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7月前  56


本技术属于顶管施工,特别是涉及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1、顶管施工指的是借助于顶进装置产生的推力,将顶管按照设计的坡度推入土中的工作过程,施工人员在顶管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顶管的角度进行调整,目前,施工人员借助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对顶管进行调整,以使得顶管适应于不同坡度的地面,给施工人员对顶管的安置工作带来便利。

2、经检索,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8236366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包括固定座、托架;所述固定座顶端中部嵌入安装有液压缸,且所述液压缸固定嵌入安装于固定座内,所述托架底部一体成型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固定安装有轴承,所述液压缸顶端与轴承内圈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座外壁固定套置有齿轮环,所述液压缸上方固定套置有支架。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液压缸带动托架进行升降使得顶管倾角发生变化,而通过减速电机可带动齿轮转动,此时即可带动轴承座以及托架绕轴承进行转动实现水平角度的调节工作,该装置即可实现倾角又可实现水平角度的调整工作,其调整灵活性更高,同时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提高顶管施工效率。

3、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4、1、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8236366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中记载有“固定座顶端且位于液压缸前侧固定安装有水准泡,通过水准泡可观察固定座的安装是否处于水平状态”以及记载有“首先通过锚杆将固定座固定安装于施工基坑内”,由上述记载可知,使用者通过观察水准泡判断固定座是否处于水平状态,且通过锚杆将固定座固定,使得使用者需要重复的拆装固定座,将不处于水平状态的固定座调整至水平,不便于使用者对固定座水平状态的调整;

5、2、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8236366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液压缸调整托架的倾斜角度,调整位于托架上的顶管的倾斜角度,但无法调整顶管和托架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顶管在倾斜角度的调整过程中,顶管会与托架接触摩擦,甚至造成顶管磨损,降低了顶管的使用寿命。

6、因此,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8236366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通过设置第二调节组件和第一调节组件,解决了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8236366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存在的不便于对固定座进行水平状态的调整,以及顶管因磨损而降低使用寿命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包括底部组件,底部组件上侧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有第二调节组件,底部组件正上方有中部组件,中部组件下侧与第二调节组件上侧连接,中部组件上侧连接有第四调节组件,第四调节组件上侧连接有第一调节组件。

4、进一步地,底部组件包含有下圆形板和螺杆;下圆形板上侧呈环形阵列螺纹连接有螺杆。

5、进一步地,第二调节组件包含有第一液压缸和万向节;三个第一液压缸呈等边三角形分布于下圆形板上侧,第一液压缸上侧连接有万向节。

6、进一步地,中部组件包含有轴承和上圆形板;上圆形板位于下圆形板正上侧,上圆形板下侧与万向节连接,上圆形板中部连接有轴承,上圆形板上侧开设有环形槽。

7、进一步地,中部组件正下侧连接有第三调节组件,第三调节组件包含有圆形座和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下侧连接有u形机座,u形机座上侧与上圆形板下侧连接,第二电机上侧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侧与圆形座下侧连接,圆形座与轴承转动连接。

8、进一步地,第四调节组件包含有第二液压缸和圆形块;圆形块位于圆形座上侧,圆形块上侧连接有第二液压缸,第二液压缸外周呈环形阵列分布有支撑杆,支撑杆下侧与环形槽滑动连接。

9、进一步地,第一调节组件包含有第一转轴、第一电机和u形架;u形架下侧与第二液压缸上侧连接,u形架上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一侧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一侧连接有z形机座,z形机座另一侧下部与u形架一侧连接。

10、进一步地,第一调节组件上侧连接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含有滚珠和弧形架;弧形架位于u形架正上方,弧形架下侧中部连接有耳座,耳座与第一转轴外周中部连接,弧形架上侧等间距活动分布有滚珠。

11、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调节组件,使用者通过操控第一液压缸,调整中部组件的水平状态,便于使用者将支撑架调整至水平状态,降低了使用者调整支撑架水平状态时的工作量,解决了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8236366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存在的不便于对固定座进行水平状态的调整的问题。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调节组件,使用者在调整顶管的倾斜角度的同时,对弧形架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使得弧形架与顶管始终保持原有位置关系,避免了顶管在进行倾斜角度调整的过程中与弧形架接触摩擦,避免了顶管磨损,有利于提升顶管的使用寿命,解决了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8236366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存在的顶管因磨损而降低使用寿命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包括底部组件(6),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组件(6)上侧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有第二调节组件(4),所述底部组件(6)正上方有中部组件(3),所述中部组件(3)下侧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上侧连接,所述中部组件(3)上侧连接有第四调节组件(7),所述第四调节组件(7)上侧连接有第一调节组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组件(6)包含有下圆形板(61)和螺杆(62);所述下圆形板(61)上侧呈环形阵列螺纹连接有所述螺杆(6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包含有第一液压缸(41)和万向节(42);三个所述第一液压缸(41)呈等边三角形分布于下圆形板(61)上侧,所述第一液压缸(41)上侧连接有所述万向节(4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组件(3)包含有轴承(32)和上圆形板(33);所述上圆形板(33)位于下圆形板(61)正上侧,所述上圆形板(33)下侧与万向节(42)连接,所述上圆形板(33)中部连接有所述轴承(32),所述上圆形板(33)上侧开设有环形槽(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组件(3)正下侧连接有第三调节组件(5),所述第三调节组件(5)包含有圆形座(51)和第二电机(54);所述第二电机(54)下侧连接有u形机座(53),所述u形机座(53)上侧与上圆形板(33)下侧连接,所述第二电机(54)上侧连接有第二转轴(52),所述第二转轴(52)上侧与所述圆形座(51)下侧连接,所述圆形座(51)与轴承(32)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调节组件(7)包含有第二液压缸(71)和圆形块(73);所述圆形块(73)位于圆形座(51)上侧,所述圆形块(73)上侧连接有所述第二液压缸(71),所述第二液压缸(71)外周呈环形阵列分布有支撑杆(72),所述支撑杆(72)下侧与环形槽(31)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2)包含有第一转轴(21)、第一电机(22)和u形架(24);所述u形架(24)下侧与第二液压缸(71)上侧连接,所述u形架(24)上连接有所述第一转轴(21),所述第一转轴(21)一侧连接有第一电机(22),所述第一电机(22)一侧连接有z形机座(23),所述z形机座(23)另一侧下部与所述u形架(24)一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2)上侧连接有支撑组件(1),所述支撑组件(1)包含有滚珠(11)和弧形架(13);所述弧形架(13)位于u形架(24)正上方,所述弧形架(13)下侧中部连接有耳座(12),所述耳座(12)与第一转轴(21)外周中部连接,所述弧形架(13)上侧等间距活动分布有所述滚珠(11)。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顶管角度调整装置,涉及顶管施工技术领域。本技术包括底部组件,底部组件上侧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有第二调节组件,底部组件正上方有中部组件,中部组件下侧与第二调节组件上侧连接,中部组件上侧连接有第四调节组件,第四调节组件上侧连接有第一调节组件。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调节组件,便于使用者将中部组件调整至水平状态,便于使用者将支撑组件调整至水平状态,降低了使用者水平调整支撑组件时的工作量,以及通过设置第一调节组件,避免了顶管在倾斜角度调整的过程中与弧形架接触摩擦,避免了顶管造成磨损,有利于提升顶管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肖胜伟,陈贝贝,虢少华,陈阳之,仲崇熙,刘凯,葛继文,韩方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02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