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的制作方法

xiaoxiao6月前  40


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心脏手术后护理辅助装置,具体为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


背景技术:

1、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已经成为心内科常见的介入手术,适用于慢性心律失常以及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等。研究表明,起搏器术后发生囊袋血肿和渗血后较易导致囊袋感染,造成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全身感染的几率升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预防是至关重要。

2、通常采用加压的方式预防囊袋血肿及渗血。临床上,需要通过绷带或沙袋盐带加压,有时甚至需要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用手长时间加压。目前使用的加压方式有:1、沙袋或盐袋放置于伤口处进行压迫,该方法存在位置极易发生移动,影响压迫效果的缺点,且患者必须长时间处于仰卧位,移动就失去加压效果;2、弹性绷带压迫,存在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并发症,包括过敏、表皮剥脱、皮肤撕裂伤、张力水疱等,过松易脱位,以及影响患者舒适度的缺点;综上,广泛采用的加压装置存在易发生加压位置移动,压力不能调节以及伤口受压不均等问题,缺乏广泛适用的加压装置。

3、现有的加压装置还存在无法广泛的适用于体型不同的病人,无法根据伤口位置进行调节,淳安县中医院在专利cn109730736a中公开了《起搏器植入术后压迫装置》,通过胸侧板和搭接装置将压迫器固定在起搏器置入位置,将压迫器固定在需要压迫的动脉位置,该装置存在缺少左侧肋部的牵拉,当加压提高时,压迫器容易发生向颈部的侧倾,同时,颈绑带向颈部靠近,发生压迫位置的偏移,固定效果及稳定性差,装置繁琐,无法直接观察伤口是否存在渗血,不能及时视查伤口情况,导致延误处理时机。

4、临床上目前术后伤口加压时间为6小时,6小时后再根据伤口渗血及血肿情况再次加压,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人力去拆除加压绷带,而且存在误拆、漏拆的情况,使伤口加压时间不足或过长,影响伤口恢复。因此,亟需一种临床适用的有效的起搏器术后囊袋加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目前术后伤口加压装置易发生加压位置移动,压力不能调节以及伤口受压不均,无法广泛适用于不同体型的病人,采用医用粘胶容易导致皮肤损伤,舒适度差,不能观察伤口渗血及血肿情况,导致漏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

2、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包括气囊,气囊中部设有透明的观察窗;气囊外表面固定有控制盒,控制盒内部安装有电源;控制盒下表面安装有深入气囊内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至控制盒通过显示屏显示,控制盒上还设有定时器,定时器输出信号至警报器实现报警;气囊外环套设有固定圈,气囊边缘设有穿过固定圈的进出气口,固定圈上开有3个挂孔,挂孔上分别穿装有水平固定带和肩部固定带,水平固定带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挂孔调节固定,肩部固定带的一端与水平固定带的连接,另一端穿过位于上方的挂孔调节固定。

3、使用时,将加压囊袋通过水平固定带环绕在患者胸部,调节好左右位置后固定水平固定带,将肩部固定带绕过患者左肩固定,调节加压囊袋的位置,使加压囊袋正对加压位置,此时加压囊袋紧固在患者伤口处,且产生轻微压力,打开进出气口,向内充气,气囊鼓起,向伤口进行加压同时观察气囊内充气压力,充气完成后设置6小时定时,监测加压时间。

4、实施时,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气囊呈扁圆形,随气体进入,两侧向外均匀鼓起,所述气囊中部设有透明的观察窗,便于观察伤口表面的出血情况;所述气囊外表面固定有控制盒,控制盒固定在气囊外表面边缘,便于操作者观察和调节控制,所述控制盒内部安装有电源,电源为加压囊袋控制系统供电,电源通过安装于控制盒侧表面的充电口供电;所述控制盒下表面安装有深入气囊内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检测气囊加压情况,所述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至控制盒通过显示屏显示,所述控制盒上还设有定时器,所述定时器输出信号至警报器实现报警,显示屏实时显示当前压力和定时器剩余时间;

