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余热回收,特别涉及一种蓄冷余热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国开始重视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余热储能发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利用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和推广。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重视能源的循环利用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余热储能发电技术作为一种能源循环利用方式,能够将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为企业节约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符合环保要求。
2、近年来,在余热储能技术方面,已经存在一些成熟的技术,如温差发电、热电转换等。这些技术可以将余热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用于后续的生产或生活。但是,这些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转换效率不高、设备的投资成本较高等。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蓄冷余热储能系统,通过温差发电设备与制冷空调系统的有机结合,利用谷电的进行蓄冷储能,实现峰电时余热的全面回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性。具体描述如下:
2、一种蓄冷余热储能系统,包括余热源、冷源、散热器、发电装置、制冷装置、冷源蓄冷介质、发电循环介质和制冷循环介质;所述发电装置工作在余热源和冷源之间,发电装置利用余热源与冷源之间的较大温差进行发电;所述制冷装置工作在冷源和散热器中间,制冷装置为冷源提供冷量,其通过散热器进行散热。
3、进一步地,所述发电装置包括膨胀机、发电机、发电装置的冷凝端、循环泵以及发电装置的加热端;所述膨胀机、发电装置的冷凝端、循环泵和发电装置的加热端按照以上顺序通过管道连接起来组成发电装置;所述膨胀机和发电机电连接;所述余热源为发电装置的加热端提供热源,所述冷源为发电装置的冷凝端提供冷源。
4、进一步地,所述余热源是热电厂、冶金炉等排放的大量余热,或地热、太阳能等非工业热源。
5、进一步地,所述冷源的储冷介质是水或者固液相变点较低的氯化盐水溶液,在制冷装置的制冷下,冷源储冷介质变为超低温的冰或者超低温的氯化盐水溶液。
6、进一步地,所述发电循环介质是低温发电循环工质,如氟利昂或者氨。
7、进一步地,所述制冷循环介质是二氧化碳、氟利昂或氨。
8、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9、通过在电力需求较低的时段(如谷电时段)利用多余的电力来制冷,然后将冷量储存在低温的蓄冷介质中;在电力需求较高的时段(如峰电时段)在低温的蓄冷介质与余热源之间形成较高的温差进行发电,以补充电力供应的不足。这种方式能够实现用电平衡,减少用电成本,同时节约能源。
1.一种蓄冷余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源、冷源、散热器、发电装置、制冷装置、冷源蓄冷介质、发电循环介质和制冷循环介质;所述发电装置工作在余热源和冷源之间,发电装置利用余热源与冷源之间的温差进行发电;所述制冷装置工作在冷源和散热器中间,制冷装置为冷源提供冷量,其通过散热器进行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蓄冷余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装置包括膨胀机、发电机、发电装置的冷凝端、循环泵以及发电装置的加热端;所述膨胀机、发电装置的冷凝端、循环泵和发电装置的加热端按照以上顺序通过管道连接起来组成发电装置;所述膨胀机和发电机电连接;所述余热源为发电装置的加热端提供热源,所述冷源为发电装置的冷凝端提供冷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蓄冷余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源是热电厂或冶金炉排放的大量余热,或地热、太阳能非工业热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蓄冷余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的储冷介质是水或者固液相变点较低的氯化盐水溶液,在制冷装置的制冷下,冷源储冷介质变为超低温的冰或者超低温的氯化盐水溶液。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蓄冷余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循环介质是低温发电循环工质,如氟利昂或者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蓄冷余热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介质是二氧化碳、氟利昂或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