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的制作方法

xiaoxiao9月前  69


1.本发明涉及到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


背景技术:

2.银耳自然界自然生长及其稀少,价格昂贵,难以进入寻常百姓餐桌,因此,人们开始研究银耳人工栽培、加工方法,提高产量及质量,供应市场。之前,银耳人工栽培模式主要是椴木、瓶栽,但银耳人工栽培模式椴木、瓶栽方法己老旧,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银耳生产旧式方法此进行改革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套银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系统: 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银耳袋栽生产整套技术系统包括:一、栽培基地建设,包括了基地选址、配套设施水、电、路等方法。
4.二、银耳袋栽季节性栽培设施建设,包括菌丝培养室、出菇房规格、建筑材质、墙、培养架、门窗、通道、屋顶坡度等建设方法。
5.三、银耳袋栽工厂化栽培设施,包括接种间、菌丝培养室、出菇房规格、建筑材质、墙、培养架、门窗、通道、屋顶坡度等建设方法。
6.四、菌种生产,包括一级菌种(母种)、二级菌种(原种)、三级菌种(栽培种)培养基制作、菌种分离、培养方法及筛选方法。
7.五、银耳菌棒生产技术,包括建厂选址、水电设施、消防、生产设备和设施、装运设施、蒸汽锅炉、灭菌设备、冷却等建设方法。
8.六、栽培管理,包括银耳不同阶段温度、湿度及通风管理技术。
9.七、采收 ,包括采收方法和时间。
10.八、清场,包括后菌棒处理、菇房清洗等内容九、银耳干制技术:包括生产用水、厂房建设、热源设备蒸汽锅炉、烘厢、烘筛、灭菌设备设施,整花银耳、整花小银耳、丑耳(球状银耳)烘干各阶段温度及操作方法。
11.十、银耳鲜品贮藏技术:包括鲜银耳处理、预冷及运输保藏技术与时长。
12.本发明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发明了一种标准规模银耳专用塑料薄膜袋替代椴木、瓶子作为容器栽培银耳,发明了用棉籽壳、黄豆杆粉、银耳适生树种木屑、莲子壳、玉米蕊、牡丹壳、中药材等按照一定的配方作为原料生产银耳;发明了混合法和基内分离法生产银耳菌种方法;发明银耳袋栽季节性栽培和工厂化栽培设施即银耳标准化生产菇棚(房);发明银耳菌棒全自动生产线,发明了银耳出菇成套管理技术体系,发明了银耳锅炉蒸汽热风成套烘干技术,发明银耳鲜品贮藏保鲜技术,认定了配套栽培3个银耳菌株及与其配对香灰菌菌株。本发明通过基地、生产设施(菌丝培养室、栽培房(棚)、烘干厂、菌棒生产线)等建设、选择tr01、tr21、9901、绣银1号及其他优良银耳菌株按照本发明具体菌种生产工艺生产银耳功菌种、按照本发明中配方和菌棒制作方法,制作银耳菌棒,通过栽培管理方法进行银
耳种植采收,采收后进行干制或鲜品贮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本发明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是国内及世界首创的生产技术系统。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经过实践使用,证明能够实现银耳高产优质生产效果,比椴木栽培周期短、原料资源丰富、产量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好,比瓶栽成本低,产量高。
附图说明
13.图1为二层料棒架结构示意图;图2 为三层料棒架结构示意图;图3 为隔层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多层料棒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料棒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15.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如下:一、栽培基地建设(一)场地选择方法: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周边5 km以内无化学污染源, 1 km内无工业废弃物,100 m之内无集市、水泥厂、石灰厂、木材加工厂等扬尘源,100 m之内无禽畜舍、垃圾场和死水水塘等危害食用菌生长的病虫害孳生地方。
16.空气质量符合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日平均≤0.3mg/m
3 ,二氧化硫(标准状态),日平均≤0.25mg/m31h平均氟化物(标准状态),日平均≤7ug/m3生产用水各指标按如下方法检测,ph值按hjii47检验方法,在5.5-8.5,总汞,按hj694检验方法≦0.001

