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与流程

xiaoxiao8月前  52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1、目前,制冷设备的蒸发器会采用盘管的形式与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进行换热,蒸发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在蒸发器表面形成冰霜,蒸发器表面的冰霜会影响制冷设备的效率。

2、在相关技术中,制冷设备会设置加热器,并通过加热器去除蒸发器积聚的冰霜,但通过加热器除霜,加热器会导致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制冷设备的冷冻和冷藏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

3、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

4、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

5、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

6、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7、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8、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第一分流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第三换热器和第一管路;压缩机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回气口连接;第二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三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回气口连接;第一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

9、本技术所提供的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压缩机设置有第一排气口、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能够有第一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内,冷媒流经管路上各个部件后,可经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内部,压缩机对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进入的冷媒再次压缩后,再经第一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中,以此形成循环。

10、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分流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第三换热器,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回气口连接,第二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三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回气口连接,进而形成循环流路,以使冷媒对制冷设备各个间室进行制冷。由于压缩机通过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同时回气,实现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独立循环。并且由于压缩机通过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同时回气,中压冷媒能够由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中压冷媒被再次压缩为高压冷媒所需的能耗和压缩比均小于低压冷媒被再次压缩至高压冷媒,进而降低压缩机的能够,提升压缩机的效率。

11、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第一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使得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冷凝器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节流部件后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进而实现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三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三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三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12、由于第一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使得换热组件可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单独化霜,第二换热器可正常工作,进而降低因第三换热器化霜而对第二换热器所在间室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13、具体地,换热组件在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可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可作为冷藏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冻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

14、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冷媒经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后进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15、降温后的一部分冷媒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第二换热器作为冷藏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冷藏间室的制冷,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并由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16、降温后的另一部分冷媒再经过第二节流部件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第三换热器作为冷冻蒸发器,冷媒在第三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冷冻间室的制冷,在第三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并由第一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17、具体地,在需要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18、如果第二换热器所在的间室不需要制冷,则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冷媒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进入到第二节流部件,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流动至第三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冷凝器换热,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

19、如果第二换热器所在的间室需要制冷,则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压缩机排出的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进入到第二节流部件,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流动至第三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冷凝器换热,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完成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压缩机排出的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后进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降温后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部件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第二换热器作为冷藏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冷藏间室的制冷,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并由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20、具体地,第一分流阀包括至少三个接口,分别为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

21、具体地,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可为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22、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可为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23、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可为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24、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第三换热器和第一管路等部件之间的连接均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间接连接可通过管路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部件连接。

25、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26、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分流阀和第二管路,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连接,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分流阀的第四端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第二管路的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

27、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分流阀和第二管路,第二分流阀包括至少四个接口,第二分别为分流阀的第一端、第二分别为分流阀的第二端、第二分别为分流阀的第三端和第二分别为分流阀的第四端。第二分流阀的至少四个接口分别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第一换热器、第二管路和第二节流部件连接。通过设置第二管路和第二分流阀,使得由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可在越过冷凝器后分别进入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进而使得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可同时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冷藏的效果。并且同时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提升了制冷设备的化霜效率,进而缩短制冷设备的化霜时间,进一步降低因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化霜而对制冷设备制冷产生的影响。

28、具体地,在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同时进行化霜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四端导通,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四端断开。

29、冷媒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进入到第二分流阀,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四端后进入到第二节流部件,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流动至第三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冷凝器换热,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完成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后,进入到第一节流部件,冷媒经过第一节流部件后,流动至第二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冷凝器换热,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完成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而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

30、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设置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管路之间。

31、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设置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管路之间,在第二换热器进行制冷时,第一控制阀打开,使得由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能过经过第一控制阀流向第二换热器。在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可控制第一控制阀关闭,使得流经第二管路的冷媒不会经过第一控制阀回流至第一换热器。在单独对第三换热器进行除霜时,也可开启第一控制阀,进而使得第一换热器内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一控制阀流向第一节流部件,使得第二换热器可在第三换热器除霜过程中单独工作,进一步降低第三换热器除霜时对第二换热器所在间室的制冷效果的影响,提升第二换热器所在间室的温度的稳定性。

32、进一步地,根据结霜温度和先后顺序决定第二换热器是否工作,实现单蒸发器除霜和双蒸发器除霜,实现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33、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和第一回热器,第三管路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回气口连接;第一回热器与第三管路接触,且与第一节流部件接触。

34、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和第一回热器,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换热器和第二回气口连接,第一回热器同时与第三管路和第一节流部件接触。在第二换热器进行制冷时,第一回热器能够利用第三管路内的蒸发回气保持第一节流部件的温度,实现通过第一回热器对流经第一节流部件的制冷剂降温,提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增加第二换热器制冷能力。在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第一回热器能够利用第一节流部件内的高温使得第三管路内的液态冷媒再次蒸发,进而降低发生压缩机回气液击的概率,提升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35、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干燥器,第一干燥器设置于第三管路上。

36、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三管路上设置第一干燥器,实现对第三管路内的冷媒的干燥,进一步提升压缩组件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37、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分流阀、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三节流部件。第三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第三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三管路连接;第一气液分离器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一排液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入口与第三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排气口与第三管路连接;第三节流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排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三管路连接。

38、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分流阀、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三节流部件,第三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第三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三管路连接,第一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入口与第三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排气口与第三管路连接;第三节流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气液分离器的第一排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三管路连接。

39、在第二换热器进行制冷时,第三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三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第三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三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三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三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二换热器流出的冷媒为气液混合状态,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经过第三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三分流阀的第二端后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器内,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在第一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分流后的气态冷媒经第三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液态冷媒经第三节流部件再次节流后进入经过第一回热器后,再经第三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进一步降低发生压缩机回气液击的概率,提升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40、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止回阀,第一止回阀设置于第三节流部件与第三管路之间。

