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终端设备及其散热装置、风扇。
背景技术:
1、如图1至图3所示,笔记本电脑10中的风扇400为离心风扇,图示中进风方向与风扇400轴向(z向)平行,出风方向与风扇400轴向垂直。这种结构的风扇400的主要架构堆叠在x向或者y向(亦可理解为径向),造成了风扇400在z向不可过于轻薄。若太薄则会造成扇叶有效工作厚度降低、扇叶面积不够或转子体积不够导致的风扇400性能衰退。因此整机中需要预留大量的空间以供风扇400的安装,从而造成了整机厚度受限,不可做的过于轻薄。
2、因此,如何减少布置风扇对终端设备厚度限制作用,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及其散热装置、风扇,减少布置风扇对终端设备厚度限制作用。
2、第一方面,本申请是合理提供一种风扇,包括驱动部、风扇部和壳体部,其中,驱动部和风扇部在轴向堆叠,并支撑于壳体部的内部;驱动部通电后,带动风扇部旋转以驱使流体的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与轴向垂直。本申请示例的上述风扇,驱动部和风扇部在轴向堆叠,可减小风扇部的径向尺寸,并通过延长风扇部的轴向尺寸以满足其有效风的要求,因此,当该风扇应用至终端设备时,风扇的轴向避开终端设备的厚度方向,风扇的径向对应终端设备的厚度方向布置,可有效的减少风扇有效占用厚度,从而减少了由于布置风扇对终端设备对厚度的限制。
3、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支架、电路板、转子和定子,其中,驱动部可通过支架固定在壳体部上;电路板和定子固定在支架上,转子固定在风扇部的周面;定子布置于转子外周,并在电路板为定子导通电源时,为转子的外周提供旋转力。
4、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支架、电路板、转子和定子,其中,驱动部通过支架固定在壳体部上;定子与转子在轴向堆叠,其中转子固定在风扇部上,定子固定在支架上,电路板在为定子导通电源时,为转子的端面提供旋转力。此方案中定子和转子的堆叠方式与驱动部和风扇部的堆叠方式一致,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风扇的径向尺寸。
5、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还包括轴承,轴承的外圈固定在支架上,轴承的内圈固定在风扇部上。通过设置轴承可提高驱动部旋转过程中平稳性,并降低噪音。
6、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还包括封堵件,封堵件布置于支架靠近风扇部的一端,以封堵轴承。由于轴承内会填充润滑油脂,通过设置封堵件可减少润滑油脂污染风扇部的风险。
7、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还包括耐磨垫,耐磨垫套设在风扇部上,并介于轴承与转子或定子之间。通过设置耐磨垫可减少由于相对运动而产生的磨损,延长风扇的使用寿命。
8、一些实施例中,风扇部包括转轴和自转轴的周面向外凸出的扇叶。即转轴和扇叶为一体式结构,由此可将风扇的径向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小,进一步减小径向尺寸。
9、一些实施例中,扇叶为直线形状或者曲线形状。
10、一些实施例中,扇叶为波浪形状,且扇叶沿轴向在转轴的一端延伸至转轴的另一端。采用此种结构的扇叶相较于直线形状的扇叶可有效在轴向增加与流体的接触面。
11、一些实施例中,扇叶包括第一扇叶和第二扇叶,在轴向第一扇叶的长度大于第二扇叶的长度。
12、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扇叶和第二扇叶包括多个,多个第一扇叶间隔第一预设距离沿第一轴线排布,多个第二扇叶间隔第二预设距离沿第二轴线排布,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间隔第三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小于第二扇叶的长度。采用此种结构的扇叶相较于直线形状的扇叶可有效在轴向增加与流体的接触面。
13、一些实施例中,扇叶为多组,转轴上布置有多组扇叶。
14、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的周面设置有一个或两个进风口,以及一个或两个出风口,经由进风口形成进风方向,经由出风口形成出风方向,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的送风角度为预设角度。
15、一些实施例中,预设角度为90度。上述预设角度使得该风扇布置在终端设备中布置更容易。
16、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为长方体结构或者圆柱体结构。
17、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风扇。由于上述风扇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包括该风扇的散热装置具有相应的效果。
18、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还包括热管,热管的蒸发端用于连接热源,风扇的出口朝向热管的冷凝端。通过设置热管能利用冷却介质的相变性能提高该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19、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鳍片,散热鳍片布置于热管的冷凝端。通过布置散热鳍片能够提高空气与热管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20、一些实施例中,风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扇沿垂直于风扇轴向平行布置,相邻的风扇之间形成散热区域,热管搭接在风扇上。
21、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散热装置,散热装置的风扇的轴向与终端设备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对应,风扇的径向与终端设备的厚度方向对应。由于上述散热装置具有以上有益效果,包括该散热装置的终端设备具有相应的效果。
22、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包括多个风扇,多个风扇沿着垂直于风扇的轴向方向串联布置,相邻的风扇之间形成散热区域。风扇串联布置能够达到串联增效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终端设备的散热效果。
