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剩余时间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介质和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1、充电剩余时间是指预测电池从当前容量充至目标容量所需要的时间,目标电池容量可以通过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来表征。通常的,可以通过预测全程充电电流的变化情况来预测充电剩余时间。
2、然而,充电电流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使得预测的全程充电电流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由此会造成对充电剩余时间的预测不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充电剩余时间预测的充电剩余时间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介质和程序产品。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剩余时间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3、获取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在电池荷电状态未达到目标荷电状态的情况下,基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所述温度变化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基于所述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温度对应的下一电池温度,并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对应的下一荷电状态;基于所述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温度变化至所述下一电池温度时的温度变化时间,并基于电池容量、以及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充电至所述下一荷电状态的荷电状态变化时间;将所述温度变化时间和所述荷电状态变化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为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温度,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荷电状态,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基于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和预测的电池温度,确定充电剩余时间。
4、上述实施例中,在综合分析电池温度变化和电池荷电状态变化的基础上确定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可以提高所确定的充电变化参数的准确率;进而,在基于充电变化参数预测充电剩余时间时,将预测充电电流的问题转化为预测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的问题,可以避免因多方面因素影响充电电流导致充电电流预测不准确,进而避免基于预测不准的充电电流而导致预测充电剩余时间不准确的情况,可以提高对充电剩余时间的预测准确率。
5、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和预测的电池温度,确定充电剩余时间,包括:将预测的电池温度作为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作为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返回在电池荷电状态未达到目标荷电状态的情况下,基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的步骤,直至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达到目标荷电状态;基于达到目标荷电状态时的多个充电变化参数,确定充电剩余时间。
6、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预测的电池温度作为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作为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可以迭代计算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至目标荷电状态,每次迭代过程中均基于预测的参数进行动态预测,可以提高对充电剩余时间的预测准确率。
7、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包括:基于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电池自产热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电池自产热系数,并基于充电电流和确定的电池自产热系数,确定电池自产热参数;确定与当前时刻的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匹配的电池散热参数;基于电池自产热参数和电池散热参数,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
8、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考虑电池自产热过程和电池散热过程对温度变化参数的影响,从而,在基于电池自产热参数和电池散热参数,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时,可以提高所确定的充电变化参数的准确率,进一步可以提高对充电剩余时间的预测准确率。
9、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电池自产热参数和电池散热参数,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包括:基于电池温度和电池热管理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与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匹配的电池热管理参数;基于电池自产热参数、电池散热参数和电池热管理参数,确定温度变化参数。
10、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考虑电池热管理过程对温度变化参数的影响,从而,在基于电池自产热参数、电池散热参数和电池热管理参数,确定温度变化参数时,可以提高所确定的温度变化参数的准确率。
11、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自产热参数包括电池自产热速率,电池散热参数包括电池散热速率,电池热管理参数包括电池热管理速率,温度变化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基于电池自产热参数、电池散热参数和电池热管理参数,确定温度变化参数,包括:将电池自产热速率和电池热管理速率的和、与电池散热速率的差值,确定为电池温升速率。
12、上述实施例中,在基于电池自产热速率和电池热管理速率,获得电池温升速率时,通过剔除电池散热速率对电池温升速率的影响,可以提高所确定的电池温升速率的准确率。
13、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温度,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包括:将电池温升速率与充电变化参数的乘积、与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的和,确定为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
14、上述实施例中,在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时,通过考虑电池温升速率对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的影响,可以提高所预测的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的准确率。
15、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包括:基于电池温度、电池荷电状态以及充电倍率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倍率;将确定的充电倍率和电池容量的乘积,确定为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
16、上述实施例中,考虑充电倍率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有关,从而,基于充电倍率所获得的充电电流与当前时刻的实际充电情况匹配,从而,基于充电电流确定充电剩余时间时,可以提高对充电剩余时间的预测准确率。
17、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电池容量、以及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充电至所述下一荷电状态的荷电状态变化时间,包括:将下一荷电状态和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之间的差值,与电池容量和充电电流之间的比值,两者之间的乘积,确定为荷电状态变化时间。