5、所述气囊外环套设有固定圈,所述气囊边缘设有穿过固定圈的进出气口,进出气口具有止逆功能,避免泄露,所述固定圈上开有3个挂孔,所述挂孔分别为左挂孔,右挂孔和上挂孔,所述挂孔上分别穿装有水平固定带和肩部固定带,具体为,所述肩部固定带穿装在上挂孔上,所述水平固定带的左侧端穿装在左挂孔上,所述水平固定带的右侧端穿装在右挂孔上,所述水平固定带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挂孔调节固定,即,水平固定带的两端穿过左挂孔和右挂孔,所述肩部固定带的一端与水平固定带的连接,肩部固定带倾斜固定在水平固定带的中部偏左侧,肩部固定带向左侧倾斜30~60°,优选的,肩部固定带向左侧倾斜45°固定,便于绕过患者颈部,肩部固定带的另一端穿过位于上方的挂孔调节固定,所述肩部固定带和水平固定带穿过挂孔后粘于自身带体上,水平固定带与肩部固定带的端部设有与带体表面相互配合的粘扣,水平固定带与肩部固定带的带体外部表面为布毛面,所述水平固定带与肩部固定带的端部为布勾面,可避免固定带外部勾附衣物或床上用品,避免固定带与手臂皮肤摩擦产生的不适。

6、使用时,将水平固定带的一端穿过固定圈上的左挂孔,将粘扣贴在带体本身上,水平固定带的另一端从背侧绕过患者身体,穿过固定圈上的右挂孔上,从而将加压囊袋放置在患者胸部,调节水平固定带粘扣的粘贴位置,确定加压囊袋的左右位置后,将粘扣贴在带体本身上,固定水平固定带,将肩部固定带绕过患者左肩,肩部固定带的端部从穿过固定圈上的上挂孔,将粘扣贴在带体本身上,调节加压囊袋的位置,使加压囊袋正对加压位置,此时加压囊袋紧固在患者伤口处,且产生轻微压力;打开进出气口,向内充气,气囊向外鼓起,向伤口进行加压同时观察显示屏上显示的充气压力,充气完成后设置6小时定时,监测加压时间,在加压的同时,可通过透明的观察窗观察患者伤口的渗液、渗血情况,无需取下加压装置,可直接观察,方便快捷,减少囊袋血肿,加压均匀。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有效避免了医用粘胶对皮肤的损害,解决了加压时患者舒适度差,固定不稳固,装置繁琐,无法及时发现伤口渗出情况的问题。本装置采用气体加压,相比固体加压,伤口及囊袋受力更加均匀,压力显示器可以精确知道每个病人所使用的气囊压力大小,目前对起搏器术后减少囊袋血肿及渗血最佳压力值尚无定论,此设计便于医务人员总结临床经验,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本装置的固定采用三个方向均匀受力,可使气囊位置更加固定,可自由调节气囊位置,根据患者囊袋位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适用范围更广;定时装置可根据加压时间调节,可有效调节压力大小,可定时加压;透视窗设计可以在不拆除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发现伤口渗血情况,及时处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安全,便于推广,还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3),所述气囊(3)中部设有透明的观察窗(4);所述气囊(3)外表面固定有控制盒(5),所述控制盒(5)内部安装有电源;所述控制盒下表面安装有深入气囊(3)内设有压力传感器(7),所述压力传感器(7)输出信号至控制盒(5)通过显示屏(8)显示,所述控制盒(5)上还设有定时器(9),所述定时器(9)输出信号至警报器(10)实现报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挂孔分别为左挂孔(12),右挂孔(13)和上挂孔(14),所述肩部固定带(1)穿装在上挂孔(14)上,所述水平固定带(2)的左侧端穿装在左挂孔(12)上,所述水平固定带(2)的右侧端穿装在右挂孔(1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固定带(1)和水平固定带(2)穿过挂孔后粘于自身带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固定带(2)与肩部固定带(1)的端部设有与带体表面相互配合的粘扣(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固定带(2)与肩部固定带(1)的带体外部表面为布毛面,所述水平固定带(2)与肩部固定带(1)的端部为布勾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固定带(1)倾斜固定在水平固定带(2)的中部偏左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固定带(1)向左侧倾斜30~6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通过安装于控制盒(5)侧表面的充电口(16)供电。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术后加压囊袋,涉及医疗辅助装置技术领域,气囊中部设有透明的观察窗;气囊外表面固定有控制盒;控制盒下表面安装有深入气囊内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至控制盒通过显示屏显示,控制盒上还设有定时器,定时器输出信号至警报器实现报警;气囊边缘设有穿过固定圈的进出气口,固定圈上开有挂孔,挂孔上分别穿装有水平固定带和肩部固定带,水平固定带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挂孔可调节固定,肩部固定带的一端与水平固定带的连接,另一端穿过位于上方的挂孔可调节固定。本装置的固定采用三个方向均匀受力,可使气囊位置更加固定,可自由调节气囊位置,根据患者囊袋位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适用范围更广。

技术研发人员:王睿,高佳,张增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高佳
技术研发日:20231030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