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轮结构、补气结构及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xiaoxiao6月前  46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具体涉及一种叶轮结构、补气结构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1、离心机为提升能效,根据制冷原理,充分利用多级压缩高效循环的特性,采用两级压缩补气增焓、三级压缩补气增焓或更高级数的系统。相应的,离心式压缩机需采用多级压缩带补气的机械结构型式,且为叶轮悬臂叶轮结构,级数越多,悬臂越长,转子高速运转时,旋转挠度越大,稳定性越差,甚至出现振动过大,轴承磨损的情况。特别在冷媒代替阶段,叶轮尺寸很大,加剧多级压缩机转子高速运行的不稳定,过大几何尺寸的压缩机,在整机结构设计、制造工艺、装配工艺、装机试验上均存在瓶颈,因此限制了新一代环保冷媒环境下压缩机容量的提升,进一步限制了新冷媒离心压缩机的发展。

2、因此,现有技术离心压缩机设计时,可以通过多级压缩中间补气的方式,实现系统增焓提升能效。

3、然而,上述方式也会导致机械结构复杂,且对转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出现较高的要求。存在能效与可靠性相矛盾的难题,往往需要折中取舍,无法达到两者最佳的结果。

4、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叶轮结构、补气结构及压缩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叶轮的能效不足的技术问题。

2、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叶轮结构,包括:安装座,安装座内设置有贯穿安装座的安装孔;分流部,分流部与安装座连接,分流部与安装座之间具有进气通道;分流部远离进气通道的一端具有补气通道;出风部,出风部与安装座连接,出风部与安装座之间具有出气通道,出气通道与进气通道和补气通道均连通;进气叶片,设置在进气通道内,进气叶片可转动地设置,以驱动进气通道内的气流流动至进气通道;补气叶片,设置在补气通道内,补气叶片可转动地设置,以驱动补气通道内的气流流动至进气通道。

3、进一步地,进气叶片的一端与安装座连接,进气叶片的另一端与分流部连接;和/或,进气叶片为多个,多个进气叶片环绕安装座设置。

4、进一步地,补气叶片凸出于分流部设置;和/或,补气叶片延伸至进气通道内;和/或,补气叶片为多个,多个补气叶片环绕分流部设置。

5、进一步地,分流部包括:第一分流板体,第一分流板体环绕安装座设置,进气叶片与第一分流板体连接;第二分流板体,第二分流板体与第一分流板体连接,第二分流板体具有导流弧面,导流弧面与补气叶片连接;第三分流板体,第三分流板体与第二分流板体连接,第三分流板体环绕第二分流板体设置,进气通道位于第三分流板体与出风部之间。

6、进一步地,出风部与分流部相间隔地设置,以在出风部与分流部之间形成与补气通道连通的进风口。

7、一种补气结构,包括上述的叶轮结构,补气结构包括:第一补气部件,第一补气部件与分流部连接;第二补气部件;第一补气部件和第二补气部件之间具有与补气通道连通的第一供气通道。

8、进一步地,补气结构包括导流部件,导流部件与安装座连接,以在导流部件与安装座的表面组成导流面;导流面为弧面;沿导流部件远离安装座的方向,导流面与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逐渐减小。

9、进一步地,第一补气部件包括第一补气板,第二补气部件包括第二补气板,第一补气板与第二补气板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一补气板和第二补气板之间形成与第一供气通道连通的补气入口;第一补气板和第二补气板均垂直于安装孔的轴线设置。

10、进一步地,第一补气部件包括第三补气板,第三补气板与第一补气板连接,第三补气板与导流部件之间具有与出气通道连通的第二供气通道;第三补气板与第一补气板相互垂直地设置。

11、进一步地,补气结构还包括第三补气部件,第三补气部件的一端与第二补气部件连接,第三补气部件的另一端与出风部连接;第三补气部件与分流部围成补气通道。

12、进一步地,第一补气部件包括第一搭接凸台,第一搭接凸台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纳槽,分流部包括位于第一容纳槽内的第一搭接部;第一搭接凸台上设置有第一密封部件,第一密封部件与第一搭接部抵接;和/或,第三补气部件包括第二搭接凸台,第二搭接凸台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容纳槽,出风部包括位于第二容纳槽内的第二搭接部;第二搭接凸台上设置有第二密封部件,第二密封部件与第二搭接部抵接。

13、进一步地,补气结构还包括扩压器,扩压器内具有扩压通道,扩压通道与出气通道连通,扩压通道连通至蜗壳。

14、一种压缩机,包括叶轮结构,叶轮结构为上述的叶轮结构。

15、有益效果:

16、1、本发明的叶轮结构通过采用叶轮带补气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性能,且同时能提升转子运行稳定性,从而实现高效、高可靠性的目的。

17、2、本发明的叶轮结构设计相应的补气结构,保证补气有效性以及压缩机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2)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3)与所述分流部(2)相间隔地设置,以在所述出风部(3)与所述分流部(2)之间形成与所述补气通道(20)连通的进风口。

6.一种补气结构,包括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结构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结构包括导流部件(8),所述导流部件(8)与所述安装座(1)连接,以在所述导流部件(8)与所述安装座(1)的表面组成导流面(81);所述导流面(81)为弧面;沿所述导流部件(8)远离所述安装座(1)的方向,所述导流面(81)与所述安装孔(11)的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气部件(6)包括第一补气板(61),所述第二补气部件(7)包括第二补气板(71),所述第一补气板(61)与所述第二补气板(71)相间隔地设置,以在所述第一补气板(61)和所述第二补气板(71)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供气通道(30)连通的补气入口(62);所述第一补气板(61)和所述第二补气板(71)均垂直于所述安装孔(11)的轴线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气部件(6)包括第三补气板(63),所述第三补气板(63)与所述第一补气板(61)连接,所述第三补气板(63)与所述导流部件(8)之间具有与所述出气通道(50)连通的第二供气通道(40);所述第三补气板(63)与所述第一补气板(61)相互垂直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结构还包括第三补气部件(9),所述第三补气部件(9)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补气部件(7)连接,所述第三补气部件(9)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部(3)连接;所述第三补气部件(9)与所述分流部(2)围成所述补气通道(20)。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结构还包括扩压器(100),所述扩压器(100)内具有扩压通道(101),所述扩压通道(101)与所述出气通道(50)连通,所述扩压通道(101)连通至蜗壳(200)。

13.一种压缩机,包括叶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叶轮结构、补气结构及压缩机,包括:安装座,安装座内设置有贯穿安装座的安装孔;分流部,分流部与安装座连接,分流部与安装座之间具有进气通道;分流部远离进气通道的一端具有补气通道;出风部,出风部与安装座连接,出风部与安装座之间具有出气通道,出气通道与进气通道和补气通道均连通;进气叶片,设置在进气通道内,进气叶片可转动地设置,以驱动进气通道内的气流流动至进气通道;补气叶片,设置在补气通道内,补气叶片可转动地设置,以驱动补气通道内的气流流动至进气通道。本发明的叶轮结构解决了叶轮的能效不足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舒晨旭,钟瑞兴,叶文腾,董迎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