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灸进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10天前  16


本技术涉及针灸,具体涉及一种针灸进针装置。


背景技术:

1、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目前,在进行针灸扎针时,为了避免人手扎针造成的疼痛,通常会将毫针插入一个固定筒内,利用固定筒内的弹簧压缩反弹来顶动毫针移动,使毫针快速扎在患者的皮肤穴位上,但其在实际使用时,毫针的松紧效果不佳,不仅会在弹簧压缩反弹推动的过程中导致毫针松动偏移,且进针后难以将其完全释放,大大影响了装置的实际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灸进针装置,通过在滑座上设置凹槽、活动块、夹套和固定柄等结构,且固定柄伸至进针筒的外部,通过转动固定柄,即可实现毫针针柄在两个夹套之间的快速紧固与松离,进而可在滑座推动毫针运动时,使得毫针能够保持紧固,不易松动偏移,且扎针结束后,毫针可从进针筒内快速释放,操作简单方便,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果,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针灸进针装置,包括:

3、进针筒,所述进针筒的内部设有可移动的滑座,且进针筒的内部顶端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端与滑座相连接;

4、拉动组件,所述拉动组件包括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开设于进针筒的侧壁,所述滑座的一端设有朝向第二滑槽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穿过第二滑槽、并连接有挡柄;

5、固定机构,所述滑座通过固定机构连接有毫针,且固定机构包括开设于滑座底侧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可相向或相背移动的活动块,两个所述活动块的底端对称连接有夹套,所述滑座上设有驱动组件,且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活动块移动。

6、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凹槽内,且两个活动块分别通过螺纹旋合连接于双向丝杆的两端,所述进针筒相对于第二滑槽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双向丝杆的一端穿过第一滑槽、并连接有固定柄。

7、优选的,所述双向丝杆外壁对称设置的两个螺旋纹方向相反。

8、优选的,所述固定柄的外壁环形阵列设有多个凸条。

9、优选的,所述进针筒的底端设置有硅胶圈,且硅胶圈的外壁设有圆弧倒角。

10、优选的,所述进针筒的顶端设有吊环。

11、优选的,所述挡柄的侧壁阵列设有多个防滑凹纹。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3、通过在滑座上设置凹槽、活动块、夹套和固定柄等结构,且固定柄伸至进针筒的外部,通过转动固定柄,即可实现毫针针柄在两个夹套之间的快速紧固与松离,进而可在滑座推动毫针运动时,使得毫针能够保持紧固,不易松动偏移,且扎针结束后,毫针可从进针筒内快速释放,操作简单方便,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针灸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双向丝杆(13),所述双向丝杆(1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凹槽(12)内,且两个活动块(15)分别通过螺纹旋合连接于双向丝杆(13)的两端,所述进针筒(2)相对于第二滑槽(7)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3),所述双向丝杆(13)的一端穿过第一滑槽(3)、并连接有固定柄(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丝杆(13)外壁对称设置的两个螺旋纹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柄(4)的外壁环形阵列设有多个凸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针筒(2)的底端设置有硅胶圈(5),且硅胶圈(5)的外壁设有圆弧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针筒(2)的顶端设有吊环(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灸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柄(10)的侧壁阵列设有多个防滑凹纹。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针灸进针装置,具体涉及针灸技术领域,包括:进针筒,所述进针筒的内部设有可移动的滑座,且针筒的内部顶端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端与滑座相连接;拉动组件,所述拉动组件包括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开设于进针筒的侧壁,所述滑座的一端设有朝向第二滑槽的连接块。本技术通过在滑座上设置凹槽、活动块、夹套和固定柄等结构,且固定柄伸至进针筒的外部,通过转动固定柄,即可实现毫针针柄在两个夹套之间的快速紧固与松离,进而可在滑座推动毫针运动时,使得毫针能够保持紧固,不易松动偏移,且扎针结束后,毫针可从进针筒内快速释放,操作简单方便,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林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仁寿县中医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1226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