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软件检测,尤其涉及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背景技术:
1、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是一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静态分析、动态测试及机器学习算法等,针对计算机程序代码及其运行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旨在发现被恶意利用的安全弱点的过程。它涉及扫描、识别潜在漏洞,并评估这些漏洞一旦被利用对系统稳定性、数据保密性及用户隐私造成的威胁程度,进而帮助企业或组织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比如打补丁、调整安全配置等,以减轻或消除潜在风险。
2、现有的软件漏洞检测方式不具备对检测出漏洞的软件进行漏洞分类管理的能力,从而降低了检测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装置以及设备,旨在系统性地识别并管理软件中的潜在风险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处理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包括收集并整理所有软件的历史漏洞数据;
3、构建模糊测试环境,定期对目标软件进行模糊测试,识别并记录目标软件在模糊测试过程中的异常行为;
4、分析异常行为并确定软件漏洞的类型;
5、基于软件漏洞的类型对软件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
6、建立漏洞数据库存储对应软件的异常行为和类型数据。
7、其中,所述收集并整理所有软件的历史漏洞数据的具体步骤包括:
8、设置所需收集的软件漏洞数据的来源;
9、使用自动化工具从各个数据来源收集漏洞数据;
1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重复、错误或不完整的数据。
11、其中,所述使用自动化工具从各个数据来源收集漏洞数据的具体步骤包括:
12、根据数据来源的类型和需求配置对应的自动化工具和参数;
13、建立与各个数据来源的连接;
14、运行自动化工具从各个数据来源采集漏洞数据;
15、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格式化,得到漏洞数据。
16、其中,所述构建模糊测试环境,定期对目标软件进行模糊测试,识别并记录软件在模糊测试过程中的异常行为的具体步骤包括:
17、设置定期检测的时间间隔;
18、选择模糊测试工具,并配置模糊测试工具的参数;
19、基于历史漏洞数据设置测试用例,所述测试用例包括正常输入和异常输入;
20、监控手机软件的运行状态并记录软件在模糊测试过程中的异常行为。
21、其中,所述分析异常行为并确定软件漏洞的类型的具体步骤包括:
22、监控软件运行过程中的行为;
23、收集与异常行为相关的异常数据,所述异常数据包括错误消息、堆栈跟踪、内存转储和网络包;
24、对比异常行为与正常行为基准,找出差异分析异常行为的模式和特征;
25、根据异常行为的特征将漏洞分为不同的类型。
26、其中,所述基于软件漏洞的类型对软件漏洞相应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的具体步骤包括:
27、根据漏洞的严重程度将漏洞分为不同的漏洞类型;
28、定义不同的用户角色;
29、根据漏洞类型和用户角色,制定权限策略;
30、在漏洞管理系统中实施访问控制机制为每个用户和角色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
31、其中,所述建立漏洞数据库存储和共享漏洞数据的具体步骤包括:
32、设置漏洞数据结构,所述漏洞数据结构包括漏洞id、标题、描述、发现日期、影响产品、严重程度、cve编号和解决方案;
33、将异常行为和类型数据按照漏洞数据结构进行存储;
34、开发api接口,允许经过认证的用户对数据进行访问。
35、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装置,包括数据收集模块、测试模块、分类模块、权限控制模块和共享模块:
36、所述数据收集模块,用于收集并整理所有软件的历史漏洞数据;
37、所述测试模块,用于构建模糊测试环境,定期对目标软件进行模糊测试,识别并记录目标软件在模糊测试过程中的异常行为;
38、所述分类模块,用于分析异常行为并确定软件漏洞的类型;
39、所述权限控制模块,用于基于软件漏洞的类型对软件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
40、所述历史漏洞数据,用于建立漏洞数据库存储对应软件的异常行为和类型数据。
41、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设备,包括所述的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装置。
42、本发明的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装置以及设备,包括:收集并整理所有软件的历史漏洞数据;构建模糊测试环境,定期对目标软件进行模糊测试,识别并记录目标软件在模糊测试过程中的异常行为;分析异常行为并确定软件漏洞的类型;基于软件漏洞的类型对软件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建立漏洞数据库存储对应软件的异常行为和类型数据。首先,系统性地从安全数据库、官方公告、开源社区等多元渠道收集软件的历史漏洞信息。通过数据清洗、去重和标准化处理,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漏洞历史档案库,涵盖漏洞的详细描述、影响范围、利用条件及修复建议等,为后续的漏洞检测与预防提供宝贵的知识基础。基于虚拟化或容器技术搭建安全隔离的测试环境,确保测试不影响生产系统。选用或定制适合的模糊测试工具,根据软件特性和历史漏洞数据,精心设计测试用例,包括正常输入和异常边界值。通过自动化脚本定期执行这些测试,模拟各种非法或极端输入场景,严密监控软件运行过程,记录任何异常行为,如崩溃、异常响应或资源泄露等。利用高级分析工具深入分析测试中捕获的异常数据,包括错误日志、堆栈跟踪、内存转储和网络通信记录。通过与正常行为模式对比,识别异常行为的特征模式,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分析,将漏洞归类到诸如输入验证错误、权限提升、缓冲区溢出、代码注入等常见漏洞类型中,为后续的修复策略提供精确指导。根据漏洞的严重程度和类型,设计并实施精细的访问控制策略。区分不同用户角色,如普通用户、管理员、开发人员等,针对高风险漏洞所在的模块或功能,限制非必要角色的访问权限,实施最小权限原则。通过访问控制列表(acl)或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机制,动态调整权限配置,确保权限分配与安全需求相匹配,降低漏洞被利用的风险。构建一个专门的漏洞管理数据库,用于存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异常行为记录、漏洞类型鉴定结果及相关分析详情。数据库设计需考虑数据的可检索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确保数据加密存储,访问权限严格控制。此外,该数据库应支持与外部安全情报源的对接,实现漏洞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为未来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提供数据支持。从而系统性地识别并管理软件中的潜在风险,提升软件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为用户数据保护和业务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8.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9.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软件漏洞的风险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