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结构隔震,具体为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1、在建筑物与基础间设置隔震层可以有效的延长结构自振周期,避免共振,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因此研究工程中的隔震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2、工程中常见的隔震支座有铅芯橡胶支座,摩擦滑移支座,但是铅芯橡胶支座存在铅污染的问题,且橡胶会老化,影响支座的性能。传统的摩擦滑移支座构造简单,靠单一的摩擦耗能,且摩擦系数越小,滑移支座的隔震效果越好,但在减小摩擦系数的同时,也会使大震作用下隔震层的位移过大,复合减隔震体系在传统隔震支座的基础上加装阻尼器等耗能构件来控制隔震层位移,虽然效果显著,但增加了施工难度,也会占用建筑使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
2、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包括:支座上盖板,所述支座上盖板下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支座上盖板下端设置有支座副板,所述支座副板下端连接有空心柱体,所述空心柱体下端连接有支座下底板,所述空心柱体内壁设置有腔室隔板,所述空心柱体内部且位于腔室隔板中间叠加放置有旋转叶片一、旋转叶片二、旋转叶片三、旋转叶片四,所述旋转叶片一、旋转叶片二、旋转叶片三、旋转叶片四一侧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上表面一端设置有呈圆柱状的滑键,所述滑键与滑槽插入连接,所述空心柱体内部填充有剪切增稠液,所述支座上盖板与支座副板之间填充有聚四氟乙烯润滑材料。
4、优选的,所述立柱与空心柱体内壁之间有1mm-3mm的间隙。
5、优选的,所述立柱初始位置与腔室隔板之间呈45°夹角。
6、优选的,所述滑键外表面一周设置有轴承。
7、优选的,所述滑槽宽度与滑键直径相等,所述滑键高度与滑槽深度相等,所述滑槽长度与滑键的行程长度相同。
8、优选的,所述支座上盖板与支座下底板四角皆开设有安装孔。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0、本实用新型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解决了工程中常见的隔震支座有铅芯橡胶支座,摩擦滑移支座,但是铅芯橡胶支座存在铅污染的问题,且橡胶会老化,影响支座的性能。传统的摩擦滑移支座构造简单,靠单一的摩擦耗能,且摩擦系数越小,滑移支座的隔震效果越好,但在减小摩擦系数的同时,也会使大震作用下隔震层的位移过大,复合减隔震体系在传统隔震支座的基础上加装阻尼器等耗能构件来控制隔震层位移,虽然效果显著,但增加了施工难度,也会占用建筑使用空间。
11、该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利用剪切增稠液的增稠特性为滑移支座补充了可变的阻尼,提升了支座的耗能能力,可以控制隔震层的位移。该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中使用的剪切增稠液,是一种无源性智能材料,因此该支座属于被动控制,无需外部施加电源,磁场等,对使用环境要求低,可以与地震作用同步响应,且不存在主动控制需要响应时间的弊端。
1.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上盖板(1),所述支座上盖板(1)下表面开设有滑槽(2),所述支座上盖板(1)下端设置有支座副板(13),所述支座副板(13)下端连接有空心柱体(4),所述空心柱体(4)下端连接有支座下底板(12),所述空心柱体(4)内壁设置有腔室隔板(5),所述空心柱体(4)内部且位于腔室隔板(5)中间叠加放置有旋转叶片一(6)、旋转叶片二(7)、旋转叶片三(8)、旋转叶片四(9),所述旋转叶片一(6)、旋转叶片二(7)、旋转叶片三(8)、旋转叶片四(9)一侧设置有立柱(3),所述立柱(3)上表面一端设置有呈圆柱状的滑键(10),所述滑键(10)与滑槽(2)插入连接,所述空心柱体(4)内部填充有剪切增稠液,所述支座上盖板(1)与支座副板(13)之间填充有聚四氟乙烯润滑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与空心柱体(4)内壁之间有1mm-3mm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初始位置与腔室隔板(5)之间呈45°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键(10)外表面一周设置有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2)宽度与滑键(10)直径相等,所述滑键(10)高度与滑槽(2)深度相等,所述滑槽(2)长度与滑键(10)的行程长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剪切增稠液的滑移-旋转复合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上盖板(1)与支座下底板(12)四角皆开设有安装孔(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