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

xiaoxiao6月前  41


本技术涉及放射性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


背景技术:

1、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长期以来,外放射治疗占据主要地位。近年来,近距离的放射治疗越来越引入注目,取得了较为惊喜的疗效。放射性粒子植入全称为“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术”,是一种将碘125粒子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通过释放射线,损伤肿瘤细胞dna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坏死、凋亡的手段。碘125粒子是一种放射性核素,能释放x射线和低能放射性同位素γ射线,平均能量为27.4~35.4kev,放射性活度为0.4~1.0mci,组织间辐射直径为1.7cm,半衰期为60.2d。碘125粒子产生低能γ射线,破坏肿瘤细胞核的dna双链,使其在增殖周期内的g2、m期的dna产生影响,从而失去增殖能力;同时,具有放射性生物学的优势,使再氧合与亚致死性损伤修复形成对立的统一。与外放疗比较,放射性碘125粒子具有以下特点:1.定位精确,增加了靶区辐射剂量,而对周围正常组织辐射损伤小;2.可对进入不同分裂周期的肿瘤细胞进行不间断低剂量照射,提高生物效应;3.碘125粒子半衰期短、活性低、能量低、易防护等特点。

2、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涉及放射源植入技术,其核心是放射粒子的排布方式。现在临床运用的是碘125的放射性同位素。每个碘125粒子就是一个小的辐射源,其中心附近的射线最强,可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3、为了达到治疗效果,需要将一定数量的放射性粒子按照特定的排布方式植入肿瘤内部。现有的粒子植入装置包括粒子针、粒子弹夹、推杆、粒子枪。首先在ct或超声等影像引导下,利用粒子针穿刺肿瘤到达预定位置后,根据术前tps计划,用推杆将粒子弹夹内的粒子通过粒子枪推送至合适位置。回撤粒子针到下一位置,并将推杆回撤至弹夹上方后,粒子弹夹会自动弹出下一颗粒子,重复上述操作将预定数量粒子按照巴黎原则植入病灶内。随着技术发展,可以将若干个粒子间隔排列,同时按照术前tps计划要求排布做成粒子链,放入粒子植入通道内,一次性植入人体内。但是目前的医疗器械仍有许多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放射性粒子植入装置在植入多个粒子是反复推拉,操作复杂,植入时间长,费时费力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包括外壳、送粒子组件、粒子推送装置和开花条,所述外壳下端底部设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中设有进粒子孔,所述送粒子组件设在外壳内上端且伸出外壳侧壁,所述开花条与送粒子组件连接,所述开花条包括粒子通道,所述粒子通道位于开花条内部且贯穿开花条上下两端,且所述粒子通道与进粒子孔对齐,所述开花条上设有与开花条垂直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下方的开花条上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下端与外壳连接,所述粒子推送装置与开花条连接。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送粒子组件和开花条配合,能够实现均匀匀速的粒子植入,可一次匀速植入多个粒子,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能够降低粒子产生移位的风险。

4、可选的,所述粒子推送装置为储粒子管,所述储粒子管设在外壳内且与送粒子组件连接,所述开花条内的粒子通道与储粒子管连通,所述储粒子管内设有粒子仓,粒子仓与粒子通道连通,粒子仓顶部设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下端连接推板。

5、可选的,所述粒子推送装置为推杆,所述推杆直径小于粒子通道直径,所述推杆从外壳未设置连接头的一端插入粒子通道,所述推杆长度大于外壳长度的1.5倍。

6、可选的,所述开花条还包括护套、开花条瓣和槽眼,所述开花条瓣具有弹性且设有两个,且连接在开花条下端,两个开花条瓣之间形成槽眼,所述槽眼与粒子通道连通,所述护套套在开花条瓣上,所述开花条瓣为喇叭状,所述槽眼与进粒子孔中心对齐。

7、可选的,所述外壳下端为锥形,所述外壳内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位于外壳下端的锥形区域上,且第二挡板上设有过粒子孔。

8、可选的,所述连接头一端伸出外壳,另一端与第二挡板连接,且伸入过粒子孔中,所述进粒子孔和过粒子孔均为胶囊型。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胶囊型的进粒子孔和过粒子孔,在开花条瓣打开时便于粒子通过,且适用于多种粒子。

10、可选的,所述外壳内设有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护套上方,且其上设有用于开花条穿过的通孔。

11、可选的,所述送粒子组件包括揿头和移动柱,所述移动柱设在外壳中,所述外壳侧壁设有开孔,所述揿头装卡在移动柱上且从开孔伸出外壳,所述移动柱上设有斜槽,所述斜槽与移动柱底面之间夹角为锐角,所述揿头内侧设有与斜槽倾斜角度相同的斜柱,所述斜柱设在斜槽中,且可在斜槽中滑动。