/l,总镉,按 hj700检验方法≦0.005

/l,总砷,按hj694检验方法≦0.05

/l,总铅,hj700≦0.1

/l,六价铬,

/l gb/t7467≦0.1,氟化物,gb/t7484≦2.0

/l,化学需氧量(cod
cr
),hj828≦60

/l,石油类,hj970≦1.0

/l,粪大肠菌群,mpn/l sl355≦10000。
17.(二)基地各配套设施建设方法1、道路:统一规划的道路,主干道宽4 m以上,铺设水泥或其他硬质材料。
18.2、水、电设施:根据生产规模配套水电设施,电力设施应由电力部门按电力规范统一设计、施工;用水设施应因地制宜、规范设计、科学施工。
19.3、消防设施:按照基地规模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消防通道、消防栓或消防蓄水池、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设备。根据地形地貌在基地内外建设防洪、排水设施。
20.4、冷藏库:基地内建设与生产规模相配套的产品冷藏库。
21.5、管理房:基地内建设管理房、储存间,并与菌丝培养室和栽培房有效隔离。
22.二、耳袋栽季节性栽培设施建设(一)菌丝培养室室内干燥、保温、通风,每间面积30 m2~40 m2、高2.5 m~3 m。门窗安装60目~80目防虫网。
23.(二)栽培房1、砖瓦栽培房砖瓦栽培房由墙、天花板、窗和门、通道、屋顶、缓冲道、调温设施、栽培床架组成。菇房长10 m~12 m,一条通道的菇房宽3.3 m、高3.5 m~4 m;二条通道的菇房宽4.4 m、高3.5 m~4 m。
24.墙:由三层组成。外层砖墙厚24 cm(土墙厚40 cm,空心砖墙厚20 cm),中层墙壁要先衬上一层厚为3 cm~5 cm的泡沫板,内层衬一层塑料薄膜。
25.天花板:设置防鼠铁丝网和隔热层,通道上方位置设置2个~3个80 cm
×
80 cm能开合的天窗。
26.窗和门:一条通道的栽培房:1扇门,前面开1扇门,门上方安装1个排气扇或1个窗,后面开1扇窗;二条通道的栽培房各自开2扇门,前后各设置2个窗户或排气扇。窗和门应安装60目~80目防虫网。
27.通道:通道宽1.1 m,正上方等距离安装2个小型电风扇和2盏节能灯。
28.屋顶:倾斜度为30
°
~45
°
,用彩钢板、瓦片或水泥瓦搭盖。
29.缓冲道:缓冲道宽2 m,安装60目~80目防虫网,上方安装杀虫灯。
30.调温设施:采用地下火坑道形式,由烧火口、烧火膛、火烟暗道和烟囱组成。烧火口设在菇房门口外墙脚处,烧火口高40 cm、宽20 cm;烧火膛直径80 cm;火烟暗道高48 cm,宽15 cm;烟囱高出菇房顶50 cm以上,烟囱内径16 cm~18 cm。或其他温度调节设施。
31.培养架标准:用角钢、木头或竹竿等搭建。一条通道的菇房内安装二排栽培床架,架宽1.1 m;二条通道的菇房内安装三排栽培架,两边架宽55 cm,中间架宽1.1 m。以栽培房高度为准,床高3.0 m~3.3 m,分10层~12层,层距27 cm~30 cm,床面纵向排放4根木条或竹竿等材料。
32.2、夹心彩钢板菇棚主体结构采用内外棚建设。外棚标准:肩高不低于5米,顶高不低于6.5米,单栋跨度17米(含菇棚前后通道与设备放置预留位置),长度依地势而定。立柱使用“工字型”钢或热浸镀锌钢管,立柱圆管外径不少于114mm、壁厚不少于2.5mm热浸镀锌钢管,柱距不大于6 m。屋架主梁用2寸圆管和40角钢(热浸镀锌钢管),檩条c型钢100 mm
×
35 mm
×
1.2 mm以上,屋面采用彩钢板、树脂瓦加挤塑板或珍珠棉隔热。
33.内棚标准:肩高4.5米以上,宽4.5米左右,长12米左右,内棚面积不小于54平方米;夹芯板要求:双面0376彩钢板以上或铝板、夹芯密度25公斤以上,b1级以上阻燃材料。培养架标准:采用塑包钢钢条等新材料制作。分14层~15层,每层高27 cm~30 cm.三、银耳袋栽工厂化栽培设施(一)接种间接种间包括更衣室、风淋缓冲区、冷却区、待接种区、接种操作区、搬运通道。接种
间洁净度应达到万级,接种操作区洁净度应达到百级。接种间建设应选择专业的设计施工单位根据生产规模设计建设。
34.(二)菌丝培养室菌丝培养室: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且燃烧性能等级为b1级以上材料。规模应与日生产规模、生长周期相配套,菌丝培养室长10.0 m ~ 12.0 m,宽6.0 m ~ 8.0 m,高5.0 m ~ 5.5 m。地面使用硬质材料铺设,地面平整。每间菌丝培养室设置一个宽3.0 m,高2.5 m的门。
35.根据菌丝培养室体积、库容量和菌丝体生长环境要求配备组合式空调机组、加湿器。采用彩钢板或树脂瓦在菌丝培养室上方搭建外棚,外棚高于房顶 0.5 m以上。
36.(三)栽培房采用b1阻燃等级以上夹心彩钢板菇棚,长12.0 m ~15.0 m,宽4.5m~5.0 m,高5. 5 m ~ 6.0 m。每间栽培房设置两条通道,通道上方天花板位置安装3 ~ 4盏30 w ~ 40 w防爆节能灯或led灯。每条通道开一个高2.0 m、宽0.8m~1.0 m的门。栽培房与外界直接联通的走道、门、窗、通风口应安装纱门、纱窗或防虫网等防虫设施。栽培架采用不锈钢或塑钢搭建,以能承受银耳菌棒重量为宜。每间栽培房安装三排栽培架,靠墙两边架宽55 cm,中间架宽110 cm,各层间距26.5 cm,最底层架面距离地面40cm。各层面纵向铺设两根钢条,间距12 cm。
37.根据栽培房体积和库容量安装组合式空调机组、加湿器和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栽培房上方搭建外棚,宜采用彩钢板或树脂瓦搭建,外棚高于房顶0.5 m以上。
38.四、菌种生产银耳菌种选择tr01、tr21、9901、绣银1号及其他优良银耳菌株,栽培种选择菌龄5天~12天,培养基表面有许多白毛团,白毛团色结白,菌丝细短,密集,健壮;香灰菌丝生长有力、均匀、整齐,能分泌黑色素,瓶壁上有黑色花纹。
