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6月前  43


本发明涉及水域生态修复,具体为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1、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有关技术手段对受损、退化或被破坏的水域生态系统进行的部分或全部恢复过程,即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

2、在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6620495a的一种节能式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中,该发明涉及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节能式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包括修复船体,所述修复船体的右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修复船体的内部设置有药箱,所述修复船体的左右两侧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两端表面设置有主动船桨,且主动船桨皆安装在修复船体的左右两侧,该发明通过第一转动齿轮带动第二转动齿轮进行转动,从而第二转动齿轮会带动运动齿条板向左侧进行运动,从而能够带动底板向处理箱的左侧凹槽内部滑出,并且在滑出的过程中通过挡环将底板表面的漂浮物进行清扫,从而能够将打捞的漂浮物进行整体的处理,解决了以往进行水生态修复过程中没有对漂浮物处理的问题。

3、一般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4、现有的水生态修复系统在进行使用时,通常会通过向水生态中添加微生物以达到促进水生态快速修复的效果,微生物通常在实验室内进行培养繁殖,有些并不适用与土著环境,不便与直接对土著微生物进行加速繁殖,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包括:

3、修复装置壳体,所述修复装置壳体的内部安装有微生物产生盒,且微生物产生盒的内部设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的一端连接有进气管,且增压泵的另一端设有喷气管,所述喷气管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杆,所述喷气管与支撑杆的连接处设有活动密封件;

4、高压喷头,其安装在所述支撑杆的上方,所述高压喷头的外部连接有分散盘,所述分散盘的下方设有旋转扇叶,所述高压喷头的表面开设有喷水孔;

5、翻转驱动轴,其安装在所述喷气管的下方,所述翻转驱动轴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翻转杆,且翻转驱动轴的输入端安装有伺服电机;

6、螺形板,其安装在所述喷气管的左侧,所述螺形板的内部安装有水车辊轴,且水车辊轴的输入端安装有步进电机;

7、进水槽,其安装在所述微生物产生盒的左侧中部;

8、衔接筒,其安装在所述高压喷头的上方,所述衔接筒的外部套设有投料筒,所述衔接筒的底部设置有混合仓,且混合仓的表面设置有进水孔,所述混合仓的上方连接有拉力弹簧。

9、优选的,所述衔接筒还设有:

10、下压杆,其安装在所述衔接筒的内部,所述下压杆的下方设置有滑动件,且滑动件的表面套设有密封圈,所述衔接筒的上方安装有标识竖杆,且标识竖杆的顶部固定有标识球,所述下压杆通过密封圈、滑动件在衔接筒内相互密封,且密封圈与滑动件套接。

11、优选的,所述修复装置壳体还设有:

12、泡沫漂浮板,其安装在所述修复装置壳体的前后两端,所述泡沫漂浮板的下方固定有拼装块,且拼装块的内部开设有连接孔。

13、优选的,所述微生物产生盒还设有:

14、活动顶板,其安装在所述微生物产生盒的顶部,所述活动顶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卡块,且安装卡块与修复装置壳体的连接处开设有安装卡槽,所述活动顶板通过安装卡块、安装卡槽与修复装置壳体构成可拆卸结构,且修复装置壳体的前后两侧和活动顶板均为镂空网状结构。

15、优选的,所述微生物产生盒还设有:

16、出料管,其安装在所述微生物产生盒的一端,所述出料管的中部安装有出料泵,所述微生物产生盒通过出料管、出料泵与修复装置壳体相互连通,且微生物产生盒通过进水槽与修复装置壳体相互连通。

17、优选的,所述螺形板沿水车辊轴的表面等距均匀分布,且螺形板为圆弧形结构,并且水车辊轴沿微生物产生盒的内部等距均匀分布,同时水车辊轴与进水槽相互平行。

18、优选的,所述投料筒与活动顶板固定连接,且投料筒的内径等于衔接筒的外径,并且投料筒与衔接筒套接。

19、优选的,所述混合仓通过拉力弹簧与衔接筒构成弹性结构,且进水孔沿混合仓的表面中部等距均匀分布,并且拉力弹簧的伸缩范围等于进水孔上端面与衔接筒下端面之间的距离。

