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建筑隔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
背景技术:
1、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2、许多建筑进行了减震、隔震设计,隔震建筑就是利用减隔震技术,在隔震建筑物的基底部或某个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层,把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隔离开,以此来消耗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输,能够更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与内部人员、设备的安全,增加地震后建筑物能继续使用的能力。
3、水平隔离缝是设置在隔震建筑的隔震层或隔震层外围挡墙与上部结构间的空隙,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各部位在地震时相互撞击,引起破坏而设置的,一般高度2厘米左右。现有技术中隔震建筑物上部结构与下部基础之间的隔离缝往往是直观外露的,容易造成很多不利影响,沙、石、垃圾等侵入,会增加地震时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间的摩擦力,降低隔震效果,雨水入侵,以及空气和湿气对流。会加速隔震支座的老化,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对建筑物内的人员存在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容易误将砖石和砂浆等封填隔震缝,使上下连为一体,从而使隔震建筑的隔震作用减少或失效,进而对上部结构乃至建筑物整体结构带来巨大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将隔震防水板条设置在水平隔离缝内,通过隔震防水板条的挤压弹性变形实现其与隔震层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密贴及水平隔离缝的隔震功能,通过遇水膨胀材料层实现水平隔离缝的防水和密封,对建筑物起到更好的隔震防水作用。
2、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所述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应用于隔震建筑,隔震建筑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水平隔离缝,所述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设置于水平隔离缝;所述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包括:设置于水平隔离缝内的隔震防水板条、设置于隔震防水板条上的遇水膨胀材料层、开设于隔震防水板条的空腔结构、将隔震防水板条固定于隔震沟挡墙上表面和对应水平隔离缝的隔震层上部结构下表面之间的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包括设置于弹性隔震防水板条上的自粘胶条、下部预埋板、上部预埋板、预埋板螺栓组件;
4、空腔结构包括若干开孔腔体,若干开孔腔体沿隔震防水板条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
5、遇水膨胀材料层和粘结层沿隔震防水板条的长度方向从一端表面设置到另一端表面。
6、本实用新型使用隔震防水板条既能满足水平隔离缝的隔离性能,又能实现水平隔离缝的防水功能。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隔震防水板条为橡胶弹塑体或橡塑聚氨酯弹塑体;所述隔震防水板条在所述水平隔离缝的竖向具有竖向压缩弹性变形位移,所述隔震防水板条在所述水平隔离缝的横向具有横向剪切变形位移,所述隔震防水板条产生竖向压缩弹性变形位移和/或横向剪切变形位移后弹性自复位,所述隔震防水板条产生竖向压缩弹性变形位移和/或横向剪切变形位移时始终与形成所述水平隔离缝的上部隔震层和下部隔离层密贴。
8、本实用新型使用橡胶弹塑体或橡塑聚氨酯弹塑体替换水平隔离缝,既能满足相关隔震设计参数,又能实现隔震防水功能。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隔震层下部结构通过粘接层与隔震防水板条固定连接;
10、隔震防水板条的上方通过混凝土现浇工艺形成隔震层上部结构,隔震防水板条与隔震层上部结构通过粘接层固定连接;
11、所述粘接层包括设置于弹性隔震防水板条上的自粘胶条、下部预埋板、上部预埋板、预埋板螺栓组件。
12、本实用新型在隔震层下部结构上方通过粘接层与隔震防水板条连接,在隔震防水板条上方以混凝土现浇工艺对隔震层上部结构进行浇筑。在隔震建筑设置水平隔离缝的位置,用弹性隔震防水板条进行替换,用弹性隔震防水板条替换水平隔离缝既能满足相关隔震设计参数,又能实现隔震防水功能,以及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震防水板条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隔离缝挡板,所述隔离缝挡板实现隔震建筑的防火和装饰;
14、所述隔震防水板条与对应所述水平隔离缝的隔震层上部结构和隔震层下部结构密贴,并将隔震层上部结构、所述隔震防水板条、隔震层下部结构连接成密封的弹性连接体。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隔震层上部结构和隔震层下部结构之间还设置有隔震支座;
16、所述隔震支座位于所述隔震防水板条的旁侧,所述隔震支座消耗掉地震发生时60%以上地震力,所述隔震支座将10%以上地震力传导至隔震层上部结构;
