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储能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簇及包含其的储能集装箱。
背景技术:
1、目前用于储能的电池簇,主要由承载支架和依次叠放在承载支架上的多个储能电池包构成,在储能电池包表面布置有多种管路或者线路,分别用于实现冷却、输电、控制或者消防等不同功能。其中,每个储能电池包均具有引出正极和引出负极,当多个储能电池包依次叠放在承载支架上时,任意一个储能电池包的引出正极与相邻层储能电池包的引出负极,以及任意一个储能电池包的引出负极与相邻层储能电池包的引出正极,均是交错设置。当对多层储能电池包串联连接时,会导致连接成本高,同时线路连接复杂还会与消防管道、液冷管道等其他元器件产生干涉以及增加短路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储能电池包在承载支架上串联连接的成本高以及线路连接复杂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池簇及包含其的储能集装箱。
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一种电池簇,其包括承载支架和若干储能电池包,其特点在于:
4、若干所述储能电池包包括有第一储能电池包和第二储能电池包,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和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沿所述承载支架的竖直方向交替设置在所述承载支架上,且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和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上均设置有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
5、所述电池簇还包括有连接件,相邻的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和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通过所述连接件串联连接;沿所述承载支架的竖直方向,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与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的负极引出端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的负极引出端与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对应设置。
6、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承载支架上沿其竖直方向交替设置有第一储能电池包和第二储能电池包,当这些储能电池包在承载支架上串联时,可以直接将第一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在竖直方向上,与相邻层的第二储能电池包的负极引出端通过连接件对应连接,以及可以直接将第二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在竖直方向上,与相邻层第一储能电池包的负极引出端通过连接件对应连接;通过该种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出现交错连接的情形,进而可以缩短连接路径从而节约成本,同时线路连接简约,避免与储能电池包端面布置的消防管道、液冷管道等其他元器件产生干涉,从而降低短路的风险。
7、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支架的内部沿其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对支撑架,成对的所述支撑架分别水平设置在所述承载支架的相对侧壁上;
8、所述储能电池包沿所述支撑架的延伸方向插入所述承载支架,所述储能电池包的底面抵接在成对的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储能电池包用于设置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的端面垂直于所述支撑架的延伸方向。
9、在本方案中,通过该种设置,可以利用成对的支撑架使得储能电池包稳定的设置在承载支架上,结构上也更加简单;同时当储能电池包沿支撑架的延伸方向插入承载支架上时,储能电池包用于设置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的端面垂直于支撑架的延伸方向,避免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所在的端面朝向承载支架设置支撑架的侧壁,从而更方便对储能电池包之间的连接进行操作。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和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均包括有电池包壳和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在所述电池包壳的内部串联设置,并自所述电池包壳的一端面引出形成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
11、在本方案中,通过该种设置,使得每个第一储能电池包和第二储能电池包均包括有多个串联的电芯,以进一步提高这些储能电池包的电容量,同时多个电芯串联后在壳体的一端引出形成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也更方便这些储能电池包之间的串联连接,进而形成完整的电池簇结构。
12、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包壳包括有壳体和面板,所述面板配合连接于所述壳体以形成所述电池包壳的所述端面。
13、在本方案中,通过该种设置,使得设置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的端面为电池包壳的面板,对该面板的精度和性能要求更高,而将该面板与壳体分体设置再配合连接,更有利于对该面板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避免壳体以同等条件进行加工制造时增加成本。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和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的负极引出端对应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的负极引出端与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对应竖直设置;
15、和/或,所述连接件为线缆或者铜排。
16、在本方案中,通过该种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储能电池包与第二储能电池包之间均可以直接竖直串联,结构上更加简约,进一步缩短连接路径从而节约成本;此外,这些储能电池包可以依次通过线缆和铜排进行串联,以实现线路连接的简约性,更加节省成本,线缆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降低储能电池包之间安装精度的要求,而铜排可以增加储能电池包之间串联的稳定性。
17、进一步的,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在所述储能电池包的端面上,沿水平方向相对远离设置。
18、在本方案中,通过该种设置,使得在这些储能电池包的端面上,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之间尽可能具有较远的距离,从而在储能电池包该端面的中间位置留出足够的空间布置防爆装置或者用于线路、管道的布置,进而使得整个电池簇的结构设置更加合理,降低短路的风险。
19、进一步的,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分别与对应的储能电池包的边缘距离相同。
20、在本方案中,通过该种设置,使得在每一个储能电池包的侧面上,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分别与对应的储能电池包的边缘距离相同,以实现储能电池包结构的对称设置,从而更方便这些储能电池包在承载支架上依次串联连接,并使得串联后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美观。
2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包括有沿水平方向依次串联连接的多个第一储能单元,任意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正极与其相邻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负极依次串联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在串联连接首尾处的正极和负极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的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
22、和/或,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包括有沿水平方向依次串联连接的多个第二储能单元,任意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负极与其相邻所述第二储能单元的正极依次串联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在串联连接首尾处的正极和负极分别形成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的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
23、在本方案中,通过该种设置,每一个第一储能电池包均包括有沿水平方向依次串联连接的多个第一储能单元,利用这些第一储能单元串联连接首尾处的正极和负极分别形成第一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进而增大每一个第一个储能电池包的电容量,进一步使得整个电池簇的电容量更大;同样的,每一个第二储能电池包均包括有沿水平方向依次串联连接的多个第二储能单元,利用这些第二储能单元串联结构首尾处的正极和负极分别形成第二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和负极引出端,进而增大每一个第二个储能电池包的电容量,进一步使得整个电池簇的电容量更大。
24、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簇还包括有高压电控盒,所述高压电控盒设置于所述承载支架的底部,并通过电气线缆分别连接于若干所述储能电池包。
25、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高压电控盒,实现对各储能电池包的电能联动控制,同时,高压电控盒设置在承载支架的底部,更有利于操作人员的操作以及观察。
26、一种储能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如上所述的电池簇。
27、在本方案中,由电池簇组合而成的储能集装箱,结构上更为合理,连接成本更低,短路的风险也进一步降低。
28、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29、通过在承载支架上沿其竖直方向交替设置有第一储能电池包和第二储能电池包,当这些储能电池包在承载支架上串联时,可以直接将第一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在竖直方向上,与相邻层的第二储能电池包的负极引出端通过连接件对应连接,以及可以直接将第二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在竖直方向上,与相邻层第一储能电池包的负极引出端通过连接件对应连接;通过该种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出现交错连接的情形,进而可以缩短连接路径从而节约成本,同时线路连接简约,避免与储能电池包端面布置的消防管道、液冷管道等其他元器件产生干涉,从而降低短路的风险。
1.一种电池簇,其包括承载支架和若干储能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支架的内部沿其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对支撑架,成对的所述支撑架分别水平设置在所述承载支架的相对侧壁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和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均包括有电池包壳和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在所述电池包壳的内部串联设置,并自所述电池包壳的一端面引出形成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壳包括有壳体和面板,所述面板配合连接于所述壳体以形成所述电池包壳的所述端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和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的负极引出端对应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的负极引出端与所述第二储能电池包的正极引出端对应竖直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在所述储能电池包的端面上,沿水平方向相对远离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分别与对应的储能电池包的边缘距离相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包括有沿水平方向依次串联连接的多个第一储能单元,任意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正极与其相邻所述第一储能单元的负极依次串联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在串联连接首尾处的正极和负极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储能电池包的所述正极引出端和所述负极引出端;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簇还包括有高压电控盒,所述高压电控盒设置于所述承载支架的底部,并通过电气线缆分别连接于若干所述储能电池包。
10.一种储能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