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桥梁围堰施工,尤其涉及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建设跨海大桥首先遇到的就是跨越滩涂区的海防堤,在跨越海防堤时,施工海防堤与滩涂交接处的承台是施工中的一大技术难题。
2、现有在滩涂区承台施工常采用钢板桩进行防水,但在滩涂区的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3、1.在滩涂的硬质区域侧,钢板桩无法打入地下,若采用钢围堰进行防水,滩涂的地层软弱侧承载力极低,钢围堰下沉无法定位。
4、2.滩涂的地层软弱,具有较弱的抗剪强度和压实性能,采用钢板桩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塌土、移位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难度大。
5、3.在受区域软弱地层的影响,基层底板承载和抗浮能力差,影响承台稳定性。
6、4.在承台施工过程中,围堰受潮汐冲刷以及区域软弱地层的影响,底部结构不稳定,因而围堰底部受力不均后,防水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采用钢围堰进行防水,为满足钢围堰的承载和抗浮,利用桩基钢护筒为主要受力结构,浇筑一层与桩基钢护筒连接成一体的钢筋混凝土底板,用作钢围堰的承载和定位,提高了钢围堰的安装稳定性,提升钢围堰的防水效果,解决了硬质区域侧,钢板桩无法打入,软弱侧承载力低,钢围堰无法定位的难题。
2、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4、包括如下步骤:
5、s1:在滩涂区利用桩基钢护筒承载,在钢护筒的周围开挖基坑并使用水泵排水;
6、s2:在钢护筒的侧壁上周向焊接若干个第一预埋件;
7、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
8、s2.1:在钢护筒的侧壁上测量放样出第一预埋件的位置并进行标记;
9、s2.2:在标记位置的上方于钢护筒侧壁上焊接小牛腿,在标记位置上于小牛腿的下端焊接第一预埋件;
10、s3:在基坑的底部铺设竹胶板模板,在竹胶板模板上铺设一层钢筋网,浇筑第一混凝土底板层将钢筋网包覆,在浇筑的同时,在第一混凝土底板层的上端外围周向预埋若干个第二预埋件,第一混凝土底板层的上端与第一预埋件的上端齐平;
11、s4:在第一混凝土底板层的上端外围架设钢围堰,在钢围堰的内壁安装内支撑,将钢围堰与第二预埋件固定连接;
12、s5:在第一混凝土底板层上方浇筑第二混凝土底板层,第二混凝土底板层的上端与小牛腿的上端齐平;
13、s6:切除多余的钢护筒后剩下与第一混凝土底板层上端齐平的桩头,凿桩头清除杂物,在桩头上绑扎钢筋,在第一混凝土底板层上于桩头的外围安装模板,模板内侧浇筑混凝土形成承台完成承台施工。
14、作为优选,若干个第二预埋件的预埋位置通过定位胎具进行定位,定位胎具固定在钢护筒上。
15、作为优选,钢围堰底部与第二混凝土底板层之间压紧设有防漏止水带。
16、作为优选,所述钢围堰包括通过螺栓连接的多块钢侧板,相邻钢侧板之间压紧设有防水胶条。
17、作为优选,所述钢侧板的背侧纵向焊接设有若干根工字钢,工字钢的侧壁下部焊接设有l形钢板,l形钢板与第二预埋件螺栓连接。
18、作为优选,在钢护筒侧壁上等分放样,在钢护筒侧壁上均布8个第一预埋件。
19、作为优选,将竹胶板模板分成多块模板块加工,每个钢护筒位置对应4块模板块,每块切设具有1/4个半圆切口与钢护筒侧壁对应贴合,多块模板拼接后再连成一个整体,进行满铺。
20、作为优选,竹胶板模板上方的钢筋网与钢护筒侧壁之间焊接固定。
21、作为优选,在第二混凝土底板层浇筑前,在钢围堰的内侧下端与第一混凝土底板层之间采用防水砂浆进行封堵,所述第一混凝土底板层的高度为70cm,所述第二混凝土底板层的高度为30cm。
22、作为优选,在第二混凝土底板层的高度范围内的钢护筒上设有剪力键。
23、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①,在基坑的底部浇筑一层与桩基钢护筒连接成一体的钢筋混凝土底板,该钢筋混凝土底板的上端外围设置了一圈第二预埋件,将钢围堰的底部与第二预埋件固定,提高了钢围堰的安装稳定性,解决硬质区域侧,钢板桩无法打入,软弱侧承载力低,钢围堰无法定位的难题。
25、②,在钢护筒的侧壁上均布若干个第一预埋件,在第一混凝土底板层和第二混凝土底板层浇筑完成后,若干个第一预埋件及对应的小牛腿埋入两层混凝土底板内使得两层混凝土底板与钢护筒形成整体,提高了混凝土底板的承载和抗浮能力,避免了因混凝土底板下方地层软弱带来的影响。
26、③,通过防漏止水带、防水砂浆和第二混凝土底板层,进一步提升钢围堰防水效果。
27、④,在第二混凝土底板层的高度范围内的钢护筒上设有剪力键,提升第二混凝土底板层与钢护筒之间的粘结力,使得混凝土底板与钢护筒间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
28、⑤,与钢板桩的施工相比,施工难度小,结构稳定且可靠。
1.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干个第二预埋件(8)的预埋位置通过定位胎具进行定位,定位胎具固定在钢护筒(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钢围堰(6)底部与第二混凝土底板层(9)之间压紧设有防漏止水带(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侧板(12)的背侧纵向焊接设有若干根工字钢(14),工字钢(14)的侧壁下部焊接设有l形钢板(15),l形钢板(15)与第二预埋件(8)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钢护筒(1)侧壁上等分放样,在钢护筒(1)侧壁上均布8个第一预埋件(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竹胶板模板(4)分成多块模板块加工,每个钢护筒(1)位置对应4块模板块,每块切设具有1/4个半圆切口与钢护筒(1)侧壁对应贴合,多块模板拼接后再连成一个整体,进行满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竹胶板模板(4)上方的钢筋网与钢护筒(1)侧壁之间焊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混凝土底板层(9)浇筑前,在钢围堰(6)的内侧下端与第一混凝土底板层(5)之间采用防水砂浆(16)进行封堵,所述第一混凝土底板层(5)的高度为70cm,所述第二混凝土底板层(9)的高度为30c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滩涂区软硬地质交接处的承台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混凝土底板层(9)的高度范围内的钢护筒(1)上设有剪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