41、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止回阀设置于第三节流部件与第三管路之间,第一止回阀能够使得第二换热器流出的冷媒进入到第一气液分离器内,利用第一止回阀和第一气液分离器装置防止除霜过程中的液化问题导致的压缩机液击现象,进一步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42、进一步地,第一止回阀由第一气液分离器至第一回热器单向导通,第一止回阀由第一回热器至第一气液分离器截止。

43、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止回阀,第二止回阀设置于第三管路上。

44、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止回阀设置于第三管路上,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除霜时,第二止回阀能够使得气液分离器流出的冷媒流动至第一回热器,进一步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45、进一步地,第二止回阀由第一回热器至第二回气口单向导通,第二止回阀由第二回气口至第一回热器截止。

46、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四管路和第二回热器,第四管路的一端与第三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回气口连接;第二回热器与第四管路接触,且与第二节流部件接触。

47、换热组件还包括第四管路和第二回热器,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换热器和第一回气口连接,第二回热器同时与第四管路和第二节流部件接触。在第三换热器进行制冷时,第二回热器能够利用第四管路内的蒸发回气保持第二节流部件的温度,实现通过第二回热器对流经第二节流部件的制冷剂降温,提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增加第三换热器制冷能力。在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时,第二回热器能够利用第二节流部件内的高温使得第四管路内的液态冷媒再次蒸发,进而降低发生压缩机回气液击的概率,提升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48、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干燥器,第二干燥器设置于第四管路上。

49、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四管路上设置第二干燥器,实现对第四管路内的冷媒的干燥,进一步提升压缩组件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50、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四分流阀、第二气液分离器和第四节流部件;第四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三换热器连接,第四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四管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设置有第二入口、第二排液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二入口与第四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排气口与第四管路连接;第四节流部件的一端与第二排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管路连接。

51、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四分流阀、第二气液分离器和第四节流部件,第四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三换热器连接,第四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四管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入口与第四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的第三排气口与第四管路连接;第四节流部件的一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排液口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管路连接。

52、在第三换热器进行制冷时,第四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四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第四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四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四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四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三换热器流出的冷媒为气液混合状态,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经过第四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四分流阀的第二端后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器内,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在第二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分流后的气态冷媒经第四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液态冷媒经第四节流部件再次节流后进入经过第二回热器后,再经第四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进一步降低发生压缩机回气液击的概率,提升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53、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止回阀,第三止回阀设置于第四节流部件与第四管路之间。

54、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止回阀设置于第四节流部件与第四管路之间,第三止回阀能够使得第三换热器流出的冷媒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器内,利用止第三回阀和第二气液分离器装置防止除霜过程中的液化问题导致的压缩机液击现象,进一步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55、进一步地,第三止回阀由第二气液分离器至第二回热器单向导通,第三止回阀由第二回热器至第二气液分离器截止。

56、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四止回阀,第四止回阀设置于第四管路上。

57、在该技术方案中,第四止回阀设置于第四管路上,在对第三换热器进行除霜时,第四止回阀能够使得气液分离器流出的冷媒流动至第二回热器,进一步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58、进一步地,第四止回阀由第二回热器至第一回气口单向导通,第四止回阀由第一回气口至第二回热器截止。

59、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为冷藏蒸发器,第三换热器为冷冻蒸发器。

6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可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壳体上,进而实现与制冷设备外部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为冷藏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冷藏间室的制冷。第三换热器为冷冻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的制冷。

61、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断开;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四端导通;控制压缩机工作,以实现对第三换热器化霜。

62、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断开,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四端导通,控制压缩机工作后,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冷媒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进入到第二节流部件,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流动至第三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冷凝器换热,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完成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三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三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三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63、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64、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以实现对第二换热器化霜。

65、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冷媒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进入到第二分流阀,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四端后进入到第二节流部件,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流动至第三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冷凝器换热,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完成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后,进入到第一节流部件,冷媒经过第一节流部件后,流动至第二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冷凝器换热,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

66、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冷藏的效果。并且同时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提升了制冷设备的化霜效率,进而缩短制冷设备的化霜时间,进一步降低因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化霜而对制冷设备制冷产生的影响。

67、具体地,控制第一分流阀和第二分流阀的各个端口的导通状态不需要区分前后顺序,将第一分流阀和第二分流阀的各个端口切换至相应状态后启动压缩机即可实现对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的化霜。

68、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以使第二换热器制冷。

69、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压缩机排出的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进入到第二节流部件,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流动至第三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冷凝器换热,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压缩机排出的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后进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降温后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部件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第二换热器作为冷藏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冷藏间室的制冷。

70、由于第二换热器能够在第三换热器化霜的同时实现制冷,进一步降低第三换热器除霜时对第二换热器所在间室的制冷效果的影响,提升第二换热器所在间室的温度的稳定性。

71、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三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第一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断开;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四端导通;第三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压缩机工作,以实现对第三换热器化霜。

72、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断开;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四端导通,控制压缩机工作后,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冷媒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进入到第二节流部件,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流动至第三换热器,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没有经过冷凝器换热,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完成的冷媒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再次进入到压缩机的内部。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三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三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三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73、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74、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可读存储介质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75、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可读存储介质。因此该制冷设备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可读存储介质的全部有益效果。

76、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冷藏蒸发器,所述第三换热器为冷冻蒸发器。

15.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8.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19.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2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或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2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制冷设备。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第一分流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第三换热器和第一管路;压缩机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回气口连接;第二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三换热器的一端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回气口连接;第一管路的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张洋洋,李娟,黄刚,汪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