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xiaoxiao17天前  13


本技术涉及工程建设,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


背景技术:

1、为控制工程规模,节约工程投资,充分利用施工作业场地,将tbm始发井与轨排井进行整合。现有技术为一个单一的矩形竖井同时兼具tbm始发和后期铺轨两个功能,或设置两个平行的长条形竖井,分别作为左右线tbm始发井和轨排井。前者竖井尺寸较大,工程规模及投资均较大,当地质条件较差时,其结构风险较大。而后者采用两个平行的独立竖井,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减小了工程规模,但两个井之间没有连通,不利于施工组织,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可有效减小工程规模,节约工程投资,工程规模减小后,整体结构风险更低,施工难度更小,施工效率更高,集约用地,有利于施工临时场地的布置和施工组织,提高了施工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包括第一竖井、第二竖井以及第三竖井,所述第一竖井以及第二竖井均与第三竖井联通,且形成“凹”字型,所述第一竖井和第二竖井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三竖井的顶部的中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盖板。

3、进一步,所述第一盖板包括设置在第一竖井顶端两侧边上的第一支撑架、支撑杆和盖板本体,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多个卡槽,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卡合在第一竖井两侧的第一支撑架上的卡槽内,所述盖板本体设置在支撑杆上。

4、进一步,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多个安装螺纹孔,所述盖板本体上设置有与安装螺纹孔对应的安装通孔,所述盖板本体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杆上。

5、进一步,所述第二盖板包括两个第二支撑架和顶板,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通过连杆连接,所述顶板设置在第二支撑架上方,两个第二支撑架设置在第三竖井上方,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第三竖井后方的岩层上以及第一竖井和第二竖井之间的岩层上。

6、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横杆和设置在横杆两端的斜撑架,所述斜撑架设置在横杆的下方,所述斜撑架的侧面抵接在第三竖井的内壁上,所述连杆设置有多根,多根连杆沿横杆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在两根横杆之间,所述顶板覆盖在连杆上方。

7、进一步,所述横杆上设置有吊耳,所述盖板上设置有护栏,所述护栏与第一竖井、第二竖井以及第三竖井边上的围栏相互连接。

8、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包括第一竖井、第二竖井以及第三竖井,所述第一竖井以及第二竖井均与第三竖井联通,且形成“凹”字型,所述第一竖井和第二竖井相对应第三竖井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竖井和第二竖井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三竖井的顶部的中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盖板。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可有效减小工程规模,节约工程投资,工程规模减小后,整体结构风险更低,施工难度更小,施工效率更高,集约用地,有利于施工临时场地的布置和施工组织,提高了施工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竖井(1)、第二竖井(2)以及第三竖井(3),所述第一竖井(1)以及第二竖井(2)均与第三竖井(3)联通,且形成“凹”字型,所述第一竖井(1)和第二竖井(2)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盖板(4),所述第三竖井(3)的顶部的中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盖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4)包括设置在第一竖井(1)顶端两侧边上的第一支撑架(41)、支撑杆和盖板本体(43),所述第一支撑架(41)上设置有多个卡槽(411),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卡合在第一竖井(1)两侧的第一支撑架(41)上的卡槽(411)内,所述盖板本体(43)设置在支撑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多个安装螺纹孔,所述盖板本体(43)上设置有与安装螺纹孔对应的安装通孔,所述盖板本体(43)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5)包括两个第二支撑架(51)和顶板(52),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架(51)之间通过连杆(53)连接,所述顶板(52)设置在第二支撑架(51)上方,两个第二支撑架(51)设置在第三竖井(3)上方,所述第二支撑架(51)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第三竖井(3)后方的岩层上以及第一竖井(1)和第二竖井(2)之间的岩层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51)包括横杆(511)和设置在横杆(511)两端的斜撑架(512),所述斜撑架(512)设置在横杆(511)的下方,所述斜撑架(512)的侧面抵接在第三竖井(3)的内壁上,所述连杆(53)设置有多根,多根连杆(53)沿横杆(511)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在两根横杆(511)之间,所述顶板(52)覆盖在连杆(53)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511)上设置有吊耳,所述盖板上设置有护栏,所述护栏与第一竖井(1)、第二竖井(2)以及第三竖井(3)边上的围栏相互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多功能转换的凹字形竖井结构,包括第一竖井、第二竖井以及第三竖井,所述第一竖井以及第二竖井均与第三竖井联通,且形成“凹”字型,所述第一竖井和第二竖井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三竖井的顶部的中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盖板。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可有效减小工程规模,节约工程投资,工程规模减小后,整体结构风险更低,施工难度更小,施工效率更高,集约用地,有利于施工临时场地的布置和施工组织,提高了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周捷,梅乐胜,邹光炯,彭辉,程波,凡文廷,易谊,陈万华,宋河阳,胡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29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