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制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黄体酮(progesterone,又称孕酮、黄体素)是卵巢黄体分泌的天然孕激素,化学名为孕甾-4-烯-3,20-二酮,分子式为c21h30o2,分子量314.47,cas号为57-83-0。黄体酮的药理作用主要为:(1)月经周期后期促使子宫内膜分泌,内膜增厚,以利受精卵着床,并降低子宫肌肉兴奋度,保证妊娠的安全进行;(2)与雌激素共同作用,促进乳腺腺泡的生长,为产乳作准备;(3)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阻止卵泡成熟和排卵。黄体酮在临床上可用于黄体功能不足、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月经失调、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综合征及围绝经期的激素替代治疗等。黄体酮用于黄体功能不足、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治疗时需长时间用药。用于黄体支持时应于取卵后即开始用药,直到确认宫内妊娠后才可逐步减量至妊娠10~12周停药;用于习惯性流产时应自妊娠开始,一直用到妊娠第四个月。
2、目前国内上市的黄体酮单方制剂及规格有:注射剂(5、10、20mg/1ml,50mg/2ml)、胶囊(100mg)、软胶囊(50、100、200mg)、阴道栓剂(25mg)和阴道缓释凝胶(8%/90mg)。这些上市制剂涉及的给药途径有:肌肉注射、口服和阴道粘膜给药。黄体酮肌肉注射液的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黄体支持的传统用药。黄体酮口服给药存在严重的肝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低(<10%),药效不确定,不推荐用于辅助生殖技术中。阴道给药与肌肉注射的药效相同,子宫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阴道给药的体内血药浓度与药效之间相关性不佳,不易通过监测血药浓度来反映药效;而且阴道给药还存在阴道出血的发生率高,易发生阴道瘙痒、炎症和凝胶残留等;此外,黄体酮阴道凝胶价格昂贵,长期使用对患者的经济压力较大。由此可见,从药效和经济性的角度来看,注射仍是黄体酮较理想的给药途径。
3、然而,现有的黄体酮注射液在长期用药时存在患者顺应性差,不良反应多的缺点。国内市售的黄体酮注射剂是一种以植物油为溶剂配制的油溶液型注射剂(俗称油针),其用法是一天肌肉注射一次。采用植物油作为溶剂的黄体酮油针肌注易引发注射部位疼痛和刺激,形成局部硬结,且形成的硬结吸收消退需较长时间。由此可见,黄体酮油针在长期用药时患者不仅需要天天去医院注射药物,而且还要忍受诸多不良反应,顺应性必然不佳。为减轻油针肌注的不良反应,国外上市了一种由羟丙基环糊精包合物制成的黄体酮水溶液型注射剂可用于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国内已有仿制。由于以水为溶剂,可以显著减轻油针的副作用,但依然需要一天注射一次,长期使用时的患者顺应性依旧不佳。另外,注射后的血浓波动大,这对黄体酮这样的激素类药物是不利的。由此可见,为减轻黄体酮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顺应性,研发黄体酮的长效注射剂是有必要的。
4、为克服黄体酮现有注射液的不足,研究者进行了多种尝试。已公开的期刊论文和专利中涉及黄体酮注射剂的新品种或新技术包括:亚微乳注射剂(cn111346054a、cn101152186b)、脂微球注射液(cn106074383a)、环糊精(或羟丙基环糊精)包合物的水溶液型注射液(cn109381424a、cn106727288a、cn1517091、cn104857522a)、纳米晶注射剂(cn109223722a、cn113616594a)、混悬型注射液(cn107441039a、cn107198677a、cn112969466a)、聚合物纳米粒或微球注射剂(cn107441061a、cn107157956a、cn107157957a)、温敏凝胶注射液(cn113520990a)、基于脂肪酸的原位凝胶注射液(cn113730339a)。
5、上述的黄体酮微乳、脂微球、环糊精包合物、纳米晶注射液,以及cn107441039a公开的混悬型注射液用于降低油针注射的局部刺激性、硬结等不良反应,不用于缓释或长效。
6、cn107198677a和cn112969466a均使用了普通的混悬型注射剂技术,即将黄体酮微粉混悬在含有助悬剂的水性分散介质中制成混悬型注射液,借此获得缓释的效果,但从它们公开的结果看,缓释效果均不理想。cn107198677a公开的黄体酮混悬型注射液肌肉注射后突释较明显,达峰时间仅3小时,24小时浓度就已下降到峰浓度的50%,5天浓度仅为峰浓度的1/10。cn112969466a公开的黄体酮混悬型注射液肌肉注射后在12~24小时有明显的突释,24h后血浓仅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约相当于油针注射后24小时的水平。由此可见,用普通的混悬型注射剂技术并不能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提供稳定的黄体酮血药浓度。
7、cn107441061a、cn107157956a和cn107157957a均使用微球或纳米粒技术来制备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即使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如plga、pla、pcl、pga等将黄体酮制成可注射的微球或纳米粒,可达一周以上的缓释效果。然而,纳米粒或微球注射剂存在制备工艺复杂、生产难度大、有害有机溶剂残留、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8、相较于使用微球和纳米粒技术的长效注射剂而言,原位凝胶型的长效注射液具有制备简单、无需有害有机溶剂、产品质量稳定等优势,是目前长效注射剂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9、cn113520990a将黄体酮先制成环糊精包合物,再混合于温敏凝胶材料(即泊洛沙姆或者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甘油磷酸钠体系水凝胶)中制得原位凝胶注射液。该专利仅提供了12小时的体外释放曲线,未提供体内的药动学结果,无法确认是否具有长效作用。而且该专利提供的制备方法繁琐,没有体现出原位凝胶型长效注射液的固有优势。cn113730339a公开了一种基于脂肪酸的原位凝胶注射液,是将黄体酮溶解于脂肪酸的溶液中,注射后可形成原位凝胶,但其采用的脂肪酸没有注射规格可供选用,而且该专利未提供体内的药动学实验结果,无法证明在体内试验中具有缓释效果。
