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xiaoxiao1月前  17


本公开涉及地基基础施工,具体涉及一种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是指在灌注桩桩身达到一定强度后,通过桩身预留的管路向桩底或桩侧进行注浆。现有的桩后注浆方法主要分为以下3种:

2、闭式注浆:在钢筋笼底部放置注浆胶囊,待桩身混凝土固化后,通过内导管向桩底胶囊压入浆液并形成桩端扩大头,挤密桩端土体,改善桩端沉渣等不良土层,提高桩端土层承载性能。

3、开式注浆:是通过在桩身内预先埋置注浆管,通过注浆管直接向桩底或桩侧土内注射水泥浆,以提高桩基承载力。

4、复合式注浆:采用了开式-闭式-开式的后注浆过程,先进行开式注浆,在进行闭式注浆,最后进行开式注浆,以提高桩基承载力。

5、但是,上述3种注浆方法均存在缺陷,单独使用开式注浆,在注浆时浆液注入区域可控性低,浆液在高压作用下沿砂、土、碎石层中的裂隙四处走窜,注入浆液并不一定集中在目标区域,难以掌控,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单独使用闭式注浆效果稳定性差,单桩承载力波动大,承载力越高的同时,又会影响稳定性;使用复合式注浆需要分三步才能完成整个注浆工艺,注浆过程较为复杂,对数量较多的桩基,难以有效的控制注浆质量;且两次开式注浆用同一个注浆管,长时间的时间间隔容易堵塞开式注浆管,造成二次注浆困难。

6、因此,如何在桩后注浆避免上述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及装置,用于在保证桩后注浆的质量的同时,提高桩后注浆的效率。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包括:

3、待目标桩体成桩之后,控制至少一对闭式注浆管道对胶囊体进行第一次注浆;所述胶囊体位于所述目标桩体底部;所述闭式注浆管道与所述胶囊体连接;

4、待所述第一次注浆结束,控制至少一个开式注浆管道对所述目标桩体底部及周围进行第二次注浆;所述开式注浆管道末端与桩体底部及周围的岩土层连接。

5、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待目标桩体成桩之后,控制至少一对闭式注浆管道对胶囊体进行第一次注浆,还包括:

6、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一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一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直至所述第一次注浆完毕;所述第一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参数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次注浆的注浆过程的参数。

7、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待所述第一次注浆结束,控制至少一个开式注浆管道对所述目标桩体底部及周围进行第二次注浆,还包括:

8、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二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二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直至所述第二次注浆完毕;所述第二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参数是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次注浆的注浆过程的参数。

9、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一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一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包括:

10、基于第一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所述第一实时周围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注浆参数集合;

11、其中,所述第一神经网络模型是基于样本数据集对第一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获取的模型,所述样本数据集包括多组样本数据,任一组样本数据包括:样本桩体实时周围数据以及所述样本桩体实时周围数据对应的样本第一次注浆的注浆参数。

12、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一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一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包括:

13、基于第一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结合所述第一实时周围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注浆参数集合;

14、其中,所述第一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实时周围数据与所述第一次注浆的注浆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15、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二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二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包括:

16、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所述第二实时周围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注浆参数集合;

17、其中,所述第二神经网络模型是基于样本数据集对第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获取的模型,所述样本数据集包括多组样本数据,任一组样本数据包括:样本桩体实时周围数据以及所述样本桩体实时周围数据对应的样本第二次注浆的注浆参数。

18、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二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二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包括:

19、基于第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结合所述第二实时周围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注浆参数集合;

20、其中,所述第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用于对所述第二实时周围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获取所述第二注浆参数集合。

2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装置,包括:

22、第一注浆单元,用于待目标桩体成桩之后,控制至少一对闭式注浆管道对胶囊体进行第一次注浆;所述胶囊体位于所述目标桩体底部;所述闭式注浆管道与所述胶囊体连接;

