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xiaoxiao3月前  44


本技术涉及车辆热管理,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车辆热管理系统是一种高效的温度调节方案,在新能源汽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在车辆间接式热泵系统制冷时,冷媒通过蒸发器吸收乘员舱热量实现降温;制热时,冷媒间接传递外部热源热量到乘员舱实现升温。

2、目前,在车辆热管理系统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或冷却时,通常采用换热器进行热量或冷量的传递,然而,使用换热器在传热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热损失,这降低了电池加热或制冷效率。因此,如何提高车辆热管理系统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或冷却时的换热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提高了车辆热管理系统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或冷却时的换热效率,以至少部分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

3、电池水路以及第一阀门组件;

4、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与所述电池水路连接;所述第一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根据加热需求控制所述电池水路与加热回路连通,根据冷却需求控制所述电池水路与冷却回路连通。

5、可选的,还包括第二阀门组件,所述第二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流过所述电池水路的冷却液的量。

6、可选的,所述第二阀门组件包括第二三通阀以及单向阀;

7、所述单向阀与所述电池水路并联连接;

8、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以及单向阀的入口连接、第二阀口与所述电池水路的入口连接、第三阀口通过调节管路与电池水路的出口连接。

9、可选的,第一阀门组件包括第三三通阀以及第二四通阀;

10、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电池水路连接、第二阀口与所述冷却回路连接、第三阀口与所述加热回路连接;

11、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电池水路的第一阀口连接、第二阀口与所述冷却回路连接、第三阀口与所述加热回路连接。

12、可选的,还包括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以及换热器;所述冷凝器具有冷媒通路和冷却液通路;所述换热器具有冷媒通路和冷却液通路;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的冷媒通路以及所述换热器的冷媒通路连接;

13、所述冷凝器的冷却液通路与所述加热回路连接;

14、所述换热器的冷却液通路与所述冷却回路连接。

15、可选的,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储液罐以及膨胀阀;

16、所述储液罐和所述膨胀阀与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的冷媒通路以及所述换热器的冷媒通路连接。

17、可选的,所述加热回路包括热循环管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冷循环管路;

18、所述热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凝器的冷却液通路连接,且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电池水路连通或切断;

19、所述冷循环管路,与所述换热器的冷却液通路连接,且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电池水路连通或切断。

20、可选的,还包括乘员舱换热回路;所述乘员舱换热回路可选择性的分别与所述冷循环管路和所述热循环管路串联连通或切断。

21、可选的,所述乘员舱换热回路包括依次串联的冷芯和暖芯;

22、所述冷芯和暖芯可选择性地分别与所述冷循环管路和所述热循环管路串联连接或切断;

23、所述乘员舱换热回路还包括第一两通阀、第二两通阀、第三两通阀、第四两通阀、第五两通阀以及第六两通阀;

24、所述第一两通阀的一端与所述冷循环管路以及所述第五两通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两通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冷芯的入口以及所述第二两通阀的一端连接;

25、所述第三两通阀的一端与所述热循环管路和第四两通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两通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两通阀的另一端和所述暖芯的出口连接;

26、所述冷芯的出口与第六两通阀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四两通阀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暖芯的入口与所述第五两通阀的另一端以及热循环管路连接;

27、所述第六两通阀的另一端与冷循环管路连接。

28、可选的,所述热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切换管路、第二切换管路、第三切换管路和第四切换管路;

29、所述第一切换管路、所述冷凝器的冷却液通路和所述第四切换管路依次串联连接;所述乘员舱换热回路通过所述第二切换管路与所述第一切换管路连接;所述电池水路通过所述第三切换管路与所述第一切换管路连接;

30、所述热循环管路还包括第一三通阀;

31、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四切换管路连接、第二阀口与所述电池水路连接。

32、可选的,所述热循环管路还包括第一散热器、第一四通阀以及第一辅助换热管路;

33、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辅助换热管路连接、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出口连接、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串联连接在冷循环管路上;

34、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入口与所述电池水路连接;

35、所述第一辅助换热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热循环管路连接。

36、可选的,所述冷循环管路包括第五切换管路、第六切换管路、第七切换管路和第八切换管路;

37、所述第五切换管路、所述第六切换管路、所述电池水路和所述第七切换管路依次串联连接,形成电池冷却环路;

38、所述乘员舱换热回路与所述第八切换管路串联连接,形成乘员舱制冷环路;

39、所述电池冷却环路和所述乘员舱制冷环路与所述换热器的冷却液通路并联连接。

40、可选的,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机换热回路、第二辅助换热管路、第三四通阀和第四三通阀;所述电机换热回路上设置有电机电控系统;

41、所述第三四通阀分别连通于所述电机换热回路和所述冷循环管路;

42、所述第四三通阀分别连通于所述电机换热回路和所述第二辅助换热管路的一端;所述第二辅助换热管路的另一端与冷循环管路连接。

43、可选的,所述电机换热回路包括第一电机换热管路、第二电机换热管路、第三电机换热管路、第五三通阀以及第二散热器;

44、所述第三四通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与所述冷循环管路连接、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阀口连接、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电机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

45、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电机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二辅助换热管路连接、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二电机换热管路的另一端连接;

46、第五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入口连接、第三阀口与第三电机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

47、所述第三电机换热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出口以及所述第一电机换热管路的另一端连接。

48、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与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电性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使车辆处于不同的热管理模式下。

49、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中,通过第一阀门组件直接控制电池水路与冷却回路或加热回路连接,缩短了对电池组加热或制冷的响应时间,简化了用于电池组加热或制冷的结构,减少了热传递环节,使得热量或冷量能够更高效地传递到电池水路,从而实现了换热效率的提高。

50、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水路以及第一阀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阀门组件,所述第二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流过所述电池水路的冷却液的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组件包括第二三通阀以及单向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阀门组件包括第三三通阀以及第二四通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以及换热器;所述冷凝器具有冷媒通路和冷却液通路;所述换热器具有冷媒通路和冷却液通路;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的冷媒通路以及所述换热器的冷媒通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储液罐以及膨胀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回路包括热循环管路;所述冷却回路包括冷循环管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乘员舱换热回路;所述乘员舱换热回路可选择性的分别与所述冷循环管路和所述热循环管路串联连通或切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舱换热回路包括依次串联的冷芯和暖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切换管路、第二切换管路、第三切换管路和第四切换管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循环管路还包括第一散热器、第一四通阀以及第一辅助换热管路;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循环管路包括第五切换管路、第六切换管路、第七切换管路和第八切换管路;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机换热回路、第二辅助换热管路、第三四通阀和第四三通阀;所述电机换热回路上设置有电机电控系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换热回路包括第一电机换热管路、第二电机换热管路、第三电机换热管路、第五三通阀以及第二散热器;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以及与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电性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使车辆处于不同的热管理模式下。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属于车辆热管理技术领域,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水路以及第一阀门组件;第一阀门组件与所述电池水路连接;所述第一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根据加热需求控制所述电池水路与加热回路连通,根据冷却需求控制所述电池水路与冷却回路连通。如此,通过第一阀门组件直接控制电池水路与冷却回路或加热回路连接,缩短了对电池组加热或制冷的响应时间,简化了用于电池组加热或制冷的结构,减少了热传递环节,使得热量或冷量能够更高效地传递到电池水路,从而实现了换热效率的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岩,赵尚仲,孙磊,唐一峰,刘超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