10、此外,上述两个使用原位凝胶技术的专利(cn113520990a和cn113730339a)均没有考虑到注射可行性问题。cn113520990a中所有实施例的黄体酮浓度均为2%(即20mg/ml),若按每日20mg,药效维持一周计算的话需注射7ml,这个注射体积明显超过了肌肉注射的最大体积限度。cn113730339a所有实施例中含有20%脂肪酸或脂肪酸与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组合,这种脂肪酸用量会使得注射液变得粘稠,甚至在室温固化,导致通针性差,注射非常困难。
11、由此可见,原位凝胶型注射液虽然具有制备简单、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但现有的黄体酮原位凝胶注射剂存在缺陷,表现在:1)没有证明在体内具有长效效果和药动学特征;2)没有考虑到注射的可行性,如通针性和注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原位凝胶型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至少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2、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存在通针性差的问题,但发明人在研究中意外发现,在分散介质中加入苯甲酸苄酯时,可以有效改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通针性,减少注射体积。
3、因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包括黄体酮微粉和分散介质;所述分散介质包括磷脂,苯甲酸苄酯和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
4、另外,增加分散介质与黄体酮的质量比可以进一步改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通针性。因此,优选地,在黄体酮长效注射液总质量中,黄体酮微粉的质量占比不高于56wt%。
5、本发明发明人还发现,通过调节分散介质中磷脂、苯甲酸苄酯和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三者之间的含量,可以在改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通针性的同时,使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6、因此,优选地,当分散介质的总质量按100wt%计时,所述分散介质包括25wt%~85wt%的磷脂,5wt%~65wt%的苯甲酸苄酯和10wt%~70wt%的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
7、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可以是预混合型注射液或临用前混合型注射液。预混合型注射液是指黄体酮微粉与分散介质封装于同一容器(如安瓿、西林瓶或注射器)中,临用前振摇,待微粉分散均匀后,供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临用前混合型注射液是指黄体酮微粉与分散介质分别封装于两个不同容器(如安瓿、西林瓶或注射器)中,临用前将分散介质注入到装有黄体酮微粉的容器中,振摇,待微粉分散均匀后,供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8、发明人还意外发现,当非水溶剂中包含n-甲基吡咯烷酮(nmp)时,即使不加入苯甲酸苄酯,也可以有效改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通针性,但是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缓释效果会受到一些影响。
9、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黄体长效酮注射液,包括黄体酮微粉和分散介质;该分散介质包括磷脂和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所述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
10、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制备方法,所述黄体酮长效注射液为预混合型注射液,包括以下步骤:
11、步骤1、黄体酮微粉的制备:将黄体酮粉碎和过筛制备所述黄体酮微粉;
12、步骤2、分散介质的制备:将磷脂加入到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中,加热搅拌至磷脂溶解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再加入苯甲酸苄酯,搅拌至溶解后过滤去除杂质得到所述分散介质;
13、步骤3、将所述黄体酮微粉,加入到所述分散介质中,混合均匀,过筛后封装于容器中,灭菌。
14、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制备方法,所述黄体酮长效注射液为临用前混合型注射液,包括以下步骤:
15、步骤s1、黄体酮微粉的制备:将黄体酮粉碎和过筛制备得到所述黄体酮微粉,将所述黄体酮微粉封装于第一容器中,灭菌;
16、步骤s2、分散介质的制备:将磷脂加入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中,加热搅拌至磷脂溶解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再加入苯甲酸苄酯,搅拌至溶解后过滤去除杂质得到所述分散介质;将所述分散介质封装于第二容器中,灭菌。