23、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风扇单独控制或者统一控制。通过单独控制可根据不同的散热区域的热量需求进行调整,从而节约能耗。
24、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风扇中除了位于近端的风扇,剩余风扇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进风口。顶部设置进风口对应终端设备的键盘,通过键盘进风也可降低用户接触区域温度,另外,通过键盘进风能够在键盘与散热装置之间形成空气隔热层,降低键盘的触碰温度。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部、风扇部和壳体部,其中,所述驱动部和所述风扇部在轴向堆叠,并支撑于所述壳体部的内部;所述驱动部通电后,带动所述风扇部旋转以驱使流体的进风方向和出风方向均与轴向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支架、电路板、转子和定子,其中,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壳体部上;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定子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转子固定在所述风扇部的周面;所述定子布置于所述转子外周,并在所述电路板为所述定子导通电源时,为所述转子的外周提供旋转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支架、电路板、转子和定子,其中,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壳体部上;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在轴向堆叠,其中所述转子固定在所述风扇部上,所述定子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电路板在为所述定子导通电源时,为所述转子的端面提供旋转力。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轴承的内圈固定在所述风扇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括封堵件,所述封堵件布置于所述支架靠近所述风扇部的一端,以封堵所述轴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括耐磨垫,所述耐磨垫套设在所述风扇部上,并介于所述轴承与所述转子或所述定子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部包括转轴和自所述转轴的周面向外凸出的扇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为直线形状或者曲线形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为波浪形状,且所述扇叶沿轴向在所述转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轴的另一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包括第一扇叶和第二扇叶,在轴向所述第一扇叶的长度大于第二扇叶的长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叶和第二扇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扇叶间隔第一预设距离沿第一轴线排布,多个所述第二扇叶间隔第二预设距离沿第二轴线排布,所述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间隔第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预设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扇叶的长度。
12.如权利要求9或1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为多组,所述转轴上布置有多组所述扇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周面设置有一个或两个进风口,以及一个或两个出风口,经由所述进风口形成所述进风方向,经由所述出风口形成所述出风方向,所述进风方向与所述出风方向的送风角度为预设角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为90度。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长方体结构或者圆柱体结构。
16.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热管,所述热管的蒸发端用于连接热源,所述风扇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热管的冷凝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布置于所述热管的冷凝端。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风扇沿垂直于所述风扇轴向平行布置,相邻的所述风扇之间形成散热区域,所述热管搭接在所述风扇上。
2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的风扇的轴向与所述终端设备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对应,所述风扇的径向与所述终端设备的厚度方向对应。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多个风扇,多个所述风扇沿着垂直于所述风扇的轴向方向串联布置,相邻的所述风扇之间形成散热区域。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风扇单独控制或者统一控制。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风扇中除了位于近端的风扇,剩余所述风扇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进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