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生物质资源,尤其涉及一种森林碳汇评估方法及低质低效林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1、
2、
3、现有技术中公开的碳汇评估方法中,通过对森林内的活木进行整体分析,并根据整体分析结果评估森林的碳汇水平,评估得到的森林的碳汇水平的精准度较差,较难为后续提高森林的碳汇水平提供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森林碳汇评估方法及低质低效林改造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公开的碳汇评估方法评估得到的森林的碳汇水平的精准度较差,较难为后续提高森林的碳汇水平提供支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高获取森林的碳储量的准确性,并为提高森林的碳汇水平提供支撑的目的。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森林碳汇评估方法,包括:
3、建立待评估森林的多个样地,并获取各所述样地内活木的林木数据,所述林木数据包括: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树种;
4、通过采集的所述林分平均树高、所述平均胸径和所述树种,利用待评估森林所在区域的材积表得到各所述样地的林分蓄积量;
5、基于各所述样地的所述林分蓄积量,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得到各所述样地的生物量;
6、利用所述生物量得到所述样地的人工林碳储量,并得到对应样地的林分碳密度;
7、获取多个所述样地的土壤,通过实验室分析的方式得到对应于各所述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8、基于所述林分碳密度和所述土壤有机碳含量,得到所述待评估森林的碳汇评估结果。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各所述样地的所述林分蓄积量,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得到各所述样地的生物量,包括:
10、获取各所述样地的木材密度、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根茎比;
11、基于各所述样地的所述木材密度、所述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所述根茎比,结合各所述样地的所述林分蓄积量,得到所述样地的生物量。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各所述样地的所述木材密度、所述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所述根茎比,结合各所述样地的所述林分蓄积量,得到所述样地的生物量,包括:
13、基于采集的各所述样地内活木的平均树龄,将各所述样地的活木划分为多个树龄区间;
14、获取各所述样地的各所述树龄区间的区间中值,并分别作为各所述样地的各所述树龄区间的活木的生物量转换因子;
15、通过各所述样地的各所述树龄区间的活木的生物量转换因子,结合对应样地的所述木材密度、所述根茎比和所述林分蓄积量,得到各所述样地的各树龄区间的活木的生物量;
16、汇总各所述样地的各树龄区间的活木的生物量,将汇总结果作为所述样地的生物量。
1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过各所述样地的各所述树龄区间的活木的生物量转换因子,结合对应样地的所述木材密度、所述根茎比和所述林分蓄积量,得到各所述样地的各树龄区间的活木的生物量,表达如下:
18、b=v×d×bef×(1+r)
19、式中,b为样地的各树龄区间的活木的生物量;v为样地的林分蓄积量;d为样地的木材密度;bef为样地的各树龄区间的活木的生物量转换因子;r为样地的根茎比。
2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利用所述生物量得到所述样地的人工林碳储量,并得到对应样地的林分碳密度,表达如下:
21、c=b×cf
22、
23、式中,c为样地的人工林碳储量;b为样地的活木的生物量;cf为森林含碳系数,取值为0.5;ρ为样地的林分碳密度;a为样地的面积。
24、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质低效林改造方法,适用于通过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森林碳汇评估方法评估得到的低质低效林,包括:
25、获取所述森林内的植株的健康评价;
26、基于所述森林内的植株的健康评价,对所述森林内的植株进行抚育,得到满足第一条件的所述森林;
27、利用初值密度和第二条件获取所述森林的待补植林木的穴位;
28、根据第三条件改善所述森林的土壤质量;
29、基于所述第一条件的森林和所述森林的待补植林木的穴位,通过树种搭配的方式对所述森林进行补植,并对补植后的幼苗进行围栏抚育管护。
30、结合第二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森林内的植株的健康评价,对所述森林内的植株进行抚育,得到满足第一条件的森林,包括:
31、在所述森林内的植株的健康评价为劣时,根据带状或块状的抚育方式,对所述森林内所有的所述植株的按照分批砍伐的方式进行抚育,得到满足第一条件的森林;
32、在所述森林内的植株的健康评价为中时,根据用户的预设需求,对所述森林中的部分所述植株通过砍伐的方式进行抚育,得到满足第一条件的森林;
33、其中,所述第一条件的森林包括:所述森林的林分郁闭度大于0.4,且所述森林内每公顷均匀保留的胸径大于8cm的健壮树种的数量大于300。
34、结合第二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利用初值密度和第二条件获取所述森林的待补植林木的穴位包括:
35、根据所述初值密度,得到所述森林待补植林木的数量;
36、根据所述森林待补植林木的数量及第二条件,得到所述森林每个所述待补植林木的穴位。
37、结合第二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条件具体设置为:待补植林木的穴位与相邻穴位之间沿等高线设定的距离为1m~1.5m,每个穴位的深度为35cm~45cm,直径为50cm~55cm。
38、结合第二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第三条件改善所述森林的土壤质量的步骤中,所述第三条件包括:
39、土壤厚度为大于60cm,土壤容重为1.09~1.29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2.2%,速效氮的含量大于0.2%,速效钾的含量大于0.2%,速效磷的含量为大于0.02%。
40、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41、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待评估森林获取多个样地,并采集每个样地内的活木所对应的林木数据,通过对每个样地内活木的林木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每个样地所在区域的材积表得到对应于每个样地的林分蓄积量,并由每个样地的林分蓄积量得到对应样地的生物量,从而得到对应样地的林分碳密度;同时,还通过进一步对每个样地内的土壤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样地中土壤的有机碳储量,通过林分碳密度和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对待评估森林的碳汇进行分析,既能够提高评估碳汇的精准度,同时还能够基于林分碳密度和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对改善森林的碳汇水平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保证森林的碳汇功能充分发挥。
1.一种森林碳汇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碳汇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各所述样地的所述林分蓄积量,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得到各所述样地的生物量,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森林碳汇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各所述样地的所述木材密度、所述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所述根茎比,结合各所述样地的所述林分蓄积量,得到所述样地的生物量,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森林碳汇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各所述样地的各所述树龄区间的活木的生物量转换因子,结合对应样地的所述木材密度、所述根茎比和所述林分蓄积量,得到各所述样地的各树龄区间的活木的生物量,表达如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碳汇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生物量得到所述样地的人工林碳储量,并得到对应样地的林分碳密度,表达如下:
6.一种低质低效林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通过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森林碳汇评估方法评估得到的低质低效林,其特征在于,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质低效林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森林内的植株的健康评价,对所述森林内的植株进行抚育,得到满足第一条件的森林,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质低效林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初值密度和第二条件获取所述森林的待补植林木的穴位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质低效林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条件具体设置为:待补植林木的穴位与相邻穴位之间沿等高线设定的距离为1m~1.5m,每个穴位的深度为35cm~45cm,直径为50cm~55c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质低效林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三条件改善所述森林的土壤质量的步骤中,所述第三条件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