18、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散热参数包括电池散热速率;确定与当前时刻的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匹配的电池散热参数,包括:将当前时刻的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之间的差值、与预设散热系数的乘积,确定为电池散热速率。
19、上述实施例中,基于预先设定的预设散热系数,确定电池散热速率时,可以提高对电池散热速率的确定效率,进一步可提高对充电剩余时间的预测效率。
20、在一个实施例中,预设散热系数的获得方式,包括:获取多个散热测试数据,每个散热测试数据包括多个散热测试时刻下各自的电池温度;针对每个散热测试数据中的起始散热测试时刻,基于散热测试时刻的时间顺序,从多个散热测试时刻中遍历确定目标散热测试时刻;目标散热测试时刻与起始散热测试时刻相邻,且起始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与目标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相差第一预设变化温度;基于起始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目标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获得匹配的测试散热系数;将目标散热测试时刻作为起始散热测试时刻,返回基于散热测试时刻的时间顺序,从多个散热测试时刻中遍历确定目标散热测试时刻的步骤,直至遍历到多个散热测试时刻中的最后一个时刻;基于每个散热测试数据各自的多个测试散热系数,获得预设散热系数。
21、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实验测试得到的多个散热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获得预设散热系数,经实验测试得到的预设散热系数更符合实际充电情况,进而基于预设散热系数获得电池散热速率时,可以提高所确定的电池散热速率的准确率。
22、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起始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目标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获得匹配的测试散热系数,包括:确定目标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起始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之间的第一温度间隔、以及目标散热测试时刻和起始散热测试时刻之间的第一时间间隔;确定目标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起始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之间的温度均值、与第一预设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温度差值和第一时间间隔之间的第一乘积,并将第一温度间隔与第一乘积之间的比值,确定为匹配的测试散热系数。
23、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基于目标散热测试时刻和起始散热测试时刻之间的温度变化间隔和时间变化间隔更符合实际充电情况,进而基于温度变化间隔和时间变化间隔获得测试散热系数时,可以提高所确定的测试散热系数的准确率。
24、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每个散热测试数据各自的多个测试散热系数,获得预设散热系数,包括:针对每个散热测试数据的多个测试散热系数,对多个测试散热系数进行求和处理,将求和后的值与测试散热系数的数量之间的比值,确定为与每个散热测试数据匹配的子散热系数;对每个散热测试数据的子散热系数进行求和处理,将求和后的值与散热测试数据的数量之间的比值,确定为预设散热系数。
25、上述实施例中,经每个散热测试数据所得到的多个测试散热系数符合实际充电情况,因此,对每个散热测试数据的多个测试散热系数进行处理,获得的预设散热系数也更符合实际充电情况,进而基于预设散热系数获得电池散热速率时,可以提高所确定的电池散热速率的准确率。
26、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电池自产热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的获得方式,包括:获取多个充电测试数据,每个充电测试数据包括多个充电测试时刻下各自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针对每个充电测试数据中的起始充电测试时刻,基于充电测试时刻的时间顺序,从多个充电测试时刻中遍历确定目标充电测试时刻;目标充电测试时刻与起始充电测试时刻相邻,且起始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与目标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相差第二预设变化温度;基于起始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目标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获得匹配的测试自产热系数;基于起始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以及目标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从与每个充电测试数据匹配的电池自产热系数表中,确定匹配的标定区域,并将测试自产热系数写入至标定区域;将目标充电测试时刻作为起始充电测试时刻,返回基于充电测试时刻的时间顺序,从多个充电测试时刻中遍历确定目标充电测试时刻的步骤,直至遍历到多个充电测试时刻中的最后一个时刻;基于每个电池自产热系数表,将每个标定区域中的测试自产热系数的和值、与充电测试数据的数量之间的比值,确定为每个标定区域对应的电池自产热系数,并将电池自产热系数写入至目标自产热系数表中的标定区域;基于目标自产热系数表中的电池自产热系数、电池自产热系数对应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获得电池温度、电池荷电状态以及电池自产热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
27、上述实施例中,实验测试得到的多个充电测试数据符合实际充电情况,则通过对实验测试得到的多个充电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提高获得的电池温度、电池荷电状态以及电池自产热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的准确率。
28、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起始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目标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获得匹配的测试自产热系数,包括:确定目标充电测试时刻和起始充电测试时刻之间的第二时间间隔、目标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起始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间隔;确定目标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起始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之间的温度均值、与第二预设环境温度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将预设散热系数、第一温度差以及第二时间间隔的乘积,确定为第一散热损失时间;确定目标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起始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之间的、充电电流平方的积分值;将第二温度间隔和第一散热损失时间的和、与积分值的比值,确定为匹配的测试自产热系数。
29、上述实施例中,基于目标充电测试时刻和起始充电测试时刻之间的温度变化间隔和时间变化间隔,确定匹配的测试散热系数,经实验测试得到的温度变化间隔和时间变化间隔更符合实际充电情况,进而基于温度变化间隔和时间变化间隔获得测试自产热系数时,可以提高所确定的测试自产热系数的准确率。
3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针对目标自产热系数表中未写入电池自产热系数的未标定区域,确定与未标定区域对应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匹配的未标定电池充电内阻;确定电池比热容和电池质量之间的第二乘积,并将未标定电池充电内阻与第二乘积之间的比值,确定为未标定区域对应的电池自产热系数;基于未标定区域对应的电池温度、电池荷电状态以及电池自产热系数,获得电池温度、电池荷电状态以及电池自产热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
31、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直接计算获得未标定区域对应的电池温度、电池荷电状态以及电池自产热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无需标定所有区域,可以减少人力和财力的消耗。
32、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与未标定区域对应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匹配的未标定电池充电内阻,包括:获取与目标自产热系数表中与未标定区域位于同一列的、多个区域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对应的电池自产热系数;针对每个区域,将获取的电池自产热系数、电池比热容以及电池质量之间的乘积,确定为与区域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匹配的实测充电内阻;确定多个区域的实测充电内阻的电阻和值、与区域的数量之间的第一比值;确定多个区域对应的脉冲电流充电内阻的电阻和值、与目标区域的数量之间的第二比值;将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之间的比值、与未标定区域对应的脉冲电流充电内阻的乘积,确定为与未标定区域对应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匹配的未标定电池充电内阻。
