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基坑开挖支护,尤其涉及一种穿越现状地下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大量新建地下工程在城市老城区实施。在城市老城区进行基坑开挖时,经常会遇到废弃的地下通道、箱涵、沉井等大型地下构筑物。如果直接将废弃地下构筑物全部挖出,再施工支护桩,则会导致工程成本大幅增加。因此,设计和施工中往往采用支护桩直接穿越地下构筑物的方式进行施工。
2、专利cn 110144903 a,跨越地下防空洞的基坑灌注桩施工时采用加长钢护筒,并利用发泡混凝土回填空隙。但是钢护筒不能回收利用,采用发泡混凝土回填空隙造价较高。
3、专利cn 205875211 u,施工穿越既有地下空间的灌注桩时,在现状结构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区域开槽,修筑封堵墙然后填筑石灰土,再施工灌注桩。该方法在封堵墙养护期间不能保证地下结构的安全,狭小空间石灰土压实度难以保证,形成的灌注桩没有足够土体为基坑支护结构提供反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穿越现状地下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穿越现状地下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应用于现状地下构筑物一侧的基坑内,且现状地下构筑物的部分位于所述基坑内,包括间隔设置在基坑内部两侧壁的多根钻孔灌注桩,所述基坑内部两侧的所述钻孔灌注桩之间通过内支撑连接,且所述基坑穿过地下构筑物侧墙、地下构筑物隔墙、地下构筑物底板和地下构筑物顶板,靠近现状地下构筑物一侧的所述钻孔灌注桩竖向贯穿所述地下构筑物底板和地下构筑物顶板,所述钻孔灌注桩和地下构筑物侧墙形成的轮廓外侧成排设置有水泥土搅拌桩,所述地下构筑物侧墙和地下构筑物隔墙之间的区域内填筑自密实水泥土。
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穿越现状地下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通过在在基坑内部两侧壁设置多根钻孔灌注桩,并在所述钻孔灌注桩和地下构筑物侧墙形成的轮廓外侧成排设置有水泥土搅拌桩,这样即可在施工之前对地下构筑物外侧土体进行预加固,保证开凿现状地下构筑物时周边土体的稳定和安全,另外,通过在所述地下构筑物侧墙和地下构筑物隔墙之间的区域内填筑自密实水泥土,为支护结构提供良好的反力,确保基坑安全;有限区域内填筑自密实水泥土,能够保证土体填筑压实度满足要求,同时方便灌注桩施工。
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5、进一步:多根所述钻孔灌注桩之间等间距设置,且所述地下构筑物隔墙和与其相邻的所述钻孔灌注桩错位设置。
6、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多根所述钻孔灌注桩之间等间距设置,可以使得多根所述钻孔灌注桩之间的受力更加均匀,通过将所述地下构筑物隔墙和与其相邻的所述钻孔灌注桩错位设置,这里可以避开地下构筑物隔墙,降低施工难度,同时保留地下构筑物原有挡土构件,确保支护桩达到设计强度之前地下构筑物整体稳定。
7、进一步:相邻两根所述钻孔灌注桩之间的净距为0.2-0.4m。
8、进一步:相邻的两根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咬合设置,且所述水泥土搅拌桩的长度不小于所述钻孔灌注桩的长度。
9、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相邻的两根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咬合设置,这样可以提高所述水泥土搅拌桩的支撑强度,并且水泥土搅拌桩起到挡水和预加固作用,保证基坑不受地下水的影响。
10、进一步:所述水泥土搅拌桩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或三轴水泥土搅拌桩,且所述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或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咬合设置。
11、进一步:相邻的两根所述水泥土搅拌桩的咬合宽度为0.2-0.3m。
12、进一步:所述自密实水泥土采用现场弃土、水泥和水混合搅拌而成,且所述水泥掺量不小于8%。
13、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现场弃土制造自密实水泥土,节能环保且节省工程造价,压实度能够满足要求,同时方便灌注桩施工。
1.一种穿越现状地下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应用于现状地下构筑物一侧的基坑(1)内,且现状地下构筑物的部分位于所述基坑(1)内,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在基坑(1)内部两侧壁的多根钻孔灌注桩(2),所述基坑(1)内部两侧的所述钻孔灌注桩(2)之间通过内支撑(3)连接,且所述基坑(1)穿过地下构筑物侧墙(5)、地下构筑物隔墙(6)、地下构筑物底板(7)和地下构筑物顶板(8),靠近现状地下构筑物一侧的所述钻孔灌注桩(2)竖向贯穿所述地下构筑物底板(7)和地下构筑物顶板(8),所述钻孔灌注桩(2)和地下构筑物侧墙(5)形成的轮廓外侧成排设置有水泥土搅拌桩(4),所述地下构筑物侧墙(5)和地下构筑物隔墙(6)之间的区域内填筑自密实水泥土(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现状地下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钻孔灌注桩(2)之间等间距设置,且所述地下构筑物隔墙(6)和与其相邻的所述钻孔灌注桩(2)错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现状地下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根所述钻孔灌注桩(2)之间的净距为0.2-0.4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现状地下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根所述水泥土搅拌桩(4)咬合设置,且所述水泥土搅拌桩(4)的长度不小于所述钻孔灌注桩(2)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越现状地下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土搅拌桩(4)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或三轴水泥土搅拌桩,且所述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或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咬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越现状地下构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根所述水泥土搅拌桩(4)的咬合宽度为0.2-0.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