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1、目前,制冷设备的蒸发器会采用盘管的形式与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进行换热,蒸发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在蒸发器表面形成冰霜,蒸发器表面的冰霜会影响制冷设备的效率。
2、在相关技术中,制冷设备会设置加热器,并通过加热器去除蒸发器积聚的冰霜,但通过加热器化霜,加热器会导致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制冷设备的冷冻和冷藏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
3、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
4、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
5、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
6、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7、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8、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第三换热器、第一管路和第一控制阀;压缩机包括排气口、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换热器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且与第二回气口连接;第二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三换热器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且与第一回气口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与第三换热器连接。
9、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压缩机设置有第一排气口、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能够由第一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内,冷媒流经管路上各个部件后,可经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内部,压缩机对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进入的冷媒再次压缩后,再经第一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中,以此形成循环。
10、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和第三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换热器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且与第二回气口连接,第二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三换热器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且与第一回气口连接,进而形成循环流路,以使冷媒对制冷设备各个间室进行制冷。
11、由于压缩机通过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同时回气,实现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独立循环。并且由于压缩机通过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同时回气,中压冷媒能够由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中压冷媒被再次压缩为高压冷媒所需的能耗和压缩比均小于低压冷媒被再次压缩至高压冷媒,进而降低压缩机的能够,提升压缩机的效率。
12、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一控制阀,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与第三换热器连接,使得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和/或在不经过第二节流部件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进而实现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13、并且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和/或在不经过第二节流部件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使得冷媒在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时不会节流蒸发,进而加快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的化霜速度,进一步减小因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化霜而对第三换热器所在间室的影响。
14、换热组件通过设置第一控制阀,可实现对第二换热器或第三换热器化霜的控制,即可单独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也可单独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还可同时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使得换热组件可根据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结霜状态来选择化霜,提升换热组件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化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5、并且通过设置第一管路和第一控制阀实现对独立循环的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化霜的同时,简化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换热组件的成本。
16、具体地,换热组件在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可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作为冷藏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第三换热器可作为冷冻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
17、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
18、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19、降温后的一部分冷媒经第一节流部件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作为冷藏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冷藏间室的制冷,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并由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20、降温后的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进入第三换热器,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冻蒸发器,冷媒在第三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冷冻间室的制冷,在第三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并由第一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21、具体地,在需要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单独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22、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
23、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一换热器,由第一换热器排出的冷媒再经过第一管路,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和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第一节流部件节流,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
24、具体地,在需要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单独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25、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
26、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一换热器,由第一换热器排出的冷媒再经过第一管路,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和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进入到第三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第二节流部件节流,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
27、具体地,在需要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28、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导通。
29、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一换热器。
30、部分由第一换热器排出的冷媒经过第一管路,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和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第一节流部件节流,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
31、另一部分由第一换热器排出的冷媒经过第一管路,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和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进入到第三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第二节流部件节流,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
32、具体地,第一控制阀包括至少三个接口,分别为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和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
33、具体地,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连接可为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34、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可为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35、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第三换热器、第一管路和第一控制阀等部件之间的连接均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间接连接可通过管路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部件连接。
36、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37、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第二控制阀的第三段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
38、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可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节,即可第二换热器单独制冷,也可第三换热器单独制冷,还可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同时制冷,提升换热组件在工作工程中的灵活性,使得换热组件的制冷模式可根据制冷需要进行切换,降低能源的损耗,提升换热组件的换热效率。
39、具体地,在第二换热器单独制冷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二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
40、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41、降温后的冷媒经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第二控制阀的第二端和第一节流部件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作为冷藏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冷藏间室的制冷,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并由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42、具体地,在第三换热器单独制冷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二端断开,控制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第二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
43、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44、降温后的冷媒经过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第二控制阀的第三端和第二节流部件后进入第三换热器,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冻蒸发器,冷媒在第三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冷冻间室的制冷,在第三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并由第一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45、具体地,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单独制冷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第二控制阀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
