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电钻的制作方法

xiaoxiao11小时前  5


本技术涉及电动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冲击电钻。


背景技术:

1、冲击电钻是一类由电机和传动机构配合,通过输出轴驱动工作头进行往复运动的器械,其通常具有钻孔模式和冲击模式两种工作模式。由于冲击电钻在作业的过程中输出轴轴向受力,因而需对输出轴进行轴向限位,通常是通过冲击弹簧、垫片和轴承相互配合实现限位,其中,轴承套接于输出轴的外周,垫片位于冲击弹簧的一端和轴承的端面之间,冲击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输出轴上,这样,在冲击弹簧和垫片的配合下,输出轴的轴向位置受轴承的位置限制,但该方案中,垫片的设置不利于整机长度的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电钻,通过配置锥形弹簧并优化输出轴、锥形弹簧及轴承的装配结构,有利于缩短整机长度。

2、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冲击电钻,所述冲击电钻包括:

4、输出轴,其用以驱动工作头工作,所述输出轴的轴身设有凸起部和内凹部,所述内凹部沿所述输出轴的周向延伸且其绕所述输出轴不足一圈;

5、轴承,其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所述轴承内圈套接于所述输出轴的外周;

6、锥形弹簧,其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凸起部,其第二端卡接于所述内凹部的内壁与所述轴承内圈的端面之间。

7、优选地,所述锥形弹簧包括螺旋段,所述第一端、所述螺旋段和所述第二端依次连接,所述螺旋段沿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逐渐螺旋扩大。

8、优选地,所述输出轴依次包括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第一轴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轴段的直径;所述凸起部设于所述第一轴段,所述内凹部设于所述第二轴段。

9、优选地,所述轴承内圈套接于所述第二轴段。

10、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轴段的端面和所述轴承内圈的端面。

11、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段包括圆柱段和圆台段,所述圆台段位于所述凸起部和所述第二轴段之间,所述锥形弹簧的螺旋段套设于所述圆台段。

12、优选地,所述凸起部呈环状。

13、优选地,所述冲击电钻包括模式切换件和减速箱壳体,所述模式切换件可轴向移动地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减速箱壳体。

14、优选地,所述轴承外圈的外壁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内壁过盈连接。

15、优选地,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内壁凸设有抵接凸起,所述轴承外圈背离所述锥形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抵接凸起。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冲击电钻,通过设置在输出轴上的内凹部与轴承内圈配合,对锥形弹簧的第二端进行固定,这样,可省去传统方案所需要的垫片,有利于缩短轴承与凸起部之间的间距,进而有利于冲击电钻内其它与轴承具有直接配合或间接配合的部件在轴向上更紧凑地排布,最终能够缩短整机长度。此外,通过限定内凹部的延伸方向及延伸长度,以保证锥形弹簧的第二端沿输出轴的周向环绕不足一圈,避免第二端在轴向上产生重叠,这样,进一步地有利于缩短输出轴的轴向长度。



技术特征:

1.一种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电钻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弹簧(3)包括螺旋段(33),所述第一端(31)、所述螺旋段(33)和所述第二端(32)依次连接,所述螺旋段(33)沿朝向所述第一端(31)的方向逐渐螺旋扩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1)依次包括第一轴段(13)和第二轴段(14),所述第一轴段(1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轴段(14)的直径;所述凸起部(11)设于所述第一轴段(13),所述内凹部(12)设于所述第二轴段(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内圈(22)套接于所述第二轴段(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31)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轴段(13)的端面和所述轴承内圈(22)的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段(13)包括圆柱段(131)和圆台段(132),所述圆台段(132)位于所述凸起部(11)和所述第二轴段(14)之间,所述锥形弹簧(3)的螺旋段(33)套设于所述圆台段(13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11)呈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电钻包括模式切换件和减速箱壳体,所述模式切换件可轴向移动地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减速箱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圈(21)的外壁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内壁过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件的内壁凸设有抵接凸起,所述轴承外圈(21)背离所述锥形弹簧(3)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抵接凸起。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冲击电钻,所述冲击电钻包括:输出轴,其用以驱动工作头工作,所述输出轴的轴身设有凸起部和内凹部,所述内凹部沿所述输出轴的周向延伸且其绕所述输出轴不足一圈;轴承,其包括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所述轴承内圈套接于所述输出轴的外周;锥形弹簧,其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凸起部,其第二端卡接于所述内凹部的内壁与所述轴承内圈的端面之间。本技术的冲击电钻,通过配置锥形弹簧并优化输出轴、锥形弹簧及轴承的装配结构,有利于缩短整机长度。

技术研发人员:陆赛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东成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205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