39.(一)一级种制作方法1、培养基制作方法(1)pda培养基制作配方:马铃薯200g(用浸出汁),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自然。按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基配制,装入试管,灭菌制成试管斜面。
40.(2)木屑培养基制作银耳适生树种木屑63%~73%、麸皮35%~25%、石膏粉2%,料水比1:1.3~1:1.5。将培养基拌匀,装瓶,料高7 cm~10 cm,高压灭菌,121℃~124℃,维持2 h。
41.、生产工艺混合培养生产工艺:选择培养28 d左右,银耳子实体直径7 cm~8 cm,朵形圆正,耳片白且厚,香灰菌丝生长有力,培养料表面黑色素分布均匀,无病虫害的银耳菌袋。
42.银耳菌丝分离:切除银耳子实体,取出基质块,并切成约1 cm
×
1 cm
×
1 cm的硬方块做分离材料。将基质块用无菌纱布包好,置于装有干燥剂的干燥器中脱水10 天~20天,或置于阴凉通风处风干30 天左右,直至香灰菌丝死亡。在无菌条件下,切开分离材料,取内部约1 mm3的基质块至表面无积水的pda斜面上,每支斜面放1块~3块,接种后至21℃
±
2℃的温度下培养8 d~10 d。选取银耳菌落生长健壮、圆正的试管种,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
挑取菌落边缘约1.5 mm3的菌丝块移至表面无积水的pda斜面培养基上,于21 ℃
±
2 ℃下培养8天~10 天,备用。在无菌条件下,从银耳菌袋远离基质块的培养料中直接钩取约0.5 mm3菌丝块至表面无积水的pda斜面培养基上,于21℃
±
2℃温度下培养7 天~10 天。在无菌条件下,挑取菌落边缘约0.5 mm3菌丝块至表面无积水的pda试管斜面培养基上,于21℃
±
2℃温度下培养7 d~10 d。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挑取直径为5 mm ~7 mm的银耳菌丝块和直径为2 mm的香灰菌丝块至菌种瓶的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确保两菌丝块相互接触,于21℃
±
2℃温度下培养30 天~35天,选其中香灰菌丝长势均匀,吃料快,白毛团胶质化快、出耳早、朵型圆正、耳片伸展好、无污染的菌种作为一级种备用。
43.基内分离生产生产工艺:银耳菌袋表面消毒,切除子实体,用75%酒精消毒菌袋表面。无菌条件下,用接种刀将菌袋中基质块表面老菌丝铲除,取中下层基质块,挑取约0.5 mm3的基质团置于菌种瓶的木屑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置于21℃
±
2℃下培养,30 d~35 d后,选其中香灰菌丝生长健壮、分布均匀、分泌黑色素,白毛团胶质化快、出耳早、朵型圆正、耳片伸长好、无污染的菌种为一级菌种。
44.(二)二级种制作方法采用木屑培养基,无菌条件下,切除一级种瓶内的银耳子实体,清除培养基表面的老化菌丝层。用拌种铲捣碎基质块。用接种匙取0.2 g~0.3 g的基质块碎粒,接入菌种瓶内木屑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每瓶一级种扩接50瓶~100瓶的二级种。置21℃
±
2℃下培养15 天~30天,挑选已出现原基与小耳片、香灰菌丝生长健壮、分布均匀、分泌黑色素的菌种作为二级种。
45.(三)三级种制作方法无菌条件下,切除二级种瓶内的银耳子实体,清除培养基表面的老化菌丝层。用拌种铲捣碎基质块。用接种匙取0.2 g~0.3 g的基质块碎粒,接入菌种瓶内木屑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每瓶二级种扩接50瓶~100瓶的三级种。置于21℃
±
2℃、避光、空气清新的菌种室内培养,经7 d~12 d左右,香灰菌丝生长健壮、分布均匀、分泌黑色素,培养基表面出现许多白毛团,即成三级种。
46.(四)菌种生产档案建立一、二、三级菌种按出售批次贴上标签。标签内容应包括:菌种名称、编号、级别、生产单位名称、接种日期。
47.(五)菌种运输前包装一级、二级菌种单管或单瓶用干净棉花包好,外面套上牛皮纸,用橡皮筋扎紧,最后装在木箱中。三级菌种原则上按一级、二级菌种包装,但是对于短途、量大的三级菌种可用纸箱、编织袋、篮筐等包装。
48.五、银耳菌棒生产技术(一)生产场所选择选择地势开阔,交通方便,水源充足的地方建设厂区。不宜选择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和有虫害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厂区以方便操作为原则合理设置原料区、拌料区、料棒制作区、灭菌区、接种区、菌丝培养区、锅炉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厂区内道路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其他硬质材料;空地应铺设混凝土、地砖或草坪,保
持环境清洁,防止正常天气下扬尘;应有排水系统,防止积水发生;厂区宜适当绿化并维护;生活区应与生产区保持适当距离。
49.(二)水电设施按照日产10万棒需耗水150吨、额定容量300kva变压器1台的标准配置水电设施。水电设施应按相关部门要求规范设计、统一施工。
50.(三)消防厂区的消防设施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根据厂区规模设置消防通道,配置相应的灭火器,并根据水源设置消防栓或消防蓄水池。
51.(四)生产设备和设施1、料棒制作生产线料棒制作生产线由铲车、拌料机、传送带(传送带上方安装磁铁箱)、分料器、装袋机组成。应选择有生产资质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
52.2、料棒架在银耳料棒灭菌和装运过程中使用料棒架。料棒架采用不锈钢等材料制作,设置二层、三层或多层,其规格应与灭菌间或灭菌设施配套。二、三层料棒架规格可为:上、下面分别为长90

