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xiaoxiao9月前  68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耳部迷走神经治疗。


背景技术:

1、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此前用于治疗癫痫、抑郁症等疾病。迷走神经的胆碱能抗炎通路被证实后,迷走神经电刺激进入了更多学科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性肠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疾病。

2、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神经损伤诱发了机体针对神经组织蛋白的自身免疫反应,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tnf-α等炎性介质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些研究提示了炎症免疫机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迷走神经电刺激可以通过抗炎机制达到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可,临床上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或交感神经毁损等方法治疗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或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等神经病理性疼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交感神经毁损会造成交感神经不可逆的损伤,交感神经阻滞/毁损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horner综合征、出汗障碍、神经炎等。已经有一些证据证明不阻滞/毁损交感神经,转而刺激迷走神经可以缓解疼痛。例如,在临床上也发现电刺激耳部迷走神经可以达到与星状神经节阻滞同样的效果。迷走神经刺激还可以缓解急性发作的偏头痛、能够改善三叉神经痛和纤维肌痛。

3、为此,现有技术中有针对耳部迷走神经进行刺激的技术方案,如申请号为cn201910229086.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耳部迷走神经电刺激装置及其电刺激方法,又如申请号为cn202110860982.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及刺激耳部迷走神经的方法。

4、耳部的迷走神经对人体各部位的投影关系及其神经分布很复杂,对耳部神经进行刺激,就全耳而言,涉及到的包括来自颈丛由第二、第三颈神经形成的耳大神经,来自颈丛主要由第二颈神经组成的枕小神经,来自叉三神经的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即使仅就属于耳颞神经丛的、属于舌咽神经和面神经的混合支的迷走神经,也有多个分支分布在耳部多个区域,其刺激作用和机理急需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目前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都只注意到了单方面的针对耳部迷走神经进行刺激,缺乏即时反馈刺激是否有效的相关设置,且由于缺乏反馈,为确保安全,局限于刺激点位少的连接方式,刺激效果无法保证。

5、另一方面,目前常用的迷走神经刺激装置体积较大,使用也不够便捷,患者使用时痛感较强进而导致实际疗效不太理想。

6、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只能单方面针对耳部迷走神经进行刺激,无法应对耳部神经分布复杂的情况,难以提供有效的实践数据和精准控制,缺乏即时反馈的相关设置,也难以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且刺激头体积大、难以佩戴、携带不方便等问题,难以对耳部迷走神经刺激的未来发展提供实质性助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使得针对耳部迷走神经进行刺激的过程能够得到即时反馈,为针对耳部多迷走神经分支的刺激提供有效的实践数据和精准控制的有力支持,从而可有效应对耳部神经分布复杂的情况,并且实现随身便携且使用安全的设计,进而对耳部迷走神经刺激的未来发展提供实质性助力。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板载连接有多组下位接口,并板载连接有上位接口;每组下位接口均连接有检测线圈和贴片电极,每组下位接口连接的检测线圈和贴片电极均安装在一个贴肤结构上且相距小于0.6cm;贴肤结构为耳夹、敷贴、贴片中至少一种,且多个贴肤结构总共包括耳夹、敷贴、贴片中至少两种;连接板板载有adc芯片连接检测线圈并通过上位接口连接上位机,连接板还板载有驱动芯片连接贴片电极并通过上位接口连接上位机。

3、所述下位接口有四组。

4、所述下位接口分别通过线圈连线和电极连线连接检测线圈和贴片电极,线圈连线和电极连线并列走线且通过中隔板相隔。

5、所述线圈连线和电极连线包裹于双环状外皮中,外皮正中设置中隔板将线圈连线和电极连线分隔。

6、所述线圈连线和电极连线均由护套包裹,护套外包裹有屏蔽套。

7、所述adc芯片通过i2c通信的方式连接上位接口。

8、所述驱动芯片为cs5753bp,每个驱动芯片连接两组下位接口。

9、所述上位接口包括i2c数据接口sda、i2c时钟接口scl、控制电压vcc接口和刺激电压vb接口。

10、所述下位接口包括连接检测线圈的电流端和接地端、连接贴片电极的刺激电压端和控制电压端,其中接地端和控制电压端直连至上位接口,电流端接至adc芯片,刺激电压端接至驱动芯片。