23、第二注浆单元,用于待所述第一次注浆结束,控制至少一个开式注浆管道对所述目标桩体底部及周围进行第二次注浆;所述开式注浆管道末端与桩体底部及周围的岩土层连接。

2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注浆单元,具体用于待所述目标桩体成桩之后,控制至少一对闭式注浆管道对胶囊体进行第一次注浆;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一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一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直至所述第一次注浆完毕;所述第一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参数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次注浆的注浆过程的参数。

25、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注浆单元,具体用于待所述闭式注浆方案执行结束,控制至少一个开式注浆管道对所述目标桩体底部及周围进行第二次注浆;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二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二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直至所述第二次注浆完毕;所述第二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参数是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次注浆的注浆过程的参数。

26、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注浆单元,具体用于基于第一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所述第一实时周围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注浆参数集合;其中,所述第一神经网络模型是基于样本数据集对第一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获取的模型,所述样本数据集包括多组样本数据,任一组样本数据包括:样本桩体实时周围数据以及所述样本桩体实时周围数据对应的样本第一次注浆的注浆参数。

27、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注浆单元,具体用于基于第一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结合所述第一实时周围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注浆参数集合;其中,所述第一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实时周围数据与所述第一次注浆的注浆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28、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注浆单元,具体用于基于第二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所述第二实时周围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注浆参数集合;其中,所述第二神经网络模型是基于样本数据集对第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获取的模型,所述样本数据集包括多组样本数据,任一组样本数据包括:样本桩体实时周围数据以及所述样本桩体实时周围数据对应的样本第二次注浆的注浆参数。

29、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注浆单元,具体用于基于第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结合所述第二实时周围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注浆参数集合;其中,所述第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用于对所述第二实时周围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获取所述第二注浆参数集合。

30、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

31、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设备实现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

32、第五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装置或第三方面所述的电子设备。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具体为:待目标桩体成桩之后,响应于所述后注浆指令,控制至少一对闭式注浆管道对胶囊体进行第一次注浆;所述胶囊体位于所述目标桩体底部;所述闭式注浆管道与所述胶囊体连接;待所述第一次注浆结束,控制至少一个开式注浆管道对所述目标桩体底部及周围进行第二次注浆;所述开式注浆管道末端与桩体底部及周围的岩土层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控制至少一对闭式注浆管道对胶囊体进行第一次注浆,然后再控制至少一个开式注浆管道对所述目标桩体底部及周围进行第二次注浆,利用两次注浆,对所述目标桩体桩底或桩侧进行注浆加固,避免出现有技术中单独使用开式注浆或闭式注浆所出现在注浆时浆液注入区域可控性低,效果稳定性差的问题,同时,相比与现有的复合式注浆时的三步注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高效。因此,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在保证桩后注浆的质量的同时,提高桩后注浆的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目标桩体成桩之后,控制至少一对闭式注浆管道对胶囊体进行第一次注浆,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所述第一次注浆结束,控制至少一个开式注浆管道对所述目标桩体底部及周围进行第二次注浆,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一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一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一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一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二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二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所述目标桩体的第二实时周围数据,并基于所述实时周围数据控制第二注浆参数集合中的多个注浆参数,包括:

8.一种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设备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灌注桩桩后注浆施工方法及装置,涉及地基基础施工技术领域,该方法具体为:待目标桩体成桩之后,控制至少一对闭式注浆管道对胶囊体进行第一次注浆;所述胶囊体位于所述目标桩体底部;所述闭式注浆管道与所述胶囊体连接;待所述第一次注浆结束,控制至少一个开式注浆管道对所述目标桩体底部及周围进行第二次注浆;所述开式注浆管道末端与桩体底部及周围的岩土层连接。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在保证桩后注浆的质量的同时,提高桩后注浆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光磊,富子榕,卢生安,王朝亮,李信桥,郭振,马登堂,何欧,巴志伟,林益祥,李海军,杨偌望,苏文海,弓子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