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xiaoxiao13天前  14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尤其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换热器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冶金、制冷、核能等工业领域,板式换热器是公认的高效、紧凑型液冷换热器。由于板式换热器对于换热介质的纯度有严格要求,如果产生两种换热介质的混合,则对换热效率和热管理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同一个换热流道不能使用两种换热介质,现有的板式换热器只能实现两种介质进行换热,当需要用到两种以上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时,则需要用到两个板式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板式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及车,所述板式换热器实现四个换热介质中任意两个换热介质、任意三个换热介质或四个换热介质进行换热。

2、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板式换热器。

3、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热管理系统。

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板主体,所述换热板主体内限定出互不连通的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所述换热板主体上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通道连通的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

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通过换热板主体内限定出互不连通的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换热板主体上还具有与第一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与第二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与第三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与第四换热通道连通的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使得板式换热器内同时存在四个换热介质,且实现位于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内的换热介质之间任意两个换热介质、任意三个换热介质或四个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板式换热器的不同换热模式,进而减少成本,节约安装空间,提高装配效率。同时,四个换热介质不混合,保证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的第一换热介质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的第二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的第二换热介质与所述第三换热通道内的第三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所述第三换热通道内的第三换热介质与所述第四换热通道内的第四换热介质进行换热。

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板主体包括多个在所述换热板主体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包括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包括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三换热通道包括第三换热腔,所述第四换热通道包括第四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三换热腔和所述第四换热腔均通过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限定出。

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三换热腔位于同一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第四换热腔位于同一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限定所述第一换热腔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板和限定所述第二换热腔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板不同。

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之间均限定出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三换热腔和所述第四换热腔中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三换热腔或者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第四换热腔。

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在所述换热板的堆叠方向上交错排布,所述第三换热腔和所述第四换热腔在所述换热板的堆叠方向上交错排布。

1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之间的所述换热板存在部分区域同时限定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相邻的所述第三换热腔和所述第四换热腔之间的所述换热板存在部分区域同时限定所述第三换热腔和所述第四换热腔。

1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第三换热腔之间的所述换热板存在部分区域同时限定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第三换热腔。

1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进口、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三进口、所述第三出口、所述第四进口和所述第四出口位于所述换热板主体的同一侧。

1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换热板包括:第一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上具有第一凸台和两个封堵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将所述第一换热板分隔为互不连通的两个区域,两个所述封堵凸台位于同一区域内;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二换热板与所述第一换热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三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三换热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台的两侧,两个所述封堵凸台位于所述第三换热腔内。

1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板上具有两个第一通孔、两个第二通孔、第二凸台和两个间隔开的第三凸台,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均贯穿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二换热板,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贯穿两个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二凸台将所述第二换热板分隔为互不连通的两个区域,两个所述第三凸台位于同一区域内,所述第二换热板上还具有两个第三通孔和两个第四通孔,两个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三凸台位于同一区域内,两个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三凸台位于不同区域内,其中,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腔连通,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相邻的所述第三换热腔连通,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板与所述第一换热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三换热腔,所述第一凸台用于封堵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两个所述第三通孔,两个所述封堵凸台分别用于封堵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两个所述第四通孔。

1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板层叠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板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凸台用于隔开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三换热腔或者隔开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第四换热腔,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板中的一个在与所述换热板堆叠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旋转180度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换热板位置的放置角度相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板中靠近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另一个的所述第二换热板的两个所述第四通孔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板中靠近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分别与另一个的所述第二换热板的两个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1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最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两个所述第四通孔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两个所述第二通孔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四进口和所述第四出口,两个所述第三通孔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三进口和所述第三出口,两个所述第一通孔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或,最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两个所述第四通孔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四进口和所述第四出口,两个所述第二通孔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两个所述第三通孔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两个所述第一通孔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三进口和所述第三出口。

1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封堵凸台在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投影的外边缘位于所述与所述封堵凸台相对的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投影的外边缘的外侧;和/或,所述第一凸台在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投影的外边缘位于所述与所述第一凸台相对的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投影的外边缘的外侧。

1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凸台在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投影的外边缘位于与所述第三凸台相对的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投影的外边缘的外侧;和/或,所述第二凸台在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投影的外边缘位于所述与所述第二凸台相对的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投影的外边缘的外侧。

2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贯穿所述第二凸台的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凸台之间的轴线重合;和/或,贯穿所述第三凸台的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凸台之间的轴线重合;和/或,与所述第二凸台相对且连通的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凸台之间的轴线重合;和/或,与所述第三凸台相对且连通的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三凸台之间的轴线重合。

2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板式换热器。

2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设置板式换热器,通过换热板主体内限定出互不连通的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换热板主体上还具有与第一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与第二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与第三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与第四换热通道连通的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使得板式换热器内同时存在四个换热介质,且实现位于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内的换热介质之间任意两个换热介质、任意三个换热介质或四个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板式换热器的不同换热模式,进而减少成本,节约安装空间,提高装配效率,进一步实现应用该板式换热器的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同时,四个换热介质不混合,保证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2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热管理系统。

