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悬挂结构总成的制作方法

xiaoxiao6月前  48


本技术涉及减震悬挂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后悬挂结构总成。


背景技术:

1、传统电动三轮车桥式驱动结构的后悬挂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板簧结构或弹簧结构。板簧结构的悬挂具有承载大的优势,但是在车辆转弯时由于悬挂刚性强的特点容易造成车辆侧翻。传统弹簧的后悬挂滤震性好,可以过滤很多路面造成的车辆颠簸,但是不能承载过大的重量,而且在车辆转弯时也存在易侧翻的问题。另外由于没有刚性支撑,弹簧易变形造成车辆左右倾斜。部分弹簧悬挂为了解决侧倾问题会在后桥和车架之间增加一个防倾杆,但是常规的防倾杆在过载比较大的时候会造成后桥向一侧偏移,同时弹簧出现严重的扭曲。

2、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后悬挂结构总成,将板簧结构与弹簧结构相结合,以同时满足刚性和滤震性要求,提高车辆承重性能的同时也保证了车辆转弯不易侧翻。

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详述如下:

3、一种后悬挂结构总成,包括后桥(6)和弓子板簧(3)和减震弹簧(9),其中,两个弓子板簧(3)的中间部分分别对称安装在后桥(6)的两端,两个弓子板簧(3)的两端分别用于与车架连接;减震弹簧(9)下端固定在后桥(6)上,上端用于与车架连接。

4、可选或优选的,所述减震弹簧(9)为两个,分别对称安装在后桥(6)的两端且位于两个弓子板簧(3)之间。

5、可选或优选的,所述弓子板簧(3)中间部分通过压板(4)和u型卡子(5)固定在后桥(6)上,一对所述u型卡子(5)分列在压板(4)同一面的两端连接固定使后桥(6)和弓子板簧(3)夹持在u型卡子(5)和压板(4)之间。

6、可选或优选的,所述弓子板簧(3)两端分别依次连接有吊耳(2)和第一曲辅(1),第一曲辅(1)用于与车架连接。

7、可选或优选的,还包括摆臂(7)和第二曲辅(8),所述摆臂7一端与后桥(6)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曲辅(8)铰接,第二曲辅(8)用于与车架连接。

8、可选或优选的,所述后桥(6)下端固定连接有u型架(14),所述摆臂(7)与u型架(14)铰接。

9、可选或优选的,所述摆臂(7)和第二曲辅(8)均为两个,对称安装在后桥(6)两端且位于弓子板簧(3)下方。

10、可选或优选的,还包括转向连杆(11)、第一连杆(12)和第二连杆(13),其中,转向连杆(11)在径向通过连杆轴(10)与后桥(6)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2)的一端与转向连杆(11)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12)的另一端用于与车架铰接;第二连杆(13)的一端与转向连杆(11)的另一端铰接,第二连杆(13)的另一端用于与车架铰接。

11、悬挂,是指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辆后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曲辅,为“门”型结构,曲辅两侧分别开设有轴孔供与其他结构铰接使与曲辅连接的其他结构能够相对于曲辅转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的后悬挂结构总成,结合了弹簧悬挂的滤震性和板簧悬挂的刚性的特点,保证了车辆能承载较大的重量,同时弹簧结构可以保证车辆有较好的滤震性。

14、本实用新型的后悬挂结构总成,增加了对向防侧倾连杆(转向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设计,进一步保证了车辆转弯不侧翻。通过两个连杆和中间的转向连杆的对向移动进而带动与连杆连接的车体,保证两侧受力均匀,当后桥单侧受力向上移动时,同侧的连杆向内侧移动,通过转向连杆和连杆轴反向带动对向连杆及对向连杆连接的车体下压,降低离心力,防止侧翻。

15、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结合传统板簧弹簧结构的优势同时巧妙的增加对向防侧倾连杆设计,提升了车辆的通过性、承载力和车身稳定性。重载时车辆更舒适,车辆转弯时减少对向的离心力,防止车辆侧翻。



技术特征:

1.一种后悬挂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桥(6)和弓子板簧(3)和减震弹簧(9),其中,两个弓子板簧(3)的中间部分分别对称安装在后桥(6)的两端,两个弓子板簧(3)的两端分别用于与车架连接;减震弹簧(9)下端固定在后桥(6)上,上端用于与车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挂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弹簧(9)为两个,分别对称安装在后桥(6)的两端且位于两个弓子板簧(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挂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弓子板簧(3)中间部分通过压板(4)和u型卡子(5)固定在后桥(6)上,一对所述u型卡子(5)分列在压板(4)同一面的两端连接固定使后桥(6)和弓子板簧(3)夹持在u型卡子(5)和压板(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挂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弓子板簧(3)两端分别依次连接有吊耳(2)和第一曲辅(1),第一曲辅(1)用于与车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挂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摆臂(7)和第二曲辅(8),所述摆臂7一端与后桥(6)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曲辅(8)铰接,第二曲辅(8)用于与车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悬挂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桥(6)下端固定连接有u型架(14),所述摆臂(7)与u型架(14)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悬挂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7)和第二曲辅(8)均为两个,对称安装在后桥(6)两端且位于弓子板簧(3)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后悬挂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连杆(11)、第一连杆(12)和第二连杆(13),其中,转向连杆(11)在径向通过连杆轴(10)与后桥(6)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2)的一端与转向连杆(11)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12)的另一端用于与车架铰接;第二连杆(13)的一端与转向连杆(11)的另一端铰接,第二连杆(13)的另一端用于与车架铰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悬挂结构总成,包括后桥(6)和弓子板簧(3)和减震弹簧(9),其中,两个弓子板簧(3)的中间部分分别对称安装在后桥(6)的两端,两个弓子板簧(3)的两端分别用于与车架连接;减震弹簧(9)下端固定在后桥(6)上,上端用于与车架连接。另外该后悬挂结构总成还增加有对向防侧倾连杆结构。本技术通过结合传统板簧弹簧结构的优势同时巧妙的增加对向防侧倾连杆设计,提升了车辆的通过性、承载力和车身稳定性。重载时车辆更舒适,车辆转弯时减少对向的离心力,防止车辆侧翻。

技术研发人员:李迎秋,张宏岩,王贺明,李玉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市新宝岛车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25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