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分型结构的制作方法

xiaoxiao4月前  45


本技术涉及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橡胶模具分型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橡胶制品在航空、航天、电子、机械、船舶、汽车和化工等工业部门的推广应用,橡胶制品被更多的使用在比较极端和复杂的工况,据统计,失效的主要原因为产品沿分模线部位开裂。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转,需要制作分型线尽可能少、使用寿命高的高标准橡胶制品。

2、现有技术中大体积的产品也可采用注射工艺,虽然能解决普通模压分型导致的分模面开裂隐患,但对于胶料、设备以及模具的要求极高,一般的中小型橡胶企业不具备装备条件,故业内大多数采用的还是普通模压硫化工艺。

3、但,普通模压工艺,分模面部位极易出现烧边和/或缩裂的情况,加之又是形变集中点,这使得产品使用中极易沿分模线部位开裂。业内为解决这一问题,往往采用的是在分模面处增加加强筋,目的是为了将分模面处加厚,进而减缓变形,模具设计是由其加强筋中间对称分型,但依旧无法彻底解决分模线部位开裂的隐患,已成为困扰业内的瓶颈问题。

4、可见,亟需一种加工简便且成品损坏率低的新型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分型结构,旨在保证降低加工难度的同时提高产品的成品率。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模具分型结构,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内部设置第一型腔,下模具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型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第一型腔下边沿与下模具的上边沿接触,第二型腔的上边沿与上模具的下边沿接触。

5、进一步优选为,第一型腔还包括第一型腔副腔,第一型腔副腔沿第一型腔腔芯的外侧延伸并与下模具的上边沿接触。

6、进一步优选为,第二型腔还包括第二型腔副腔,第二型腔副腔沿第二型腔腔芯的外侧延伸并与上模具的上边沿接触。

7、进一步优选为,上模具与下模具呈筒状结构,上模具与下模具间隔相对设置并形成用于容纳形变产品的缝隙。

8、进一步优化为,第一型腔的分型面呈弧形面,并延伸至第一型腔与第一型腔副腔的衔接处。

9、进一步优化为,第二型腔的分型面呈弧形面,并延伸至第二型腔与第二型腔副腔的衔接处。

10、进一步优化为,第一型腔副腔的上边沿与第二型腔副腔的下边,沿以上模具的下边沿与下模具的上边沿扣合形成的分模线为基准,非对称相对错位设置。

11、进一步优化为,第一型腔与第一型腔副腔之间的衔接处顺延设置并圆弧过渡,第二型腔与第二型腔副腔之间的衔接处顺延设置并圆弧过渡。

12、本申请相对于现有技术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13、1.本申请将现有技术中分模线位移至加强筋的一侧(即铅锤方向),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将分型位移至形变和应力最小的部位,避免了产品在使用过程沿分模线中心开裂的现象;

14、2.本申请将现有技术中分模面延伸至副腔远端,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能够将在分模面部位形成抬模、烧边和/或开模缩裂的不可避免的缺陷远离产品本体。



技术特征:

1.一种模具分型结构,包括:上模具(1)和下模具(2),所述上模具(1)内部设置第一型腔(11),所述下模具(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型腔(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分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腔(11)还包括第一型腔副腔(111),所述第一型腔副腔(111)沿第一型腔(11)腔芯的外侧延伸并与所述下模具(2)的上边沿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分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型腔(21)还包括第二型腔副腔(211),所述第二型腔副腔(211)沿第二型腔(21)腔芯的外侧延伸并与所述上模具(1)的上边沿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分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与所述下模具(2)呈筒状结构,所述上模具(1)与所述下模具(2)间隔相对设置并形成用于容纳形变产品的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分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腔(11)的分型面呈弧形面,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型腔(11)与所述第一型腔副腔(111)的衔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分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型腔(21)的分型面呈弧形面,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型腔(21)与所述第二型腔副腔(211)的衔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分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腔副腔(111)的上边沿与所述第二型腔副腔(211)的下边,沿以上模具(1)的下边沿与下模具(2)的上边沿扣合形成的分模面为基准,非对称相对错位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分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腔(11)与所述第一型腔副腔(111)之间的衔接处顺延设置并圆弧过渡,所述第二型腔(21)与所述第二型腔副腔(211)之间的衔接处顺延设置并圆弧过渡。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模具分型结构,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内部设置第一型腔,下模具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型腔,第一型腔下边沿与下模具的上边沿接触,所示第二型腔的上边沿与上模具的下边沿接触。本申请将现有技术中分模面位移至加强筋的一侧,将分型位移至形变和应力最小的部位,避免产品在使用过程沿分模线中心开裂的现象,不受设备及模具结构的限制;本申请将现有技术中分模面延伸至副腔远端,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能够将在分模面部位形成抬模、烧边和/或开模缩裂的不可避免的缺陷远离产品本体。

技术研发人员:刘守兴,田成,沈涛,邰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咸阳橡胶工业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18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