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xiaoxiao7月前  42


本申请涉及整车制冷剂领域,具体为一种制冷剂侧集成组件。


背景技术:

1、法规对于汽车空调冷媒gwp(全球变暖潜能值)的要求愈加严格,新冷媒的研究及应用迫在眉睫,全球各地区汽车用制冷剂情况如下:

2、欧盟:2017年起,新车采用1234yf(gwp为4)制冷剂,主要研究方向为采用r744(即co2,gwp为1)制冷剂的热泵系统;

3、美国:2017年起,新车采用1234yf制冷剂,专利掌握在美资霍尼韦尔和杜邦手中,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推广1234yf。

4、日韩:出口欧洲车型用1234yf制冷剂,出口中国车型用r134a(gwp为1430),目前r744制冷剂具有接近产业化的技术储备。

5、中国:主要使用r134a,出口欧盟车型用1234yf,2021年正式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r134a工质被列入管控使用目录清单。

6、根据市场做出研判:具有轻量化、集成化、高性能、安全运行的r290热泵式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急需在2026年前走向市场,在2029年前新入网车型完成切换,提高自主品牌企业在全球汽车热管理领域的主导权。

7、r290制冷剂为a3级可燃制冷剂,解决乘用车使用r290制冷剂最大的技术难点就在于安全性,所以需要开发一款制冷剂侧高度集成的热管理集成模块。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及车辆,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包括:制冷剂流道板,以及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集成的压缩机、水冷冷凝器、储液罐、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水冷蒸发器;

4、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设置有与压缩机、水冷冷凝器的制冷剂侧、储液罐、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水冷蒸发器的制冷剂侧相连通的制冷剂流道。

5、优选地,制冷剂流道板上设置的制冷剂流道包括:

6、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设置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一端和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水冷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和第二电子膨胀阀进口连通;

7、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设置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和水冷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连通,另一端与储液罐进口连通;

8、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设置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一端和储液罐出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进口连通;

9、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设置的第四流道,所述第四流道的一端和第一电子膨胀阀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水冷蒸发器进口连通;

10、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设置的第五流道,所述第五流道的一端和水冷蒸发器出口连通,另一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11、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设置的第六流道,所述第六流道的一端和第二电子膨胀阀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流道接通实现制冷剂混合后通入压缩机的进气口。

12、优选地,所述第六流道的中部高于所述第六流道与所述第五流道接通的另一端位置。

13、优选地,所述第五流道从与所述第六流道接通的位置划分为与水冷蒸发器出口接通的第一段和与压缩机进气口接通的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六流道通过一间隔墙分隔开,所述第六流道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段中的制冷剂通过所述间隔墙进行串热。

14、优选地,所述压缩机装配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的一侧表面上,所述水冷冷凝器、储液罐、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水冷蒸发器装配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的另一侧表面上;

15、所述储液罐进口高于所述储液罐出口布置。

16、优选地,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制冷剂流道连通的制冷剂预加注口。

17、优选地,所述制冷剂侧集成组件还包括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集成的第一pt传感器、第二pt传感器和第三pt传感器,所述第一pt传感器接入到所述第五流道中,所述第二pt传感器接入到所述第一流道中,所述第三pt传感器接入到所述第三流道中。

18、优选地,所述压缩机的吸气流道的入口通过吸气口密封结构与所述制冷剂流道板的吸气口密封连通;

19、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流道的出口通过排气转接块及排气口密封结构与所述制冷剂流道板的排气口密封连通;

20、所述制冷剂流道板的吸气口和排气口位于同一平面上。

21、优选地,所述吸气口密封结构和所述排气口密封结构均包括:金属层以及硫化在所述金属层外圈的橡胶层;

22、所述压缩机的吸气流道的入口处设置有吸气密封沟槽,所述吸气口密封结构放入至所述吸气密封沟槽中;

23、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流道的出口处设置有排气密封沟槽,所述排气口密封结构放入至所述排气密封沟槽中;

24、所述压缩机的吸气流道的入口处朝向制冷剂流道板一侧延伸出有第一凸起结构,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流道的出口处朝向制冷剂流道板一侧延伸出有第二凸起结构。

2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制冷剂侧集成组件。

2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27、将压缩机、水冷冷凝器、储液罐、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水冷蒸发器完全集成在制冷剂流道板上,可以完全取消制冷剂管路的设置,制冷剂只会在制冷剂流道板中形成的制冷剂流道中流动,可以避免制冷剂流入到车辆的前端模块和hvac总成中,避免制冷剂流入到前端模块和hvac总成引发的燃烧安全风险发生。



技术特征:

1.一种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流道板,以及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集成的压缩机、水冷冷凝器、储液罐、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水冷蒸发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制冷剂流道板上设置的制冷剂流道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流道的中部高于所述第六流道与所述第五流道接通的另一端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流道从与所述第六流道接通的位置划分为与水冷蒸发器出口接通的第一段和与压缩机进气口接通的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六流道通过一间隔墙分隔开,所述第六流道中的制冷剂与所述第二段中的制冷剂通过所述间隔墙进行串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装配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的一侧表面上,所述水冷冷凝器、储液罐、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水冷蒸发器装配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的另一侧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制冷剂流道连通的制冷剂预加注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侧集成组件还包括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集成的第一pt传感器、第二pt传感器和第三pt传感器,所述第一pt传感器接入到所述第五流道中,所述第二pt传感器接入到所述第一流道中,所述第三pt传感器接入到所述第三流道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流道的入口通过吸气口密封结构与所述制冷剂流道板的吸气口密封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口密封结构和所述排气口密封结构均包括:金属层以及硫化在所述金属层外圈的橡胶层;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侧集成组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及车辆,用于解决制冷剂带来的燃烧风险,该制冷剂侧集成组件,包括:制冷剂流道板,以及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集成的压缩机、水冷冷凝器、储液罐、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水冷蒸发器;所述制冷剂流道板上设置有与压缩机、水冷冷凝器的制冷剂侧、储液罐、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水冷蒸发器的制冷剂侧相连通的制冷剂流道。

技术研发人员:曹申杰,马文彬,苏岭,芦俊铭,桑龙义,汪霞,赵林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