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单元的制作方法

xiaoxiao9月前  59


本发明涉及线圈单元。


背景技术:

1、近年来,为了能够确保获取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合适且可信赖、并且可持续且先进的能量,进行着搭载对能量的效率化作出贡献的二次电池的车辆中的充供电所相关的研究开发。

2、以往,已知有如下结构:在通过非接触下的电力传送而从车辆的外部向车辆供给电力的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中,相对于车辆的外部的送电侧线圈和车辆的受电侧线圈降低泄漏磁通(即,与送电侧线圈及受电侧线圈交链的主磁通以外的磁通)(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11-234496号公报及日本国特开2014-19301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在与搭载二次电池的车辆中的充供电相关的技术中,期望使充供电的输出及效率提高。例如,在上述以往技术的非接触电力传送系统中期望的是,不需要进行降低地上高度等车辆形状的变更,就使输出密度增大并且抑制不需要辐射的发生,由此使耦合系数提高。

2、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非接触电力传送下的输出密度的增大及不需要辐射的降低来使耦合系数提高的线圈单元。并且,本发明的方案进一步有助于能量的效率化。

3、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所涉及的线圈单元具备线圈,该线圈在获取从送电装置的送电侧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的交流电力时,使相对于所述送电侧线圈反相的通电电流产生。

4、第二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所述的线圈单元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从规定的同一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线圈的卷绕方向被设定为相对于所述送电侧线圈的卷绕方向反向。

5、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所述的线圈单元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线圈单元具备与所述线圈串联连接的谐振用的电容器,所述电容器的容量根据与所述线圈及所述电容器相应的两个谐振点中的高频侧的谐振点而设定。

6、第四方案在上述第三方案所述的线圈单元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线圈单元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将与所述高频侧的谐振点对应的频率设定为由所述送电装置进行的电力传送的要求频率。

7、根据上述第一方案,具备使相对于送电侧线圈反相的通电电流产生的线圈,能够使基于磁场耦合和电场耦合的相位错开,抑制磁场耦合系数与电场耦合系数的互相抵消。通过抑制由电场耦合引起的耦合系数的降低,能够使输出密度提高。

8、与例如具备使相对于送电侧线圈同相的通电电流产生的线圈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伴随送电侧线圈与线圈之间的间隙的增大而耦合系数降低这一情况,能够使耦合系数提高。而且,能够抑制送电侧线圈及线圈的周边的磁通密度因不需要的辐射而增大。

9、在上述第二方案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设置使相对于送电侧线圈反相的通电电流产生的线圈。

10、在上述第三方案的情况下,与例如电容器的容量根据反谐振点而设定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阻碍主磁通这样的泄漏磁通的发生,并抑制向线圈传递的磁通的减少。通过抑制由泄漏磁通引起的耦合系数的降低,能够使输出密度提高。

11、在上述第四方案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非接触电力传送下的输出密度的增大及不需要辐射的降低,来使耦合系数提高。



技术特征:

1.一种线圈单元,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单元,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单元,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单元,其中,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非接触电力传送下的输出密度的增大及不需要辐射的降低来使耦合系数提高的线圈单元。线圈单元具备搭载于车辆的受电装置(4)的受电部(15)、及控制装置(17)。受电部(15)具备串联连接的二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电容器。二次侧线圈获取从送电装置(2)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的交流电力。二次侧线圈在获取从送电装置(2)的一次侧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的交流电力时,使相对于一次侧线圈反相的通电电流产生。二次侧电容器的容量根据与二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电容器相应的两个谐振点中的高频侧的谐振点(RPH)而设定。

技术研发人员:胜谷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