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xiaoxiao18天前  13


本技术属于空调,尤其涉及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1、柜式空调在运行时,因为空气密度差异会在高度方向上存在温度分层的不均匀现象,导致室内机所在房间的垂直温度差较大,进而影响空气的舒适性。进风口的位置、出风口的位置及空气流动路径是影响垂直温度的关键因素;现有技术中,壳体形成有上出风口、下出风口和进风口;通过上出风口出风,可实现沐浴式制冷,通过下出风口出风,可实现地毯式制热;但进风口、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位置固定,且进风口与上出风口、下出风口的距离均靠近,容易造成气流短路,气流流动范围窄,增加了室内机所在房间的垂直温度差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长。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柜式空调中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设置不合理导致气流易形成短路、气流流动范围窄和增加了室内机所在房间的垂直温度差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长等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风道组件;所述壳体的上部形成有上风口,所述壳体的下部形成有下风口;所述上风口和下风口均和室内连通;

3、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且所述风道组件形成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风道、风叶腔和下风道;所述风叶腔包括风叶腔上出口、风叶腔进口和风叶腔下出口;所述上风道连通所述上风口和风叶腔上出口,所述上风道的侧壁形成有上回风口;所述下风道连通所述下风口和风叶腔下出口,所述下风道的侧壁形成有下回风口;

4、所述壳体与风道组件之间形成有连通腔;所述上回风口连通所述连通腔和上风道,所述下回风口连通所述连通腔和下风道,所述风叶腔进口连通所述连通腔和风叶腔;

5、所述上回风口处可活动地设置有两个上挡风结构,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时,所述上回风口处于封闭状态且所述上风道和风叶腔上出口连通;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时,所述上回风口处于打开状态、上风道和风叶腔上出口不连通及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之间形成有上导风道;

6、所述下回风口处可活动地设置有两个下挡风结构,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具有第三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下回风口处于封闭状态且所述下风道和风叶腔下出口连通;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下回风口处于打开状态、下风道和风叶腔下出口不连通及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之间形成有下导风道。

7、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设置有下进风上出风方式和上进风下出风方式;

8、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下进风上出风方式时,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和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室内空气可经所述下风口进入所述下风道,经所述下回风口和下导风道进入所述连通腔,后依次流经所述风叶腔和上风道,并经所述上风口排出;

9、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上进风下出风方式时,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和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室内空气可经所述上风口进入所述上风道,经所述上回风口和上导风道进入所述连通腔,后依次流经所述风叶腔和下风道,并经所述下风口排出。

10、进一步可选地,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包括第一上挡风结构和第二上挡风结构,所述第一上挡风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上回风口的上边沿,所述第二上挡风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上回风口的下边沿;

11、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一上挡风结构和第二上挡风结构的板面均贴靠在所述上风道的侧壁上并封闭所述上回风口、使所述上风道与风叶腔上出口连通;

12、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一上挡风结构的下端和第二上挡风结构的上端均远离所述上风道的侧壁且打开所述上回风口,所述第二上挡风结构使所述上风道与风叶腔上出口不连通;所述第一上挡风结构和第二上挡风结构之间形成有所述上导风道,用于将所述上风道内的空气导向所述连通腔。

13、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壳体前侧壁相对设置的壳体后侧壁;所述上风道包括上主风道,所述上主风道的侧壁包括上主风道前侧壁和上主风道后侧壁,所述上主风道前侧壁和壳体前侧壁对应,所述上主风道后侧壁和壳体后侧壁对应;所述上主风道后侧壁形成有所述上回风口;所述第一上挡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上主风道后侧壁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二上挡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上主风道后侧壁的内壁面上;

14、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一上挡风结构和第二上挡风结构的板面均贴靠在所述上主风道后侧壁上;

15、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一上挡风结构的下端抵接在所述壳体后侧壁上,所述第二上挡风结构的上端抵接在所述上主风道前侧壁上。

16、进一步可选地,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包括第一下挡风结构和第二下挡风结构,所述第一下挡风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回风口的下边沿,所述第二下挡风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回风口的上边沿;

17、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一下挡风结构和第二下挡风结构的板面均贴靠在所述下风道的侧壁上并封闭所述下回风口、使所述下风道和风叶腔下出口连通;

18、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一下挡风结构的上端和第二下挡风结构的下端均远离所述下风道的侧壁,且打开所述下回风口,所述第二下挡风结构使所述下风道和风叶腔下出口不连通;所述第一下挡风结构和第二下挡风结构之间形成有所述下导风道,用于将所述下风道内的空气导向所述连通腔。

1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壳体前侧壁相对设置的壳体后侧壁;所述下风道包括下主风道,所述下主风道的侧壁包括下主风道前侧壁和下主风道后侧壁,所述下主风道前侧壁和壳体前侧壁对应,所述下主风道后侧壁和壳体后侧壁对应;所述下主风道后侧壁形成有所述下回风口;所述第一下挡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下主风道后侧壁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二下挡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下主风道后侧壁的内壁面上;

20、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一下挡风结构和第二下挡风结构的板面均贴靠在所述下主风道后侧壁上;

21、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一下挡风结构的上端抵接在所述壳体后侧壁上,所述第二下挡风结构的下端抵接在所述下主风道前侧壁上。

22、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壳体左侧壁;所述风叶腔进口包括风叶腔左进口,所述风叶腔左进口靠近所述壳体左侧壁设置;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设置在所述连通腔内的左换热器,所述左换热器靠近所述风叶腔左进口设置;和/或,

23、所述壳体还包括壳体右侧壁;所述风叶腔进口包括风叶腔右进口,所述风叶腔右进口靠近所述壳体右侧壁设置;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设置在所述连通腔内的右换热器,所述右换热器靠近所述风叶腔右进口设置。