11、所述上位机包括主机,主机通过i2c接头和io接头连接连接板,其中主机通过光耦电路连接控制io接头实现输出,主机通过usb接口连接电脑或服务器操作,主机还连接控制有滤波器、参数配置器、辅助模块,滤波器用于对从检测线圈读取的数据进行平滑滤波等操作,参数配置器用于对施加电刺激的控制参数进行存储和处理,使得主机在通过io接头输出电压进行施加电刺激时从参数配置器读取控制参数并执行,辅助模块用于缓存运行所需要的系统参数。

12、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使得针对耳部迷走神经进行刺激的过程能够得到即时反馈,为针对耳部多迷走神经分支的刺激提供有效的实践数据和精准控制的有力支持,从而可有效应对耳部神经分布复杂的情况,并且可以大幅降低装置的体积,得以实现随身便携且使用安全的设计,佩戴使用更加便捷,进而对耳部迷走神经刺激的未来发展提供实质性助力。

13、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包括连接板(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01)板载连接有多组下位接口,并板载连接有上位接口;每组下位接口均连接有检测线圈和贴片电极,每组下位接口连接的检测线圈和贴片电极均安装在一个贴肤结构(11)上且相距小于0.6cm;贴肤结构(11)为耳夹、敷贴、贴片中至少一种,且多个贴肤结构(11)总共包括耳夹、敷贴、贴片中至少两种;连接板(101)板载有adc芯片连接检测线圈并通过上位接口连接上位机,连接板(101)还板载有驱动芯片连接贴片电极并通过上位接口连接上位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位接口有四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位接口分别通过线圈连线(5)和电极连线(6)连接检测线圈和贴片电极,线圈连线(5)和电极连线(6)并列走线且通过中隔板(2)相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连线(5)和电极连线(6)包裹于双环状外皮(1)中,外皮(1)正中设置中隔板(2)将线圈连线(5)和电极连线(6)分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连线(5)和电极连线(6)均由护套(3)包裹,护套(3)外包裹有屏蔽套(4)。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dc芯片通过i2c通信的方式连接上位接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为cs5753bp,每个驱动芯片连接两组下位接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位接口包括i2c数据接口sda、i2c时钟接口scl、控制电压vcc接口和刺激电压vb接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位接口包括连接检测线圈的电流端和接地端、连接贴片电极的刺激电压端和控制电压端,其中接地端和控制电压端直连至上位接口,电流端接至adc芯片,刺激电压端接至驱动芯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位机包括主机(301),主机(301)通过i2c接头(302)和io接头(304)连接连接板(101),其中主机(301)通过光耦电路(303)连接控制io接头(304)实现输出,主机(301)通过usb接口(305)连接电脑或服务器操作,主机(301)还连接控制有滤波器(306)、参数配置器(307)、辅助模块(308),滤波器(306)用于对从检测线圈读取的数据进行平滑滤波等操作,参数配置器(307)用于对施加电刺激的控制参数进行存储和处理,使得主机(301)在通过io接头(304)输出电压进行施加电刺激时从参数配置器(307)读取控制参数并执行,辅助模块(308)用于缓存运行所需要的系统参数。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耳部迷走神经治疗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耳部迷走神经刺激接头装置。本发明中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板载连接有多组下位接口,并板载连接有上位接口;每组下位接口均连接有检测线圈和贴片电极,每组下位接口连接的检测线圈和贴片电极均安装在一个贴肤结构上且相距小于0.6cm;贴肤结构为耳夹、敷贴、贴片中至少一种,且多个贴肤结构总共包括耳夹、敷贴、贴片中至少两种。本发明使得针对耳部迷走神经进行刺激的过程能够得到即时反馈,可有效应对耳部神经分布复杂、刺激点不到位的情况,由此可以提高刺激效果和使用安全。本发明还大幅降低装置的体积,得以实现随身便携,佩戴使用更加便捷,进而对耳部迷走神经刺激的未来发展提供实质性助力。

技术研发人员:赵静,许东升,李小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9/2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