17、所述隔震防水板条消耗5%以下地震力,所产生的阻尼力亦可减少建筑物晃动提高抗震性能,可以在隔震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通过减少上部隔震层阻尼器用量来降低成本。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隔震防水板条包括:开设有若干开孔腔体的防水板本体、嵌设于防水板本体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至少两层加强板;所述隔震防水板条一体成型,所述隔震防水板条在施工工地直接使用;或者,所述隔震防水板条分成多段在工厂分段加工,分段加工好的所述隔震防水板条采用橡胶硫化方式连接成一体;或者,所述隔震防水板条分成多段在工厂分段加工,分段加工好的所述隔震防水板条采用热熔方式或胶粘剂连接成一体。
19、本实用新型采用加强板嵌设于防水板本体的方式加强隔震防水板条,应用于在隔震层上部结构和隔震层下部结构相对位置较大情况,防水板本体上嵌设加强板组成的隔震防水板条能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沿防水板本体厚度方向、多层加强板嵌设于防水板本体;
21、两层加强板之间开设至少一行开孔腔体。
22、当水平隔离缝设置的高度大于5厘米时,隔震防水板条为了增加强度,中间设置一层或多层加强板所形成的结构提高抗压、抗剪性能,使隔震防水板条的位移处于安全范围对建筑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隔震防水板条的外侧设置有用于遮盖水平隔离缝的挡板,挡板与隔震层上部结构或隔震层下部结构固定连接。
2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遇水膨胀材料层固设于隔震防水板条上表面;
25、遇水膨胀材料层,接触到水时体积就会膨胀超出隔震防水板条的表面消除水平隔离缝的缝顶或缝底空隙防止外部流水或渗水进入隔震层。
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隔震防水板条外侧对应水平隔离缝的外边缘位置突出设置有侧翼型结构;
27、侧翼型结构用于封闭施工时没有预埋隔震防水板条的水平隔离缝,亦可用于原有隔震建筑水平隔离缝的升级。
28、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中,隔震防水板条应用于预留好的水平隔离缝时,将防震隔水板条塞到隔离缝,隔震防水板条两边突出的侧翼型结构挤压变形实现水平隔离缝的封闭和防水。
29、弹性隔震防水板本体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组遇水膨胀防水面;
30、遇水膨胀防水面为凹面,遇水膨胀防水面的下凹方向为从防水板本体的表面向中部凹陷。
31、遇水膨胀防水面为多个;
32、多个遇水膨胀防水面设置在防水板本体的两个相对表面,适用于降雨量大地面渗水多排水沟与隔震沟相邻的项目。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34、本实用新型将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设置在水平隔离缝内,通过隔震防水板条的挤压弹性变形实现其与隔震层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弹性密贴及水平隔离缝的隔震功能,通过遇水膨胀材料层实现水平隔离缝的防水和密封,对建筑物起到更好的隔震防水作用。
1.一种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所述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应用于隔震建筑,隔震建筑上设置有至少一条水平隔离缝,所述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设置于水平隔离缝;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包括:设置于水平隔离缝内的隔震防水板条、设置于隔震防水板条上的遇水膨胀材料层、开设于隔震防水板条的空腔结构、将隔震防水板条固定于隔震沟挡墙上表面和对应水平隔离缝的隔震层上部结构下表面之间的粘接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其特征在于,隔震防水板条为橡胶弹塑体或橡塑聚氨酯弹塑体;所述隔震防水板条在所述水平隔离缝的竖向具有竖向压缩弹性变形位移,所述隔震防水板条在所述水平隔离缝的横向具有横向剪切变形位移,所述隔震防水板条产生竖向压缩弹性变形位移和/或横向剪切变形位移后弹性自复位,所述隔震防水板条产生竖向压缩弹性变形位移和/或横向剪切变形位移时始终与形成所述水平隔离缝的上部隔震层和下部隔离层密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其特征在于,隔震层下部结构通过粘接层与隔震防水板条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防水板条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隔离缝挡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其特征在于,隔震层上部结构和隔震层下部结构之间还设置有隔震支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防水板条包括:开设有若干开孔腔体的防水板本体、嵌设于防水板本体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至少两层加强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弹性隔震防水板条,其特征在于,沿防水板本体厚度方向、多层加强板嵌设于防水板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