,宽70

;左、右面分别为长(高)200

,宽70

。设置1-2个活动隔层,需要时安上隔层板,把料棒架分割成2-3层。料棒架结构见图1、图2。隔层板结构见图3。
53.多层料棒架规格可为:上、下面分别为长100

,宽90

;左、右面分别为长(高)210

,宽90

。可设置17-18个固定隔层,结构见图4。固定隔层安放料棒筐。料棒筐可用耐高压高温的塑料制作。料棒筐结构见图5。
54.(五)装运设施1、搬运车料棒制作生产线宜配置适宜的小型手动叉车或机动叉车。
55.2、下沉式车道装运料棒宜采用下沉式车道的方式。可在灭菌间出口通道外侧和菌丝培养间通道外侧,设置下沉式车道。车道宽度、高度以运输车方便进出、装卸为宜。
56.通道边沿与下沉式车道相邻处应设置1米高的活动护栏,车道不使用时启用护栏。
57.3、电动葫芦与吊架装运料棒采用电动葫芦吊架的方式。吊架设置在灭菌设施出口上方。吊架上安装遥控电动葫芦。吊架与电动葫芦应采用有资质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
58.4、蒸汽锅炉选型应与生产规模相配套。蒸发量4t/h蒸汽锅炉可提供日产15万个料棒的灭菌需要。
59.5、灭菌设备设施采用有资质的专业厂家生产的灭菌设备或由专业人员设计、制作常压灭菌间。灭菌设备规格应与料棒架等其它设备相配套,数量应与日生产规模相配套。常压灭菌间可用厚1.0
㎝‑
1.2

钢板制作。灭菌间可联排建造,每个灭菌间设对开两个门,其中一个门为进口,另一个门为出口。门外均为通道,通道宽度和门的宽度、高度以方便料棒架进出为准。
60.6、冷却间
h。消毒后4 h即可接种,要求接入穴内的菌种要比穴口低1 mm~2 mm。每穴接种量约1.5 g,1瓶三级种可接种110穴~120穴。接种后的菌袋,按“井”字形叠放,每层4袋~5袋,每堆叠10层~12层。
76.19、菌丝培养接种1~3菌袋按“井”字形重叠室内发菌,保护接种口的封盖物26~28℃,接种后4~8天,翻袋检查杂菌,疏袋调整散热,23~25℃。避光培养,室温不得超过30℃。
77.六、栽培管理接种后9~12天,栽培房消毒,床架清洗晾干,菌袋搬入栽培房排放床架上,袋距3 cm~4 cm,控制温度22~25℃,湿度75~80%;每天通风3次~4次,每次10分钟,栽培管理整个过程随时注意防虫网密闭,保持栽培房内外清洁;接种后13~25天,割膜扩口1 cm,覆盖无纺布,喷水加湿,保持湿润,控制温度22~25℃,湿度90~95%,每天通风3次~4次,每次30分钟;接种后20~30天,取出覆盖物晒干后再盖上,喷水保湿,控制温度20~24℃,湿度90~95%,每天通风3次~4次,每次20 min~80 min;接种后30~40天,取出覆盖物,喷水保湿,控制温度22~25℃,湿度90~95 %,每天通风3次~4次,每次30分钟;接种后40~45停止喷水,控制温度22~25℃,湿度自然,每天通风3次,每次30 min;45~50菌袋收缩出现皱褶、变轻,耳片收缩,边缘干缩,有弹性,进行采收。
78.七、采收一次性采收,采摘整个子实体。
79.八、清场采收后,应及时清除废菌袋、清扫栽培房,栽培房薄膜、地板、床架应洗净晒干或晾干,以备下批次生产用。
80.九、银耳干制技术(一)原料无霉变、无腐烂的鲜银耳。
81.(二)水质泡洗用水采用经过初级过滤净化的山泉水、井水。
82.(三)厂房建设选择地势平整,排水通畅、通风良好的半坡地或平原,周围1000m内无禽畜养殖场、医院、密集住宅区及容易形成较严重粉尘污染或有害气体污染的工厂产区的地块建设厂房。厂房规模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将厂房划分为清洗前处理区、清洗区、烘干区、锅炉区、干品临时贮存库、办公区、生活区等作业区,并采取有效分离或分隔。清洗前处理区应设置距离地面20cm以上的食品级不锈钢凉菇台。厂房和作业区的设计、布局、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应根据具体的地理条件、生产工艺合理布局。厂房设置消防通道和配置消防设备。
83.(四)热源设备热源设备包括明火热风炉、蒸汽锅炉、热交换器等。设备选型应与生产规模和烘厢规格相配套。
84.(五)烘厢烘厢内部深100cm,宽82cm,高220cm。设置15层烘干层,从底部向上,依次为第1层、第2层、

