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检测,具体地,涉及一种检测机构。
背景技术:
1、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五金产品10的立体图;该五金产品10在完成制造后需要对其开口部101进行检测,以防止开口部101开口过大或过小。目前,针对该开口部101的检测主要是依靠人工与测试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测试工具放置于开口部101,人工肉眼识别是否合格,采用该种方式,不仅存在较大的测试误差,而且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测机构。
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检测机构,包括:支架、支撑组件、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以及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针规,支撑组件设置于支架,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支架,第二驱动件设置于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针规设置于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
3、其中,针规具有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第一检测部的宽度小于第二检测部的宽度;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接触开口部;第一检测部的宽度与开口部相适配,第二检测部的宽度大于开口部。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检测组件还包括承载件、联动杆、检测杆、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针规、联动杆及检测杆均活动设置于承载件,针规、联动杆及检测杆分布于同一纵向平面,第一弹性件套设于联动杆,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检测杆。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检测组件还包括电流模块,电流模块的正极或负极与五金产品导通,电流模块的负极或正极与检测杆导通,其中,电流流经五金产品、针规、联动杆及检测杆形成回路。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承载件包括第一承载板、第二承载板、第三承载板以及第四承载板,第一承载板连接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第二承载板、第三承载板以及第四承载板沿纵向间隔分布于第一承载板的一侧,联动杆活动设置于第二承载板,联动杆活动设置于第三承载板,检测杆活动设置于第四承载板,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联动杆与第三承载板,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检测杆与第四承载板。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台、支撑驱动件以及压紧件,支撑台设置于支架,压紧件与支撑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压紧件与支撑台正对设置,五金产品位于支撑台与压紧件之间。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压紧件包括第一压紧块、第二压紧块、第一导向杆、第二导向杆、第三弹性件及第四弹性件,第一压紧块连接支撑驱动件的输出端,第二压紧块与支撑台正对设置,第二压紧块通过间隔分布的第一导向杆及第二导向杆与第一压紧块相连,第三弹性件与第四弹性件分别套设于第一导向杆与第二导向杆,且第三弹性件与第四弹性件均位于第一压紧块与第二压紧块之间。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压紧件还包括导电柱,导电柱设置于第二压紧块,且导电柱与五金产品接触。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均为气缸。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均为弹簧。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三弹性件及第四弹性件均为弹簧。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五金产品放置于支撑组件上,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先后驱动针规朝五金产品的开口部运动,先是第一检测部伸入至开口部,进行初次检测,再是第二检测部接触开口部,进行二次检测,满足两次检测即为合格品,采用该种方式不仅检测精准性高,而且可大大提升检测效率。
1.一种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支撑组件(2)、第一驱动件(3)、第二驱动件(4)以及检测组件(5),所述检测组件(5)包括针规(51),所述支撑组件(2)设置于所述支架(1),所述第一驱动件(3)设置于所述支架(1),所述第二驱动件(4)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件(3)的输出端,所述针规(51)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件(4)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5)还包括承载件(52)、联动杆(53)、检测杆(54)、第一弹性件(55)及第二弹性件(56),所述针规(51)、所述联动杆(53)及所述检测杆(54)均活动设置于所述承载件(52),所述针规(51)、所述联动杆(53)及所述检测杆(54)分布于同一纵向平面,所述第一弹性件(55)套设于所述联动杆(53),所述第二弹性件(56)套设于所述检测杆(5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5)还包括电流模块,所述电流模块的正极或负极与五金产品导通,所述电流模块的负极或正极与所述检测杆(54)导通,其中,电流流经五金产品、所述针规(51)、所述联动杆(53)及所述检测杆(54)形成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52)包括第一承载板(521)、第二承载板(522)、第三承载板(523)以及第四承载板(524),所述第一承载板(521)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4)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承载板(522)、所述第三承载板(523)以及所述第四承载板(524)沿纵向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承载板(521)的一侧,所述联动杆(53)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板(522),所述联动杆(53)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承载板(523),所述检测杆(54)活动设置于所述第四承载板(524),所述第一弹性件(55)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联动杆(53)与所述第三承载板(523),所述第二弹性件(56)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检测杆(54)与所述第四承载板(5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支撑台(21)、支撑驱动件(22)以及压紧件(23),所述支撑台(21)设置于所述支架(1),所述压紧件(23)与所述支撑驱动件(2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压紧件(23)与所述支撑台(21)正对设置,五金产品位于所述支撑台(21)与所述压紧件(2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23)包括第一压紧块(231)、第二压紧块(232)、第一导向杆(233)、第二导向杆(234)、第三弹性件(235)及第四弹性件(236),所述第一压紧块(231)连接所述支撑驱动件(22)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压紧块(232)与所述支撑台(21)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压紧块(232)通过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导向杆(233)及所述第二导向杆(234)与所述第一压紧块(231)相连,所述第三弹性件(235)与所述第四弹性件(236)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杆(233)与所述第二导向杆(234),且所述第三弹性件(235)与所述第四弹性件(236)均位于所述第一压紧块(231)与所述第二压紧块(23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23)还包括导电柱(237),所述导电柱(237)设置于所述第二压紧块(232),且所述导电柱(237)与五金产品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3)及所述第二驱动件(4)均为气缸。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55)及所述第二弹性件(56)均为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件(235)及所述第四弹性件(236)均为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