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总体来说涉及电力电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1、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包括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继电器实质为一种利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自动开关”,以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和转换电路等作用。
2、高压直流继电器是继电器中的一种,现有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大多采用动簧片直动式结构。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要求提升,要求正常情况下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热损耗减小,电池包短路时又因为电池容量更高,要求继电器抗短路电流、电压均进一步上升。当短路负载很大时,高压直流继电器触头会因为短路电流产生电动斥力而发生触头弹开,进而发生触点拉弧,由于负载短路电流及电压均很高,导致瞬间触头间剧烈燃弧。
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只能将线圈的尺寸做大,以提高动铁芯的保持力,但是在用户小体积、低功耗的框架要求下,无法实现线圈安匝值的提升,仅仅通过加大触点压力,无法实现触点接触电阻的降低和抵抗较大的电动斥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继电器,满足安全性和轻量化的需求。
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
3、接触容器;
4、触点组件,包括一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所述静触点引出端设置在接触容器上并至少部分伸入接触容器内,所述动簧片设置在所述接触容器内,所述动簧片用于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
5、其中,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和所述动簧片彼此靠近的一侧中至少一个设置有内侧接触部,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和所述动簧片之间仅通过所述内侧接触部相抵接,所述内侧接触部设置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一侧。
6、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底部相对于所述动簧片的投影面积小于等于静触点引出端中部相对于所述动簧片的投影面积。
7、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侧接触部设置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中心线之间。
8、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侧接触部相对于所述动簧片的投影小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底部相对于所述动簧片的投影。
9、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静触点引出端靠近所述动簧片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内侧接触部设置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未设置有所述凹槽的部分且位于所述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一侧。
10、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孔和多边形中任意一种;或,
11、所述凹槽为设置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并沿所述动簧片宽度方向的通槽结构。
12、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侧接触部为凸设于所述动簧片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一侧的凸台,所述凸台至少部分位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一侧。
13、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簧片的长度小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对应的所述凹槽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
14、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簧片包括:
15、推力部,设置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
16、两个延伸部,设置于所述推力部的两侧并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对应接触;
17、其中,所述内侧接触部相对于基准面的投影小于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基准面的投影,所述基准面为所述推力部上表面所在的平面。
18、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为渐缩结构,所述延伸部的小口端背离所述推力部设置,使所述内侧接触部趋近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一侧。
19、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至少朝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为圆弧形结构,所述内侧接触部趋近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一侧。
20、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所述内侧接触部的两侧平行设置。
21、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轴向方向,所述推力部的两侧为平面结构。
22、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抗短路组件,所述抗短路组件至少设置于所述推力部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
23、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抗短路组件包括:
24、上导磁体,设置于所述推力部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
25、下导磁体,设置于所述推力部远离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所述上导磁体和所述下导磁体之间能够形成导磁回路,以在所述动簧片出现故障大电流时产生吸力,用于抵抗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的电动斥力。
26、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力部设置有通孔,所述下导磁体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通孔。
27、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导磁体和所述下导磁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上导磁体和多个所述下导磁体对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下导磁体彼此靠近的一侧穿设于所述通孔。
28、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29、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静触点引出端设置在接触容器上并至少部分伸入接触容器内,接触容器为静触点引出端提供固定位置的同时,接触容器还为触点组件的动簧片和至少部分静触点引出端提供绝缘环境。动簧片用于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当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底部的静触点相接触时,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入,经过动簧片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出,从而实现连通负载。
30、由于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之间仅通过内侧接触部相抵接,使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之间形成电流通过的路径。内侧接触部设置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一侧,使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之间的接触位置向动簧片沿动簧片长度方向的中心线靠近,根据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之间电流通过的路径,接触位置尽可能靠近动触片中心线区域,并集中在静触点引出端的内侧,从而降低电动斥力,以减少静触点引出端和动簧片之间相互弹开导致燃弧的风险,提高安全性。同时,无需增加体积和尺寸就能实现电动斥力的减少,满足轻量化的需求。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接触部设置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中心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接触部相对于所述动簧片的投影小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底部相对于所述动簧片的投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靠近所述动簧片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内侧接触部为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未设置有所述凹槽的部分且位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孔和多边形中任意一种;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长度小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对应的所述凹槽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接触部为凸设于所述动簧片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一侧的凸台,所述凸台至少部分位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底部相对于所述动簧片的投影面积小于等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中部相对于所述动簧片的投影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为渐缩结构,所述延伸部的小口端背离所述推力部设置,使所述内侧接触部趋近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至少朝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为圆弧形结构,所述内侧接触部趋近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彼此靠近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所述内侧接触部的两侧平行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轴向方向,所述推力部的两侧为平面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抗短路组件,所述抗短路组件至少设置于所述推力部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短路组件包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部设置有通孔,所述下导磁体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通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体和所述下导磁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上导磁体和多个所述下导磁体对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下导磁体彼此靠近的一侧穿设于所述通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