第15层。第1层距离地面15cm~20cm,第1~5层每层间隔16cm,第6~15层每层间隔
13cm。每层两侧设置放置烘筛的钢片轨道,轨道宽3cm。进风口位于底部,出风口位于顶部。
85.使用蒸汽为热源的烘厢可根据具体地形由若干个烘厢联排建造,以方便操作为准;使用明火为热源的烘厢构造为中间明火热风炉,炉体两边分别设置烘厢。
86.烘厢建造可选用砖或不锈钢或其他阻燃、保温、无毒无害材料。
87.(六)烘筛规格长100cm,宽80cm,筛孔1cm~1.5cm见方。可采用宽1cm,厚0.2cm的竹片经纬方式编制。
88.(七)手推车规格长90cm,宽68cm,高100cm。可采用不锈钢或镀锌钢材制造。
89.(八)烘干工艺银耳进场后应立即摊放在清洗前处理区台面上,厚度不超过15cm;或者将银耳装入周转筐,厚度不超过30

,放置2℃-6℃冷库中,防止银耳发热变质。用不锈钢小刀削去耳基处的杂质。浸泡清洗一次后换水。整花鲜银耳浸泡时间40~60分钟;小花鲜银耳浸泡时间60~80分钟;鲜丑耳无需浸泡。将浸泡、清洗后的整花鲜银耳或小花鲜银耳捞起,排列在烘筛上。整花鲜银耳、丑耳耳基朝下,呈点阵状单层排列;小花鲜银耳随机排列。将排满清洗后的整花鲜银耳或小花鲜银耳的烘筛放到手推车上,叠放10~12层,沥干水分。
90.将排满沥干后的整花鲜银耳或小花鲜银耳或丑耳的烘筛放入烘厢中,先从烘厢第1层开始往上,共放置10层烘筛,然后关门烘干。
91.整花鲜银耳第一阶段控制烘箱温度(底部)70~80℃。烘干2.0 h~4.0 h后,打开烘厢门,将排放沥干好整花鲜银耳的烘筛放入第11~15层。同时,对第1~5层烘筛进行调整(第1层与第5层对调,第2层与第4层对调,第3层不变),第6~10层不变。第二阶段控制烘厢温度(底部)70~80(℃)继续烘2.0 h~4.0 h后,第1~5层银耳变为浅黄色,取出烘筛,将银耳翻面,耳基朝上,随后将各筛放回烘厢,继续烘干。第三阶段控制温度70~80(℃)继续烘2.0 h~4.0 h后,第1~5层银耳可以出厢。取出第6~10层烘筛,将银耳翻面后移至第1~5层继续烘,第10层移到第1层,第9层移到第2层,以下类推。第11~15层烘筛依次下移到第6~10层,空出来的第11~15烘层,继续放入排满沥干好的整花鲜银耳的烘筛。
92.此后,按照第二、三阶段的程序和方法连续烘干。
93.小花鲜银耳烘干第一阶段控制温度70~80℃,烘干2.0 h~3.5 h后,打开烘厢门,将排放沥干好小花鲜银耳的烘筛放入第11~15层。同时,对第1~5层烘筛进行调整(第1层与第5层对调,第2层与第4层对调,第3层不变),第6~10层不变。第二阶段,控制温度70~80℃,继续烘2.0 h~3.5 h后,第1~5层小花银耳变为浅黄色,取出烘筛,将小花银耳松动后继续放回烘干。同时将第10层与第6层对调,第9层与第7层对调,第8层不变。第三阶段,控制烘箱温度70~80℃,继续烘2.0 h~4.0 h后,第1~5层银耳可以出厢。取出第6~10层烘筛,将银耳翻面后移至第1~5层继续烘,第10层移到第1层,第9层移到第2层,以下类推。第11~15层烘筛依次下移到第6~10层,空出来的第11~15烘层,继续放入排满沥干好的整花鲜银耳的烘筛。
94.此后,按照第二、三阶段的程序和方法连续烘干鲜丑耳(球状银耳)控制烘厢温度70~80℃,烘2.0 h~3.0 h后,打开烘厢门,将排放好鲜丑耳的烘筛放入第11~15层。同时对第1~5层烘筛进行调整(第1层与第5层对调,第
2层与第4层对调,第3层不变),第6~10层不变。第二阶段控制温厢70~80℃,继续烘2.0 h~3.0 h后,第1~5层丑耳变为浅黄色,取出烘筛,将丑耳翻面,耳基朝上,随后将各筛放回烘厢,继续烘干。第三阶段,控制烘厢温度70~80℃,继续烘2.0 h~3.0 h后,第1~5层丑耳可以出厢。取出第6~10层烘筛,将丑耳翻面后移至第1~5层继续烘,第10层移到第1层,第9层移到第2层,以下类推。第11~15层烘筛依次下移到第6~10层。空出来的第11~15层烘层,继续放入排满鲜丑耳的烘筛。
95.此后,按照第二、三阶段的程序和方法连续烘干。
96.(十)烘干标准银耳含水量≤15%。
97.十、银耳鲜品贮藏技术生鲜银耳应无霉变、无腐烂、无病虫害,含水量应小于或等于90%菌棒应无破损、无肉眼可见的其他菌斑。
98.放置生鲜银耳宜选择网格塑料周转箱,周转箱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39907 的规定。也可选择多层层架,层架长度不限,宽度大于或等于30 cm,高度小于或等于200 cm,层距大于或等于25 cm。
99.带耳基的生鲜银耳宜采用耳基对耳基分层放置于网格塑料周转箱,第一、三、五层耳基向下,第二、四层耳基向上,每箱不宜超过 5 层。
100.不带耳基的生鲜银耳随机排列,放置于网格塑料周转箱,高度不超过 30 cm。