20、优选的,所述进气管的上端面高于修复装置壳体的上端面,且进气管通过增压泵、喷气管、支撑杆、活动密封件与高压喷头相互连通,且高压喷头与混合仓相互垂直。

21、优选的,所述分散盘的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增大,且旋转扇叶沿分散盘的底部等距均匀分布,所述高压喷头通过支撑杆、活动密封件在喷气管上实现转动,且支撑杆通过活动密封件与喷气管相互密封。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3、1.本发明通过设置的投料筒,能够在投料筒的内部添加圆柱状的微生物培养基,培养基为修复剂颗粒压制而成,投料筒的内部设置下压杆可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压动培养基进行移动,从而使培养基的底部始终与混合仓的底部相互贴合,便于河水等通过进水孔进入混合仓内,与培养基相互接触,对培养基进行快速溶解,提高微生物的发生速率,并且由于在下压杆的顶部设置标识竖杆和标识球,在重力作用下,随着培养基的减少,下压杆逐渐下降,工作人员可通过标识球的高度对培养基余量进行快速判断,提示工作人员及时添加培养基,避免因培养基缺失导致微生物繁殖缓慢;

24、2.本发明通过设置的泡沫漂浮板能够带动整个修复装置壳体漂浮在水面上,多组修复装置壳体能够通过绳索穿过拼装块,进行拼装,避免水流湍急时冲走修复装置壳体,便于对修复装置壳体进行回收使用;在修复装置壳体上设置可拆卸的活动顶板,能够便于对活动顶板上的投料筒添加培养基,使用方便;

25、3.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增压泵能够对抽入的空气进行增压,从而通过喷气管经过高压喷头喷出高压气体,对分解出的培养基液体进行快速扩散,并且高压喷头能够在水流作用下通过支撑杆在喷气管上进行旋转,进一步提高培养基液体的扩散效果和溶解效果;设置的翻转驱动轴能够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翻转驱动轴上的翻转杆进行转动,使翻转杆的周围水流呈现向上转动的漩涡,利用水流将囤积在底部的培养基颗粒向上带起,重新进入分散盘周围进行快速分散;

26、4.本发明通过设置的螺形板能够在水车辊轴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从而对水流进行增速,将河水通过进水槽快速通过螺形板向旋转扇叶的一侧进行移动,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带动旋转扇叶进行快速转动,为分散盘提供驱动力,使高压喷头呈现旋转状态,对混合仓进行均匀高压气体喷射,并在喷射的同时对培养基溶解的颗粒进行均匀分散,利用培养基内的营养成分大量繁殖土著微生物,无需另外添加微生物,避免添加的微生物难以适应土著环境,该修复装置壳体可无危害的对水生态系统进行快速修复。


技术特征:

1.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筒(14)还设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装置壳体(1)还设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产生盒(9)还设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产生盒(9)还设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形板(25)沿水车辊轴(24)的表面等距均匀分布,且螺形板(25)为圆弧形结构,并且水车辊轴(24)沿微生物产生盒(9)的内部等距均匀分布,同时水车辊轴(24)与进水槽(26)相互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筒(4)与活动顶板(2)固定连接,且投料筒(4)的内径等于衔接筒(14)的外径,并且投料筒(4)与衔接筒(14)套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仓(28)通过拉力弹簧(32)与衔接筒(14)构成弹性结构,且进水孔(29)沿混合仓(28)的表面中部等距均匀分布,并且拉力弹簧(32)的伸缩范围等于进水孔(29)上端面与衔接筒(14)下端面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3)的上端面高于修复装置壳体(1)的上端面,且进气管(3)通过增压泵(20)、喷气管(19)、支撑杆(17)、活动密封件(18)与高压喷头(15)相互连通,且高压喷头(15)与混合仓(28)相互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盘(16)的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增大,且旋转扇叶(35)沿分散盘(16)的底部等距均匀分布,所述高压喷头(15)通过支撑杆(17)、活动密封件(18)在喷气管(19)上实现转动,且支撑杆(17)通过活动密封件(18)与喷气管(19)相互密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微生物的共生植能水生态修复装置,包括修复装置壳体,所述修复装置壳体的内部安装有微生物产生盒,且微生物产生盒的内部设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的一端连接有进气管,且增压泵的另一端设有喷气管,所述喷气管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杆,所述喷气管与支撑杆的连接处设有活动密封件;高压喷头,其安装在所述支撑杆的上方。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增压泵能够对抽入的空气进行增压,从而通过喷气管经过高压喷头喷出高压气体,对分解出的培养基液体进行快速扩散,并且高压喷头能够在水流作用下通过支撑杆在喷气管上进行旋转,进一步提高培养基液体的扩散效果和溶解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朱杰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清涟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