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业,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迷向剂防治樟子松梢斑螟的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1、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又名蒙古赤松、海拉尔松,是欧洲赤松的变种,在我国广泛分布。它喜光、耐瘠、耐旱、耐寒,是固沙造林和防护林的优选树种之一。它适应性强,生长快,树干通直。樟子松天然林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沙地环境中,但樟子松人工林已经遍布我国北部各省份。近年来,樟子松梢斑螟(dioryctria mongolicella)在黑龙江西部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中严重发生,给樟子松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对于樟子松梢斑螟的防治措施,目前常采用的是化学药剂防治,但却不能有效地控制其种群数量及其扩散,随着药剂使用量的加大,抗性发生,对于害虫本身的杀伤力正在逐渐的减小,而对于其天敌以及非相关物种却造成了难以估量杀伤作用。由此带来的生态灾难和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
2、利用信息素防治樟子松梢斑螟是有效的措施之一。昆虫信息素直接来自于虫体,不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危害,有利于减缓昆虫对化学农药抗性的发展,可以保护自然界中的天敌种类及种群数量,保障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昆虫信息素作为“第三代农药”在运用干扰交配和大量诱捕法进行害虫防治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目前,运用迷向法干扰害虫雌雄蛾间的交配已成为防治害虫的热点。迷向的原理是利用迷向丝缓释大量信息素或类似物组分,来掩盖雌性成虫的位置,误导雄性成虫难以找到雌性成虫,使其交配推迟或不能交配,有效虫卵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导致虫口密度的下降,以此达到防治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干扰樟子松梢斑螟交配的迷向剂及应用。
2、一种用于干扰樟子松梢斑螟交配的迷向剂,其组分为顺-11-十六碳烯-1-醇-n,n-二甲氨基甲酸酯。
3、可选地,顺-11-十六碳烯-1-醇-n,n-二甲氨基甲酸酯剂量为100-200mg,每亩设置30-60根迷向丝;
4、优选地,顺-11-十六碳烯-1-醇-n,n-二甲氨基甲酸酯剂量为100-150mg,每亩设置40-60根迷向丝;
5、最佳地,顺-11-十六碳烯-1-醇-n,n-二甲氨基甲酸酯剂量为150mg,每亩设置40根迷向丝;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顺-11-十六碳烯-1-醇-n,n-二甲氨基甲酸酯通过聚氯乙烯毛细管缓慢释放到田间,当田间空气中散布的顺-11-十六碳烯-1-醇-n,n-二甲氨基甲酸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达到干扰阻断樟子松梢斑螟种内化学通讯,降低其交配率。
7、田间测试表明,本发明的迷向剂缓释效果明显,田间持效期大于3个月。且迷向剂有效组分大于100mg,每亩设置迷向丝大于30个,迷向率均高于80%。
8、本发明的迷向剂能显著干扰樟子松梢斑螟雌雄之间的交配,持效期长,且对环境和天敌安全,对人体无毒无害,操作简单,可用于大面积防治该害虫,对于樟子松梢斑螟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一种迷向剂在干扰樟子松梢斑螟交配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向剂为顺-11-十六碳烯-1-醇-n, n-二甲氨基甲酸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使用方法为,将迷向剂顺-11-十六碳烯-1-醇-n, n-二甲氨基甲酸酯溶于氯化石蜡中,剂量为100-200 mg,而后加入到聚氯乙烯毛细管内,将两端封闭,得到迷向剂释放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