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摄像,特别涉及一种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
背景技术:
1、在摄影领域,成像质量是摄影师和镜头制造商共同追求的目标。大光圈长焦镜头不仅能在低光环境下提供充足的进光量,还能通过其长焦特性捕捉远距离的细腻画面,同时通过大光圈实现出色的背景虚化效果,从而提升整体成像质量,因此,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摄影师们的常规选择。
2、然而,传统长焦镜头在追求高倍率变焦的同时,往往面临光学性能下降,成像质量受损的问题。如何优化镜头结构,使镜头达到较高的成像效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旨在解决现有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不能达到较优异的成像效果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该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孔径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在合焦过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沿光轴向着像侧移动,所述第三透镜组沿光轴向着物体侧移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相对于像面位置保持不变;
3、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4、0≤f1/f≤2,(1);
5、-2≤f2/f≤0,(2);
6、0≤f3/f≤2.5,(3);
7、-6≤f4/f≤0,(4);
8、其中,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合成焦距,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合成焦距,f3表示第三透镜组的合成焦距,f4表示第四透镜组的合成焦距,f表示摄影镜头的合成焦距。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至少包括三枚阿贝数vd≥60的透镜、两枚折射率nd≥1.8的透镜以及一组胶合透镜;
10、其中,第一透镜组中邻近物体侧的透镜的折射率nd≥1.8,胶合透镜由正、负光焦度镜片组成,且胶合透镜中具有正光焦度的镜片的阿贝数vd≥60。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组合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胶合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组合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胶合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nd≥1.8;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阿贝数vd≥60;或,
12、所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
13、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组合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胶合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为非球面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d≥1.8;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d≥60。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括一枚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为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或,
16、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九透镜。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由一枚胶合透镜和一枚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组成;
18、其中,胶合透镜由一枚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和一枚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组成,且胶合透镜邻近所述孔径光阑的镜片的表面弯向所述孔径光阑。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
20、其中,所述第十透镜和所述第十一透镜组合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胶合透镜。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十一透镜的折射率vd11≥1.8,所述第十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透镜组中至少包括两组胶合透镜,且第四透镜组中邻近像侧的最后一枚镜片为弯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
23、其中,靠近物体侧的胶合透镜的形状为弯月形,且邻近像侧的面弯向像侧。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八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九透镜;其中,所述第十三透镜和所述第十四透镜组合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胶合透镜;所述第十五透镜、所述第十六透镜和所述第十七透镜组合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胶合透镜;或,
25、所述第四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八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九透镜;其中,所述第十三透镜和所述第十四透镜组合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胶合透镜;所述第十四透镜和所述第十五透镜组合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胶合透镜;所述第十六透镜和所述第十七透镜组合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七胶合透镜;或,
26、所述第四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七透镜;
27、其中,所述第十三透镜和所述第十四透镜组合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胶合透镜;所述第十五透镜和所述第十六透镜组合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胶合透镜。
28、本申请技术方案,提出一种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孔径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在合焦过程中,第二透镜组沿光轴向着像侧移动,第三透镜组沿光轴向着物体侧移动,第一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相对于像面位置保持不变;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0≤f1/f≤2,(1);-2≤f2/f≤0,(2);0≤f3/f≤2.5,(3);-6≤f4/f≤0,(4)。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各透镜组的正、负光焦度以及各透镜组的合成焦距与整个镜头合成焦距之间的比例,以优化光线的折射和汇聚,减少像差和畸变,从而提升成像质量。同时在对焦过程中,第二透镜组沿光轴向着像侧移动,第三透镜组沿光轴向着物体侧移动,采用双浮动对焦架构,可以有效应对近端对焦过程中引入的场曲,进一步使得镜头达到较高画质。
1.一种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孔径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在合焦过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沿光轴向着像侧移动,所述第三透镜组沿光轴向着物体侧移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相对于像面位置保持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至少包括三枚阿贝数vd≥60的透镜、两枚折射率nd≥1.8的透镜以及一组胶合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组合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胶合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组合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胶合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nd≥1.8;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阿贝数vd≥60;或,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括一枚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为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或,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由一枚胶合透镜和一枚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一透镜的折射率vd11≥1.8,所述第十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组中至少包括两组胶合透镜,且第四透镜组中邻近像侧的最后一枚镜片为弯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光圈内合焦式长焦摄影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组从物体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十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八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十九透镜;其中,所述第十三透镜和所述第十四透镜组合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胶合透镜;所述第十五透镜、所述第十六透镜和所述第十七透镜组合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胶合透镜;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