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7月前  50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


背景技术:

1、颤振是飞行器在气动力、弹性力和惯性力的耦合作用下引发的气动弹性动不稳定现象,是一种自激振动,属动态失稳,威胁飞行安全、制约飞行包线。准确预测飞行器的颤振边界对于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飞行效率均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工程实用价值。风洞试验成为定型试飞前预测颤振边界的主要手段。在颤振风洞试验中,抑制颤振的方法通常有主动抑制和被动抑制,主动抑制通过机翼操纵面的主动偏转产生操纵力和力矩来控制飞机的运动,从而抑制飞机的颤振;被动抑制通常通过配重或增加刚度进行抑制。近几年,工程界出现的一些颤振抑制装置,比如通过改变安装于模型内部的配重块位置来抑制颤振,或者在特定条件下损坏模型局部来抑制颤振,或者通过改变机翼蒙皮开孔闭合比来抑制颤振,或者通过粒子阻尼来抑制颤振等。

2、专利公开号为cn115753003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颤振抑制装置,该装置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框架;配重块,其位于第一底座之上并包括磁性部分;驱动部件,其设置在第一底座或第二底座上并驱动配重块朝向第二底座移动;固定地安装在第二底座处的限位部件;阻拦部件,其安装在第一底座上并限制配重块朝向第二底座移动和释放配重块;以及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限位部件和阻拦部件的操作。

3、虽然该装置通过改变配置块移动改变质量分布抑制颤振,但其不能从颤振的本质上,即能量的角度进行抑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2、为了实现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包括:导轨ⅰ,设置在导轨ⅰ一端的底座ⅰ,以及与导轨ⅰ滑动连接的至少一个配重块ⅰ,还包括连接底座ⅰ与配重块ⅰ的弹性部件ⅰ;

3、所述导轨ⅰ固定于机翼肋板并沿机翼法向设置。

4、优选的是,还包括控制配重块ⅰ保持在初始位置的限位机构ⅰ。

5、优选的是,还包括:与导轨ⅰ连接且沿机翼展向设置的导轨ⅱ;

6、设置在导轨ⅱ一端的底座ⅱ;

7、与导轨ⅱ滑动连接的至少一个配重块ⅱ;

8、连接底座ⅱ与配重块ⅱ的弹性部件ⅱ;

9、连接配重块ⅰ与配重块ⅱ的柔性绳;

10、固定于导轨ⅰ和导轨ⅱ交汇处用于牵引柔性绳的滑轮;

11、控制配重块ⅱ保持在初始位置的限位机构ⅱ;

12、其中,所述弹性部件ⅱ的弹性刚度小于弹性部件ⅰ的弹性刚度。

13、优选的是,所述导轨ⅱ设置于导轨ⅰ远离机身一侧。

14、优选的是,所述导轨ⅱ设置于导轨ⅰ临近机身一侧。

15、优选的是,所述限位机构ⅰ和限位机构ⅱ均被配置为电磁铁;

16、所述配重块ⅰ贴近限位机构ⅰ一侧设置有磁性材料层ⅰ;

17、所述配重块ⅰ与限位机构ⅰ之间存有间隙使其互不接触;

18、所述配重块ⅱ贴近限位机构ⅱ一侧设置有磁性材料层ⅱ;

19、所述配重块ⅱ与限位机构ⅱ之间存有间隙使其互不接触。

20、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配重块ⅰ在机翼发生颤振时沿导轨ⅰ向颤振的反方向移动,并通过弹性部件ⅰ达到吸收机翼振动能量的作用,从而达到抑制机翼颤振的效果。

21、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包括:导轨ⅰ,设置在导轨ⅰ一端的底座ⅰ,以及与导轨ⅰ滑动连接的至少一个配重块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底座ⅰ与配重块ⅰ的弹性部件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配重块ⅰ保持在初始位置的限位机构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导轨ⅰ连接且沿机翼展向设置的导轨ⅱ;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ⅱ设置于导轨ⅰ远离机身一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ⅱ设置于导轨ⅰ临近机身一侧。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ⅰ和限位机构ⅱ均被配置为电磁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涉及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技术领域,包括:导轨Ⅰ,设置在导轨Ⅰ一端的底座Ⅰ,以及与导轨Ⅰ滑动连接的至少一个配重块Ⅰ,还包括连接底座Ⅰ与配重块Ⅰ的弹性部件Ⅰ;所述导轨Ⅰ固定于机翼肋板并沿机翼法向设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飞行器颤振风洞试验的抑制装置,主要是通过配重块Ⅰ在机翼发生颤振时沿导轨Ⅰ向颤振的反方向进行移动,进一步通过弹性部件Ⅰ在发生颤振时达到吸收机翼振动能量的作用,进而达到抑制机翼颤振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吴惠松,闫昱,余立,寇西平,夏洪亚,王超,欧阳炎,吕彬彬,郭洪涛,曾开春,贾苏,李岩,张朋,王昆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