101.带菌棒的生鲜银耳宜采用棒背(银耳生长面的背面)对棒背侧向分层放置于网格塑料周转箱,每箱不宜超过3层。也可棒背向下并排放置于层架上。
102.生鲜银耳按上处处理方法要 2 h完成前处理。
103.经过前处理的生鲜银耳宜置于 1℃~3℃冷库中预冷。周转箱堆码应稳固,垛与墙距离宜大于或等于30 cm,与地面距离宜大于或等于10 cm,与顶部照明灯具距离宜大于或等于50 cm,与冷风机距离宜大于或等于150 cm,垛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 cm,垛高宜小于或等于200 cm。层架放置生鲜银耳预冷时层架与墙距离宜大于或等于30 cm,与顶部照明灯具距离宜大于或等于50 cm,与冷风机距离宜大于或等于150 cm,层架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 cm。用温度传感器等测温设备放入垛中心的生鲜银耳中进行测定。垛中心的生鲜银耳温度宜在 5 h 内预冷至 3℃~5℃。
104.经过前处理的生鲜银耳也可采用真空预冷,装载率不超过 70%,真空度应保持在 650 pa~750 pa。在 40 min 内将生鲜银耳中心温度预冷至 3℃~5℃。
105.塑料包装容器表面打孔数量大于或等于4 个,每个孔面积大于或等于0.25 cm2。包装用纸应符合 ny/t 658-2015中 5.4 的规定。外包装材料应使用泡沫物流包装容器、纸箱或塑料物流包装容器。泡沫或塑料物流包装容器应符合 gb/t 34344 的规定。采用加冰袋运输的纸箱应符合 gb/t 6543 的规定。采用冷藏车运输的纸箱应符合 gb/t 31550 的规定。
106.带耳基、不带耳基的生鲜银耳包装方法,可内包装也可不用内包装。包装操作间的温度小于或等于18℃,从进入包装操作间至包装完成的时间不宜超过 1 h,预冷完成后应在 48 h内完成包装。
107.内包装可采用不同规格的透明塑料包装容器装一朵或多朵;也可采用包装纸单朵
包装。外包装使用泡沫物流包装容器包装,或从内至外依次使用泡沫物流包装容器、纸箱包装。采用加冰袋运输的,内置冰袋应摆放均匀整齐。有内包装的每朵应配备不少于 33 g的冰袋,无内包装的每朵应配备不少于 15 g的冰袋。
108.带菌棒的生鲜银耳包装方法使用泡沫或塑料物流包装容器包装,或从内至外依次使用泡沫物流包装容器、纸箱包装。采用加冰袋运输的,内置冰袋应摆放均匀整齐。每朵应配备不少于 27 g的冰袋。
109.完成外包装后应立即贮存,温度应控制在 1℃~3℃,贮存期间,每8h观察并记录冷库内的温度,记录保存期限不应少于两年。要运输在 24 h 内进行冷链运输。到达目的地后,应及时加工处理或冷藏冷冻。冷藏不宜超过 7 d,冷冻不宜超过 30 d。

技术特征:
1.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包括:一、栽培基地建设,包括了基地选址、配套设施水、电、路等方法;二、银耳袋栽季节性栽培设施建设,包括菌丝培养室、出菇房规格、建筑材质、墙、培养架、门窗、通道、屋顶坡度等建设方法;三、银耳袋栽工厂化栽培设施,包括接种间、菌丝培养室、出菇房规格、建筑材质、墙、培养架、门窗、通道、屋顶坡度等建设方法;四、菌种生产,包括一级菌种(母种)、二级菌种(原种)、三级菌种(栽培种)培养基制作、菌种分离、培养方法及筛选方法;五、银耳菌棒生产技术,包括建厂选址、水电设施、消防、生产设备和设施、装运设施、蒸汽锅炉、灭菌设备、冷却等建设方法;六、栽培管理,包括银耳不同阶段温度、湿度及通风管理技术;七、采收 ,包括采收方法和时间;八、清场,包括后菌棒处理、菇房清洗等内容;九、银耳干制技术:包括生产用水、厂房建设、热源设备蒸汽锅炉、烘厢、烘筛、灭菌设备设施,整花银耳、整花小银耳、丑耳(球状银耳)烘干各阶段温度及操作方法;十、银耳鲜品贮藏技术:包括鲜银耳处理、预冷及运输保藏技术与时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栽培基地建设包括:(一)场地选择方法: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周边5 km以内无化学污染源, 1 km内无工业废弃物,100 m之内无集市、水泥厂、石灰厂、木材加工厂等扬尘源,100 m之内无禽畜舍、垃圾场和死水水塘等危害食用菌生长的病虫害孳生地方;空气质量符合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日平均≤0.3mg/m
3 ,二氧化硫(标准状态),日平均≤0.25mg/m31h平均氟化物(标准状态),日平均≤7ug/m3生产用水各指标按如下方法检测,ph值按hjii47检验方法,在5.5-8.5,总汞,按hj694检验方法≦0.001