46、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到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47、降温后的部分冷媒经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第二控制阀的第二端和第一节流部件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作为冷藏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冷藏间室的制冷,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并由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48、降温后的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第二控制阀的第三端和第二节流部件后进入第三换热器,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冻蒸发器,冷媒在第三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冷冻间室的制冷,在第三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并由第一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49、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过滤部件,过滤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连接。
50、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换热组件处于制冷状态时,由于过滤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过滤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连接,冷媒先经过过滤部件再进入到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内,实现对进入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内的冷媒的过滤,降低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被堵塞的概率,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顺畅性。
51、进一步地,过滤部件为过滤器。
52、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位于过滤部件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之间。
53、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对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位于过滤部件与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之间,冷媒先经过过滤部件再进入到第一管路和第一控制阀内,实现对进入第一管路和第一控制阀内的冷媒的过滤,降低第一管路和第一控制阀被堵塞的概率,提升换热组件在化霜过程中的顺畅性。
54、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第二管路的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第三管路的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连接。
55、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通过设置第二管路,实现对第一控制阀与第二换热器之间连接,进一步提升换热组件在化霜过程中的顺畅性。换热组件通过设置第三管路,实现对第一控制阀与第三换热器之间连接,进一步提升换热组件在化霜过程中的顺畅性。
56、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和/或第二换热器为冷藏蒸发器;和/或第三换热器为冷冻蒸发器。
57、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可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壳体上,进而实现与制冷设备外部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为冷藏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的制冷。第三换热器为冷冻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冷冻间室的制冷。
58、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为毛细管。
59、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毛细管对双向流动的冷媒均可实现节流,提升了换热组件处于制冷状态和化霜状态时的稳定性。
60、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化霜指令,控制压缩机的转速升高,并持续运行第一预设时长;控制压缩机停止运行;控制第二控制阀关闭;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
61、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响应于化霜指令,控制压缩机的转速升高,并持续运行第一预设时长,控制压缩机停止运行,控制第二控制阀关闭,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由于控制第二控制阀关闭,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和/或在不经过第二节流部件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进而实现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62、具体地,控制压缩机的转速升高包括: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转速升高至第二转速;其中,所述第二转速大于等于3000转/分钟。
63、具体地,在换热组件需要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时,按照下述控制过程进行:
64、准备期:按正常双吸制冷模式运行,第二控制阀双通或单通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第一控制阀全闭。先提升压缩机转速至较高转速,保持运行1至5分钟;
65、化霜期一:压缩机停止运行,第二控制阀切换至全闭,第一控制阀切换至单通或双通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让冷凝器中高温高压冷媒经由旁通管流至需要化霜的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中,与蒸发器中低温低压冷媒混合升温;
66、化霜期二:压缩机启动并以最低转速运行,持续排气来推动冷凝器中剩余的高温冷媒继续进入相应的蒸发器中,运转1至5分钟;
67、恢复期,旁通管上第一控制阀切换至全闭,第二控制阀切换至双通或单通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压缩机继续保持低转速运行3至5分钟后,压缩机恢复正常制冷转速,冰箱冷柜进行常规双吸制冷状态。
68、具体地,第一预设时长大于等于1分钟,且小于等于5分钟。
69、第一转速为能够确保压缩机运行的最低转速。
70、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71、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包括: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开始化霜。
72、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导通,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断开,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后,以对第二换热器开始化霜,进而实现第二换热器的单独化霜,降低因第二换热组件化霜而对第三换热器所在间室的影响。
73、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包括: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
74、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断开,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导通,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后,对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进而实现第三换热器的单独化霜,降低因第三换热组件化霜而对第二换热器所在间室的影响。
75、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包括: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
76、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二端导通,第一控制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阀的第三端导通,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实现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同时化霜,进而提升换热组件的化霜效率。
77、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在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第一控制阀关闭;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持续工作第二预设时长;控制压缩机的转速升高至预设转速,以控制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开始制冷。
78、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化霜完成后,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持续工作第二预设时长,控制压缩机的转速升高至预设转速,以控制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开始制冷,使得换热组件由化霜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时更稳定。
79、具体地,第二预设时长大于等于3分钟,且小于等于5分钟。
80、预设转速为换热组件处于制冷模式时压缩机的正常转速。
81、预设转速大于等于1500转/分钟,小于等于2000转/分钟。
82、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用于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三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响应于化霜指令,控制压缩机的转速升高,并持续运行第一预设时长;第一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压缩机停止运行;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
83、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响应于化霜指令,控制压缩机的转速升高,并持续运行第一预设时长,控制压缩机停止运行,控制第二控制阀关闭,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由于控制第二控制阀关闭,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和/或在不经过第二节流部件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进而实现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84、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85、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可读存储介质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86、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可读存储介质。因此该制冷设备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可读存储介质的全部有益效果。
87、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酒柜或展示柜。
88、制冷设备还可包括空调器。
89、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位于所述过滤部件与所述第二控制阀的第一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和/或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或所述第二节流部件为毛细管。
8.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所述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所述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所述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启,控制所述压缩机以第一转速工作,以对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开始化霜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13.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14.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5.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或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6.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