33、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结合针对未标定区域对应的脉冲电流充电内阻,获得未标定区域对应的未标定电池充电内阻,进而,可以获得未标定区域对应的电池温度、电池荷电状态以及电池自产热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针对目标自产热系数表中的每个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都可以匹配到对应的电池自产热系数,可以提高所确定的电池自产热系数的准确率。
34、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荷电状态,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包括:确定当前时刻的充电电流与充电变化参数的乘积、与电池容量的比值;将确定的比值与电池荷电状态的和,确定为下个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
35、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热管理参数包括电池热管理速率,电池温度和电池热管理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获得方式,包括:获取与热管理状态匹配的多个热管理测试数据,每个热管理测试数据包括多个热管理测试时刻下各自的电池温度;热管理状态包括冷却状态和加热状态;针对每个热管理测试数据中的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基于热管理测试时刻的时间顺序,从多个热管理测试时刻中遍历确定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与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相邻,且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与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相差第三预设变化温度;基于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获得匹配的测试热管理速率;将获得的测试热管理速率,写入至与每个热管理测试数据匹配的目标热管理速率表中、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对应的区域中;将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作为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返回基于热管理测试时刻的时间顺序,从多个热管理测试时刻中遍历确定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的步骤,直至遍历到多个热管理测试时刻中的最后一个时刻;基于多个目标热管理速率表中相同的每个电池温度,将电池温度对应的多个测试热管理速率的和值、与热管理测试数据的数量之间的比值,确定为电池温度对应的电池热管理速率;基于电池温度和电池温度对应的电池热管理速率,获得与热管理状态匹配的电池温度和电池热管理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36、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实验测试得到的与热管理状态匹配的多个热管理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获得与热管理状态匹配的电池温度和电池热管理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经实验测试得到的电池温度和电池热管理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更符合实际充电情况,进而基于电池温度和电池热管理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电池热管理速率时,可以提高所确定的电池热管理速率的准确率。
37、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获得匹配的测试热管理速率,包括:确定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和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之间的第三时间间隔、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之间的第三温度间隔;确定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之间的温度均值、与第三预设环境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将预设散热系数、第二温度差以及第三时间间隔的乘积,确定为第二散热损失时间;将第三温度间隔和第二散热损失时间的和、与第三时间间隔的比值,确定为匹配的测试热管理速率。
38、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和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之间的温度变化间隔和时间变化间隔,确定与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和目标充电测试时刻、匹配的测试热管理速率,经实验测试得到的温度变化间隔和时间变化间隔更符合实际充电情况,进而基于温度变化间隔和时间变化间隔获得测试热管理速率时,可以提高所确定的测试自产热系数的准确率。
39、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充电剩余时间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40、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在电池荷电状态未达到目标荷电状态的情况下,基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温度变化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参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温度对应的下一电池温度,并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对应的下一荷电状态;基于所述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温度变化至所述下一电池温度时的温度变化时间,并基于电池容量、以及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充电至所述下一荷电状态的荷电状态变化时间;将所述温度变化时间和所述荷电状态变化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为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预测模块,用于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温度,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并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荷电状态,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时间确定模块,用于基于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和预测的电池温度,确定充电剩余时间。
41、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在电池荷电状态未达到目标荷电状态的情况下,基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所述温度变化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基于所述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温度对应的下一电池温度,并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对应的下一荷电状态;基于所述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温度变化至所述下一电池温度时的温度变化时间,并基于电池容量、以及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充电至所述下一荷电状态的荷电状态变化时间;将所述温度变化时间和所述荷电状态变化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为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温度,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荷电状态,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基于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和预测的电池温度,确定充电剩余时间。
