头与自生热颗粒输送口开启和关闭。

6、所述弹性橡胶筒为环形弹性橡胶筒。

7、试验方法如下:

8、s1、在致密油气储层段中固定通道;

9、s2、通过通道将致密油气储层段的产层井筒分割为多个密封区间,并在每个密封区间边缘设置脉冲控制阀;

10、s3、在通道内固定自生热颗粒注入装置,通过脉冲控制阀向每个区间注入自生热颗粒;

11、s4、通过水力脉冲的形式,控制每个脉冲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进而控制自生热颗粒进入致密储层,形成热致裂缝;

12、s5、通过产出液收集分析装置获取并分析产出液的数据,对热致裂缝进行评价。

13、所述步骤s1,所述通道采用锚定的方式固定。

14、所述步骤s4,脉冲控制阀通过通道内外压差自行打开或关闭。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6、通过水力脉冲的形式将自生热颗粒送入致密油气储层,可以避免大量水相与致密油气储层在正压差下长期接触,进而防止因大量水相渗吸滞留引发储层损害;同时,通过多次水力脉冲注入裂缝的自生热颗粒在致密油气储层温度条件下自发生热,进而实现多次热激致裂,形成多级热激致裂缝网,建立致密油气由储层向井筒输运的高导流能力通道,通过收集分析产出液情况,可以分析热激裂缝网络形成的效果,调整水力脉冲次数或自生热颗粒的规格,进而对热致裂缝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



技术特征:

1.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生热颗粒注入装置和产出液收集分析装置,所述自生热颗粒注入装置包括密封注入管和同轴设置的锚定管,所述锚定管侧面设置锚定装置,所述密封注入管包括主管道、同轴设置在主管道中心的输送管、同轴套接在主管道上的弹性橡胶筒、以主管道为轴线对称设置在主管道两侧的脉冲控制阀,所述产出液收集分析装置包括集液瓶和设置在集液瓶中的分析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两侧对称设置脉冲注入头和自生热颗粒输送口,所述自生热颗粒输送口与输送管连通,所述脉冲注入头与主管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控制阀用于控制脉冲注入头与自生热颗粒输送口开启和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橡胶筒为环形弹性橡胶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试验方法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所述通道采用锚定的方式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脉冲控制阀通过通道内外压差自行打开或关闭。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密油气储层热致裂缝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属于页岩气勘探技术领域,包括自生热颗粒注入装置和产出液收集分析装置,具体试验方法如下:S1、在致密油气储层段中固定通道;S2、通过通道将致密油气储层段的产层井筒分割为多个密封区间,并在每个密封区间边缘设置脉冲控制阀;S3、在通道内固定自生热颗粒注入装置,通过脉冲控制阀向每个区间注入自生热颗粒;S4、通过水力脉冲的形式,控制每个脉冲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进而控制自生热颗粒进入致密储层,形成热致裂缝;S5、通过产出液收集分析装置获取并分析产出液的数据,分析热激裂缝网络形成的效果,调整水力脉冲次数或自生热颗粒的规格,进而对热致裂缝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

技术研发人员:陈雪妮,陈明君,康毅力,李佩松,王荣,游利军,白佳佳,唐星宇,熊港,代汪汝,刘雨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石油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