12、可选的,所述揿头为u型,所述揿头位于外壳内部的一端上设有卡柱,所述外壳上端设有端盖,所述外壳外部设有粗糙的抓握面。

13、可选的,所述移动柱上设有上下贯穿的固定孔,所述储粒子管设在固定孔中,所述移动柱与第一挡板之间的开花条上设有第三弹簧。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送粒子组件和开花条配合,能够实现均匀匀速的粒子植入,可一次匀速植入多个粒子,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能够降低粒子产生移位的风险。

16、2、本实用新型在壳体上设置端盖,并且设置可拆卸的配套的储粒子管,方便替换。

17、3、本实用新型在壳体上设置揿头,可实现单手操控,对于术者在手术中粒子的植入可以完成单手操作,另一只手可以更好的稳定针芯,对于部分风险性较大的粒子手术,可以保证在单人操作的情况下避免移位,从而降低手术出血的风险,对于需要隔绝空气的手术,也可以采取水封法减少由于气体进入患者肺内而产生气胸的概率,可操作性强,输出稳定,安全性高。

18、4、本实用新型在较浅区域采用储粒子管放置粒子,在较深处使用推杆推送粒子,适用于不深度粒子植入。



技术特征:

1.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送粒子组件(2)、粒子推送装置和开花条(4),所述外壳(1)下端底部设有连接头(5),所述连接头(5)中设有进粒子孔(51),所述送粒子组件(2)设在外壳(1)内上端且伸出外壳(1)侧壁,所述开花条(4)与送粒子组件(2)连接,所述开花条(4)包括粒子通道(41),所述粒子通道(41)位于开花条(4)内部且贯穿开花条(4)上下两端,且所述粒子通道(41)与进粒子孔(51)对齐,所述开花条(4)上设有与开花条(4)垂直的第一挡板(42),所述第一挡板(42)下方的开花条(4)上设有第一弹簧(43),所述第一弹簧(43)下端与外壳(1)连接,所述粒子推送装置与开花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推送装置为储粒子管(3),所述储粒子管(3)设在外壳(1)内且与送粒子组件(2)连接,所述开花条(4)内的粒子通道(41)与储粒子管(3)连通,所述储粒子管(3)内设有粒子仓,粒子仓与粒子通道(41)连通,粒子仓顶部设有第四弹簧(31),所述第四弹簧(31)下端连接推板(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推送装置为推杆(7),所述推杆(7)直径小于粒子通道(41)直径,所述推杆(7)从外壳(1)未设置连接头(5)的一端插入粒子通道(41),所述推杆(7)长度大于外壳(1)长度的1.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花条(4)还包括护套(46)、开花条瓣(45)和槽眼(44),所述开花条瓣(45)具有弹性且设有两个,且连接在开花条(4)下端,两个开花条瓣(45)之间形成槽眼(44),所述槽眼(44)与粒子通道(41)连通,所述护套(46)套在开花条瓣(45)上,所述开花条瓣(45)为喇叭状,所述槽眼(44)与进粒子孔(51)中心对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下端为锥形,所述外壳(1)内设有第二挡板(12),所述第二挡板(12)位于外壳(1)下端的锥形区域上,且第二挡板(12)上设有过粒子孔(1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5)一端伸出外壳(1),另一端与第二挡板(12)连接,且伸入过粒子孔(121)中,所述进粒子孔(51)和过粒子孔(121)均为胶囊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设有第三挡板(13),所述第三挡板(13)位于护套(46)上方,且其上设有用于开花条(4)穿过的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粒子组件(2)包括揿头(21)和移动柱(22),所述移动柱(22)设在外壳(1)中,所述外壳(1)侧壁设有开孔,所述揿头(21)装卡在移动柱(22)上且从开孔伸出外壳(1),所述移动柱(22)上设有斜槽(23),所述斜槽(23)与移动柱(22)底面之间夹角为锐角,所述揿头(21)内侧设有与斜槽(23)倾斜角度相同的斜柱(24),所述斜柱(24)设在斜槽(23)中,且可在斜槽(23)中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揿头(21)为u型,所述揿头(21)位于外壳(1)内部的一端上设有卡柱(211),所述外壳(1)上端设有端盖(14),所述外壳(1)外部设有粗糙的抓握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柱(22)上设有上下贯穿的固定孔,所述储粒子管(3)设在固定孔中,所述移动柱(22)与第一挡板(42)之间的开花条(4)上设有第三弹簧(6)。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放射性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包括外壳、送粒子组件、储粒子管和开花条,所述外壳下端底部设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中设有进粒子孔,所述送粒子组件设在外壳内上端且伸出外壳侧壁,所述储粒子管设在外壳内且与送粒子组件连接,所述开花条与储粒子管连接,所述开花条包括粒子通道,所述粒子通道位于开花条内部且贯穿开花条上下两端,所述粒子通道与储粒子管连通,所述开花条上设有与开花条垂直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下方的开花条上设有第一弹簧,本技术通过送粒子组件和开花条配合,能够实现均匀匀速的粒子植入,可一次匀速植入多个粒子,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能够降低粒子产生移位的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张巍,万俊呈,杨国威,范卓阳,瞿旭东,颜志平,刘嵘,钱晟,顾晓华,余彩虹,周逸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1030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