42、第四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在电池荷电状态未达到目标荷电状态的情况下,基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所述温度变化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基于所述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温度对应的下一电池温度,并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对应的下一荷电状态;基于所述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温度变化至所述下一电池温度时的温度变化时间,并基于电池容量、以及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充电至所述下一荷电状态的荷电状态变化时间;将所述温度变化时间和所述荷电状态变化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为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温度,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荷电状态,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基于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和预测的电池温度,确定充电剩余时间。
43、第五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在电池荷电状态未达到目标荷电状态的情况下,基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所述温度变化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基于所述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温度对应的下一电池温度,并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对应的下一荷电状态;基于所述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温度变化至所述下一电池温度时的温度变化时间,并基于电池容量、以及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充电至所述下一荷电状态的荷电状态变化时间;将所述温度变化时间和所述荷电状态变化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为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温度,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基于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和电池荷电状态,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基于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和预测的电池温度,确定充电剩余时间。
44、上述充电剩余时间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介质和程序产品,通过获取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在电池荷电状态未达到目标荷电状态的情况下,获得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温度变化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并基于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与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对应的下一电池温度,并确定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对应的下一荷电状态;基于电池温升速率,确定从当前时刻的电池温度变化至下一电池温度时的温度变化时间,并基于电池容量、以及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充电至下一荷电状态的荷电状态变化时间;将温度变化时间和荷电状态变化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为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并基于当前时刻的所述充电变化参数和所述电池温度,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并基于当前时刻的所述充电变化参数和所述电池荷电状态,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从而,可以基于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和预测的电池温度,确定充电剩余时间。从而,本技术在综合分析电池温度变化和电池荷电状态变化的基础上确定当前时刻的充电变化参数,可以提高所确定的充电变化参数的准确率;进而,在基于充电变化参数预测充电剩余时间时,将预测充电电流的问题转化为预测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的问题,可以避免因多方面因素影响充电电流导致充电电流预测不准确,进而避免基于预测不准的充电电流而导致预测充电剩余时间不准确的情况,可以提高对充电剩余时间的预测准确率。
1.一种充电剩余时间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测的电池荷电状态和预测的电池温度,确定充电剩余时间,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电池自产热参数和所述电池散热参数,确定在当前时刻充电时的温度变化参数,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自产热参数包括电池自产热速率,所述电池散热参数包括电池散热速率,所述电池热管理参数包括电池热管理速率,所述温度变化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当前时刻的所述充电变化参数和所述电池温度,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温度,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电池容量、以及与当前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和电池温度匹配的充电电流,确定从当前时刻的所述电池荷电状态充电至所述下一荷电状态的荷电状态变化时间,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散热参数包括电池散热速率;所述确定与当前时刻的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电池温度匹配的电池散热参数,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散热系数的获得方式,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起始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所述目标散热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获得匹配的测试散热系数,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每个所述散热测试数据各自的多个测试散热系数,获得预设散热系数,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荷电状态、电池温度和电池自产热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的获得方式,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起始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目标充电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获得匹配的测试自产热系数,包括: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与未标定区域对应的电池温度和电池荷电状态匹配的未标定电池充电内阻,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当前时刻的所述充电变化参数和所述电池荷电状态,预测下个时刻的电池荷电状态,包括:
1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热管理参数包括电池热管理速率,所述电池温度和电池热管理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获得方式,包括: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起始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和所述目标热管理测试时刻的电池温度,获得匹配的测试热管理速率,包括:
20.一种充电剩余时间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21.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2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23.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