2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设置热管理系统,通过换热板主体内限定出互不连通的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换热板主体上还具有与第一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与第二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与第三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与第四换热通道连通的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使得板式换热器内同时存在四个换热介质,且实现位于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内的换热介质之间任意两个换热介质、任意三个换热介质或四个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板式换热器的不同换热模式,进而减少成本,节约安装空间,提高装配效率,进一步实现应用该板式换热器的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同时,四个换热介质不混合,保证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25、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21)内的第一换热介质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31)内的第二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换热通道(31)内的第二换热介质与所述第三换热通道(41)内的第三换热介质进行换热,所述第三换热通道(41)内的第三换热介质与所述第四换热通道(51)内的第四换热介质进行换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主体(100)包括多个在所述换热板主体(100)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换热板(1),所述第一换热通道(21)包括第一换热腔(211),所述第二换热通道(31)包括第二换热腔(311),所述第三换热通道(41)包括第三换热腔(411),所述第四换热通道(51)包括第四换热腔(511),所述第一换热腔(211)、所述第二换热腔(311)、所述第三换热腔(411)和所述第四换热腔(511)均通过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1)限定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腔(211)和所述第三换热腔(411)位于同一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1)之间,所述第二换热腔(311)和所述第四换热腔(511)位于同一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1)之间,限定所述第一换热腔(211)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板(1)和限定所述第二换热腔(311)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板(1)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1)之间均限定出所述第一换热腔(211)、所述第二换热腔(311)、所述第三换热腔(411)和所述第四换热腔(511)中的所述第一换热腔(211)和所述第三换热腔(411)或者所述第二换热腔(311)和所述第四换热腔(51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腔(211)和所述第二换热腔(311)在所述换热板(1)的堆叠方向上交错排布,所述第三换热腔(411)和所述第四换热腔(511)在所述换热板(1)的堆叠方向上交错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腔(211)和所述第二换热腔(311)之间的所述换热板(1)存在部分区域同时限定所述第一换热腔(211)和所述第二换热腔(311),相邻的所述第三换热腔(411)和所述第四换热腔(511)之间的所述换热板(1)存在部分区域同时限定所述第三换热腔(411)和所述第四换热腔(5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腔(311)和所述第三换热腔(411)之间的所述换热板(1)存在部分区域同时限定所述第二换热腔(311)和所述第三换热腔(41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22)、所述第一出口(23)、所述第二进口(32)、所述第二出口(33)、所述第三进口(42)、所述第三出口(43)、所述第四进口(52)和所述第四出口(53)位于所述换热板主体(100)的同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板(1)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板(12)上具有两个第一通孔(1211)、两个第二通孔(1221)、第二凸台(121)和两个间隔开的第三凸台(122),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211)均贯穿所述第二凸台(121)和所述第二换热板(12),两个所述第二通孔(1221)分别贯穿两个所述第三凸台(122)和所述第二换热板(12),所述第二凸台(121)将所述第二换热板(12)分隔为互不连通的两个区域,两个所述第三凸台(122)位于同一区域内,所述第二换热板(12)上还具有两个第三通孔(123)和两个第四通孔(124),两个所述第三通孔(123)与所述第三凸台(122)位于同一区域内,两个所述第四通孔(124)与所述第三凸台(122)位于不同区域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板(1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板(12)层叠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板(11)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凸台(121)用于隔开所述第一换热腔(211)和所述第三换热腔(411)或者隔开所述第二换热腔(311)和所述第四换热腔(51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最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11)的所述第二换热板(12)上的两个所述第四通孔(124)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11)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一进口(22)和所述第一出口(23),两个所述第二通孔(1221)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11)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四进口(52)和所述第四出口(53),两个所述第三通孔(123)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11)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三进口(42)和所述第三出口(43),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211)远离所述第一换热板(11)的一端分别形成所述第二进口(32)和所述第二出口(33);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凸台(112)在所述第一换热板(11)上的投影的外边缘位于所述与所述封堵凸台(112)相对的所述第四通孔(124)在所述第一换热板(11)上的投影的外边缘的外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凸台(122)在所述第一换热板(11)上的投影的外边缘位于与所述第三凸台(122)相对的所述第四通孔(124)在所述第一换热板(11)上的投影的外边缘的外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贯穿所述第二凸台(121)的所述第一通孔(1211)与所述第二凸台(121)之间的轴线重合;

17.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所述换热板主体包括换热板主体,换热板主体内限定出互不连通的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第三换热通道和第四换热通道,换热板主体上还具有与第一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与第二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与第三换热通道连通的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与第四换热通道连通的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根据本发明的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内同时存在四个换热介质,且实现四个换热介质钟任意两个换热介质、任意三个换热介质或四个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板式换热器的不同换热模式,进而减少成本,节约安装空间。同时,四个换热介质不混合,保证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敏,叶梅娇,陈克冠,郭秋芳,叶剑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