/l,总镉,按 hj700检验方法≦0.005

/l,总砷,按hj694检验方法≦0.05

/l,总铅,hj700≦0.1

/l,六价铬,

/l gb/t7467≦0.1,氟化物,gb/t7484≦2.0

/l,化学需氧量(cod
cr
),hj828≦60

/l,石油类,hj970≦1.0

/l,粪大肠菌群,mpn/l sl355≦10000;(二)基地各配套设施建设方法1、道路:统一规划的道路,主干道宽4 m以上,铺设水泥或其他硬质材料;2、水、电设施:根据生产规模配套水电设施,电力设施应由电力部门按电力规范统一设计、施工;3、消防设施:按照基地规模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消防通道、消防栓或消防蓄水池、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设备;根据地形地貌在基地内外建设防洪、排水设施;4、冷藏库:基地内建设与生产规模相配套的产品冷藏库;5、管理房:基地内建设管理房、储存间,并与菌丝培养室和栽培房有效隔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银耳袋栽季节性栽培设施建设包括:
(一)菌丝培养室室内干燥、保温、通风,每间面积30 m2~40 m2、高2.5 m~3 m;门窗安装60目~80目防虫网;(二)栽培房1、砖瓦栽培房砖瓦栽培房由墙、天花板、窗和门、通道、屋顶、缓冲道、调温设施、栽培床架组成;菇房长10 m~12 m,一条通道的菇房宽3.3 m、高3.5 m~4 m;二条通道的菇房宽4.4 m、高3.5 m~4 m;墙:由三层组成;中层墙壁要先衬上一层厚为3 cm~5 cm的泡沫板,内层衬一层塑料薄膜;天花板:设置防鼠铁丝网和隔热层,通道上方位置设置2个~3个80 cm
×
80 cm能开合的天窗;窗和门:一条通道的栽培房:1扇门,前面开1扇门,门上方安装1个排气扇或1个窗,后面开1扇窗;二条通道的栽培房各自开2扇门,前后各设置2个窗户或排气扇;窗和门安装60目~80目防虫网;通道:通道宽1.1 m,正上方等距离安装2个小型电风扇和2盏节能灯;屋顶:倾斜度为30
°
~45
°
,用彩钢板、瓦片或水泥瓦搭盖;缓冲道:缓冲道宽2 m,安装60目~80目防虫网,上方安装杀虫灯;调温设施:采用地下火坑道形式,由烧火口、烧火膛、火烟暗道和烟囱组成;烧火口设在菇房门口外墙脚处,烧火口高40 cm、宽20 cm;烧火膛直径80 cm;火烟暗道高48 cm,宽15 cm;烟囱高出菇房顶50 cm以上,烟囱内径16 cm~18 cm;或其他温度调节设施;培养架标准:用角钢、木头或竹竿等搭建;一条通道的菇房内安装二排栽培床架,架宽1.1 m;二条通道的菇房内安装三排栽培架,两边架宽55 cm,中间架宽1.1 m;以栽培房高度为准,床高3.0 m~3.3 m,分10层~12层,层距27 cm~30 cm,床面纵向排放4根木条或竹竿等材料;2、夹心彩钢板菇棚主体结构采用内外棚建设;外棚标准:肩高不低于5米,顶高不低于6.5米,单栋跨度17米(含菇棚前后通道与设备放置预留位置),长度依地势而定;立柱使用“工字型”钢或热浸镀锌钢管,立柱圆管外径不少于114mm、壁厚不少于2.5mm热浸镀锌钢管,柱距不大于6 m;屋架主梁用2寸圆管和40角钢(热浸镀锌钢管),檩条c型钢100 mm
×
35 mm
×
1.2 mm以上,屋面采用彩钢板、树脂瓦加挤塑板或珍珠棉隔热;内棚标准:肩高4.5米以上,宽4.5米左右,长12米左右,内棚面积不小于54平方米;夹芯板要求:双面0376彩钢板以上或铝板、夹芯密度25公斤以上,b1级以上阻燃材料;培养架标准:采用塑包钢钢条等新材料制作;分14层~15层,每层高27 cm~30 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银耳袋栽工厂化栽培设施包括:(一)接种间接种间包括更衣室、风淋缓冲区、冷却区、待接种区、接种操作区、搬运通道;接种间洁净度应达到万级,接种操作区洁净度应达到百级;(二) 菌丝培养室菌丝培养室: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且燃烧性能等级为b1级以上材料;规模应与日生产规模、生长周期相配套,菌丝培养室长10.0 m ~ 12.0 m,宽6.0 m ~ 8.0 m,高5.0 m ~ 5.5 m;地面使用硬质材料铺设,地面平整;每间菌丝培养室设置一个宽3.0 m,高2.5 m的门;根据菌丝培养室体积、库容量和菌丝体生长环境要求配备组合式空调机组、加湿器;采用彩钢板或树脂瓦在菌丝培养室上方搭建外棚,外棚高于房顶 0.5 m以上;(三) 栽培房采用b1阻燃等级以上夹心彩钢板菇棚,长12.0 m ~15.0 m,宽4.5m~5.0 m,高5. 