17、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8、1、本发明提供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通针性良好,并且在黄体酮含量较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具有较好的通针性,因此可以减少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注射体积,还可以使用较细的针头注射,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顺应性,便于使用和被患者接受。
19、2.本发明提供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注射后可迅速在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缓慢释放药物,可在7~14天内提供平稳的有效血药浓度,从而极大减少患者的注射次数和减少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注射体积,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
20、3、本发明提供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制备方法简单,不使用有害的有机溶剂且产品质量稳定,易于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应用。
21、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1.一种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包括黄体酮微粉和分散介质;其中,所述分散介质包括磷脂,苯甲酸苄酯和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在黄体酮长效注射液总质量中,所述黄体酮微粉的质量占比不高于56wt%。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当所述分散介质的总质量按100wt%计时,所述分散介质包括25wt%~85wt%的磷脂,5wt%~65wt%的苯甲酸苄酯和10wt%~70wt%的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所述磷脂选自天然磷脂、半合成磷脂和合成磷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所述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选自由乙醇、异丙醇、1,2-丙二醇、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300、聚乙二醇400、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1,3-丁二醇、四氢呋喃聚乙二醇醚、三醋酸甘油酯和乳酸乙酯组成的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所述黄体酮微粉的平均粒径为0.5μm~50μ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所述黄体酮长效注射液还包含药学上可接受的抑菌剂、止痛剂和ph调节剂中的至少一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
10.一种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包括黄体酮微粉和分散介质;其中,所述分散介质包括磷脂和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所述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在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总质量中,所述黄体酮微粉的质量占比不高于56wt%。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当所述分散介质的总质量按100wt%计时,所述分散介质包括25wt%~85wt%的磷脂和10wt%~70wt%的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所述分散介质还包括质量占比为5wt%~65wt%苯甲酸苄酯。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所述黄体酮微粉的平均粒径为0.5μm~50μm。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所述磷脂选自天然磷脂、半合成磷脂和合成磷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其中,所述至少一种与水混溶的非水溶剂还包括乙醇、异丙醇、1,2-丙二醇、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300、聚乙二醇400、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1,3-丁二醇、四氢呋喃聚乙二醇醚、三醋酸甘油酯和乳酸乙酯中的一种多种。
17.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黄体酮长效注射液为预混合型注射液,包括以下步骤: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2中在所述第一混合溶液中还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抑菌剂、止痛剂和ph调节剂中的至少一种。
19.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黄体酮长效注射液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黄体酮长效注射液为临用前混合型注射液,包括以下步骤: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s2中在所述第一混合溶液中还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抑菌剂、止痛剂和ph调节剂中的至少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