24、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左换热器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a1换热段和b1换热段;所述a1换热段向所述上风道延伸,所述b1换热段向所述下风道延伸;和/或,所述右换热器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a2换热段和b2换热段;所述a2换热段向所述上风道延伸,所述b2换热段向所述下风道延伸;

25、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下进风上出风方式时,室内空气可经所述下风口进入所述下风道,经所述下回风口和下导风道进入所述连通腔,一部分空气经所述b1换热段、a1换热段和所述风叶腔左进口进入所述风叶腔;另一部分空气经所述b2换热段、a2换热段和所述风叶腔右进口进入所述风叶腔;所述风叶腔内的空气经所述上风道和上风口排出;

26、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上进风下出风方式时,室内空气可经所述上风口进入所述上风道,经所述上回风口和上导风道进入所述连通腔,一部分空气经所述a1换热段、b1换热段和所述风叶腔左进口进入所述风叶腔;另一部分空气经所述a2换热段、b2换热段和所述风叶腔右进口进入所述风叶腔;所述风叶腔内的空气经所述下风道和下风口排出。

27、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蜗壳、蜗壳盖、上通风壳和下通风壳,所述蜗壳和蜗壳盖配合连接形成所述上主风道、风叶腔和下主风道;所述风叶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风叶;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下进风上出风方式时所述风叶的转向和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上进风下出风方式时所述风叶的转向相同;

28、所述上风道还包括上副风道,所述下风道还包括下副风道;所述上通风壳和下通风壳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上通风壳设置在所述上主风道的顶部且形成有上副风道,所述上副风道连通所述上风口和上主风道;所述下通风壳设置在所述下主风道的底部且形成有下副风道,所述下副风道连通所述下风口和下主风道。

2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上风口处可转动地设置有上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可打开或关闭所述上风口或调节所述上风口的出风方向;和/或,

30、所述下风口处可转动地设置有下导风板,所述下导风板可打开或关闭所述下风口或调节所述下风口的出风方向。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32、优化了上风口和下风口的位置,增大了上风口和下风口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上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利用上导风道将上风道的空气顺利导向连通腔,或选择下风口进风-上风口出风,利用下导风道将下风道的空气顺利导向连通腔,提高通风流量和降低空气压力损失,充分利用制冷时冷气下沉和制热时热气上浮的原理,扩大了气流流动范围,使气流在室内机所在房间内形成大的回旋涡流,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温度变化速度,降低了房间内垂直温度差,使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匀,避免了气流短路,提高了空气的舒适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风道组件;所述壳体的上部形成有上风口,所述壳体的下部形成有下风口;所述上风口和下风口均和室内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设置有下进风上出风方式和上进风下出风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上挡风结构包括第一上挡风结构和第二上挡风结构,所述第一上挡风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上回风口的上边沿,所述第二上挡风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上回风口的下边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壳体前侧壁和与所述壳体前侧壁相对设置的壳体后侧壁;所述上风道包括上主风道,所述上主风道的侧壁包括上主风道前侧壁和上主风道后侧壁,所述上主风道前侧壁和壳体前侧壁对应,所述上主风道后侧壁和壳体后侧壁对应;所述上主风道后侧壁形成有所述上回风口;所述第一上挡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上主风道后侧壁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二上挡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上主风道后侧壁的内壁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下挡风结构包括第一下挡风结构和第二下挡风结构,所述第一下挡风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回风口的下边沿,所述第二下挡风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下回风口的上边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风道包括下主风道,所述下主风道的侧壁包括下主风道前侧壁和下主风道后侧壁,所述下主风道前侧壁和壳体前侧壁对应,所述下主风道后侧壁和壳体后侧壁对应;所述下主风道后侧壁形成有所述下回风口;所述第一下挡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下主风道后侧壁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二下挡风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下主风道后侧壁的内壁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壳体左侧壁;所述风叶腔进口包括风叶腔左进口,所述风叶腔左进口靠近所述壳体左侧壁设置;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设置在所述连通腔内的左换热器,所述左换热器靠近所述风叶腔左进口设置;和/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换热器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a1换热段和b1换热段;所述a1换热段向所述上风道延伸,所述b1换热段向所述下风道延伸;和/或,所述右换热器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a2换热段和b2换热段;所述a2换热段向所述上风道延伸,所述b2换热段向所述下风道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蜗壳、蜗壳盖、上通风壳和下通风壳,所述蜗壳和蜗壳盖配合连接形成所述上主风道、风叶腔和下主风道;所述风叶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风叶;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下进风上出风方式时所述风叶的转向和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处于所述上进风下出风方式时所述风叶的转向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口处可转动地设置有上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可打开或关闭所述上风口或调节所述上风口的出风方向;和/或,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风道组件,壳体的下部形成有下风口和壳体的上部形成有上风口;风道组件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且形成有上风道、风叶腔和下风道;风叶腔包括风叶腔上出口、风叶腔进口和风叶腔下出口;上风道连通上风口和风叶腔上出口,上风道的侧壁形成有上回风口,上回风口处可活动地设置有两个上挡风结构,两个上挡风结构之间可形成上导风道;下风道连通下风口和风叶腔下出口,下风道的侧壁形成有下回风口,下回风口处可活动地设置有两个下挡风结构,两个下挡风结构之间可形成下导风道;利用上导风道将上风道的空气顺利导向连通腔,利用下导风道将下风道的空气顺利导向壳体腔。

技术研发人员:骆妍,丘晓宏,罗文君,张利,罗永宏,王宪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29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