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的制作方法

xiaoxiao8月前  60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的,尤其涉及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


背景技术:

1、大跨度混凝土梁的施工一般采用满堂式钢管支架,具有操作繁琐,工艺复杂的特点,此外,满堂钢管支架搭设密集,将严重影响大跨度混凝土梁下空间的使用,阻挡了梁下人员的通行和物料的运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

2、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包括对称设置在待浇筑混凝土梁两侧的圆钢管支撑组件,两侧的圆钢管支撑组件上沿待浇筑混凝土梁的跨度方向安装有两个模板组件;

4、每侧的圆钢管支撑组件均包括等距分布的三个梁底圆钢管支撑;

5、每个模板组件均包括对称设置在待浇筑混凝土梁两侧的工字钢主楞,工字钢主楞焊接在同一侧圆钢管支撑组件的相邻两个梁底圆钢管支撑顶部之间,两侧对称的工字钢主楞上等距搭设有若干方钢管次楞,方钢管次楞与工字钢主楞垂直设置,方钢管次楞上搭设有梁底模板,工字钢主楞上表面焊接有若干主楞耳板,两侧的工字钢主楞外侧中间位置均设有圆钢管塔柱,圆钢管塔柱两侧壁从上到下对称设有若干塔柱耳板,对应的塔柱耳板与主楞耳板之间连接有斜拉索,梁底模板上表面在待浇筑混凝土梁的两侧搭设有侧模组件。

6、两侧对称的圆钢管塔柱之间从上到下依次焊接有若干个圆钢管横梁。

7、圆钢管横梁的数量为三个。

8、圆钢管塔柱的高度大于待浇筑混凝土梁的标高。

9、塔柱耳板位于工字钢主楞上方。

10、圆钢管塔柱同一侧的塔柱耳板等间距布置。

11、同一侧圆钢管支撑组件的两端的梁底圆钢管支撑紧贴已完成竖向混凝土构件设置。

12、方钢管次楞的长度大于待浇筑混凝土梁两侧对应的梁底圆钢管支撑的间距。

13、梁底模板两端顶紧在已完成竖向混凝土构件内侧。

14、布置在待浇筑混凝土梁两侧对应的侧模组件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与待浇筑混凝土梁的宽度相等,侧模组件的高度大于待浇筑混凝土梁的高度。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搭设简单,可重复周转,使大跨度混凝土梁的施工更加便利;此外,梁下钢管立柱间距增大,数量减小,为人员的通行和物料的运输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减小了对其他部位施工的不利影响。



技术特征:

1.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在待浇筑混凝土梁(2)两侧的圆钢管支撑组件(4),两侧的圆钢管支撑组件(4)上沿待浇筑混凝土梁(2)的跨度方向安装有两个模板组件(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其特征在于,两侧对称的圆钢管塔柱(11)之间从上到下依次焊接有若干个圆钢管横梁(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其特征在于,圆钢管横梁(19)的数量为三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其特征在于,圆钢管塔柱(11)的高度大于待浇筑混凝土梁(2)的标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其特征在于,塔柱耳板(16)位于工字钢主楞(14)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其特征在于,圆钢管塔柱(11)同一侧的塔柱耳板(16)等间距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其特征在于,同一侧圆钢管支撑组件(4)的两端的梁底圆钢管支撑(41)紧贴已完成竖向混凝土构件(3)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其特征在于,方钢管次楞(13)的长度大于待浇筑混凝土梁(2)两侧对应的梁底圆钢管支撑(41)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其特征在于,梁底模板(12)两端顶紧在已完成竖向混凝土构件(3)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其特征在于,布置在待浇筑混凝土梁(2)两侧对应的侧模组件(17)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与待浇筑混凝土梁(2)的宽度相等,侧模组件(17)的高度大于待浇筑混凝土梁(2)的高度。


技术总结
本技术是一种大跨度混凝土梁斜拉式底模支架,包括对称设置在待浇筑混凝土梁两侧的圆钢管支撑组件,两侧的圆钢管支撑组件上安装有两个模板组件;每侧的圆钢管支撑组件均包括等距分布的三个梁底圆钢管支撑;每个模板组件均包括对称设置在待浇筑混凝土梁两侧的工字钢主楞,两侧对称的工字钢主楞上等距搭设有若干方钢管次楞,方钢管次楞上搭设有梁底模板,工字钢主楞上表面焊接有若干主楞耳板,两侧的工字钢主楞外侧中间位置均设有圆钢管塔柱,圆钢管塔柱两侧壁从上到下对称设有若干塔柱耳板,对应的塔柱耳板与主楞耳板之间连接有斜拉索。本技术搭设简单,可重复周转,使大跨度混凝土梁的施工更加便利,梁下钢管立柱间距增大。

技术研发人员:叶必润,黄克起,刘晓敏,曹海清,周俊龙,张倩,曾银勇,刘康,张加新,张兴华,郭圣祁,李岩,罗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30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