5 m ~ 6.0 m;每间栽培房设置两条通道,通道上方天花板位置安装3 ~ 4盏30 w ~ 40 w防爆节能灯或led灯;每条通道开一个高2.0 m、宽0.8m~1.0 m的门;栽培房与外界直接联通的走道、门、窗、通风口应安装纱门、纱窗或防虫网等防虫设施;栽培架采用不锈钢或塑钢搭建,以能承受银耳菌棒重量为宜;每间栽培房安装三排栽培架,靠墙两边架宽55 cm,中间架宽110 cm,各层间距26.5 cm,最底层架面距离地面40cm;各层面纵向铺设两根钢条,间距12 cm;根据栽培房体积和库容量安装组合式空调机组、加湿器和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栽培房上方搭建外棚,宜采用彩钢板或树脂瓦搭建,外棚高于房顶0.5 m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菌种生产包括:银耳菌种选择tr01、tr21、9901、绣银1号及其他优良银耳菌株,栽培种选择菌龄5天~12天,培养基表面有许多白毛团,白毛团色结白,菌丝细短,密集,健壮;香灰菌丝生长有力、均匀、整齐,能分泌黑色素,瓶壁上有黑色花纹;(一)一级种制作方法1、培养基制作方法(1)pda培养基制作配方 :马铃薯200g(用浸出汁),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自然 ;按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基配制,装入试管,灭菌制成试管斜面;(2)木屑培养基制作银耳适生树种木屑63%~73%、麸皮35%~25%、石膏粉2%,料水比1:1.3~1:1.5;将培养基拌匀,装瓶,料高7 cm~10 cm,高压灭菌,121℃~124℃,维持2 h;2、生产工艺混合培养生产工艺:选择培养28 d左右,银耳子实体直径7 cm~8 cm,朵形圆正,耳片白且厚,香灰菌丝生长有力,培养料表面黑色素分布均匀,无病虫害的银耳菌袋;银耳菌丝分离:切除银耳子实体,取出基质块,并切成约1 cm
×
1 cm
×
1 cm的硬方块做分离材料;将基质块用无菌纱布包好,置于装有干燥剂的干燥器中脱水10 天~20天,或置于阴凉通风处风干30 天左右,直至香灰菌丝死亡;在无菌条件下,切开分离材料,取内部约1 mm3的基质块至表面无积水的pda斜面上,每支斜面放1块~3块,接种后至21℃
±
2℃的温
度下培养8 d~10 d;选取银耳菌落生长健壮、圆正的试管种,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挑取菌落边缘约1.5 mm3的菌丝块移至表面无积水的pda斜面培养基上,于21 ℃
±
2 ℃下培养8天~10 天,备用;在无菌条件下,从银耳菌袋远离基质块的培养料中直接钩取约0.5 mm3菌丝块至表面无积水的pda斜面培养基上,于21℃
±
2℃温度下培养7 天~10 天;在无菌条件下,挑取菌落边缘约0.5 mm3菌丝块至表面无积水的pda试管斜面培养基上,于21℃
±
2℃温度下培养7 d~10 d;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挑取直径为5 mm ~7 mm的银耳菌丝块和直径为2 mm的香灰菌丝块至菌种瓶的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确保两菌丝块相互接触,于21℃
±
2℃温度下培养30 天~35天,选其中香灰菌丝长势均匀,吃料快,白毛团胶质化快、出耳早、朵型圆正、耳片伸展好、无污染的菌种作为一级种备用;基内分离生产生产工艺:银耳菌袋表面消毒,切除子实体,用75%酒精消毒菌袋表面;无菌条件下,用接种刀将菌袋中基质块表面老菌丝铲除,取中下层基质块,挑取约0.5 mm3的基质团置于菌种瓶的木屑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置于21℃
±
2℃下培养,30 d~35 d后,选其中香灰菌丝生长健壮、分布均匀、分泌黑色素,白毛团胶质化快、出耳早、朵型圆正、耳片伸长好、无污染的菌种为一级菌种;(二)二级种制作方法采用木屑培养基,无菌条件下,切除一级种瓶内的银耳子实体,清除培养基表面的老化菌丝层;用拌种铲捣碎基质块;用接种匙取0.2 g~0.3 g的基质块碎粒,接入菌种瓶内木屑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每瓶一级种扩接50瓶~100瓶的二级种;置21℃
±
2℃下培养15 天~30天,挑选已出现原基与小耳片、香灰菌丝生长健壮、分布均匀、分泌黑色素的菌种作为二级种;(三)三级种制作方法无菌条件下,切除二级种瓶内的银耳子实体,清除培养基表面的老化菌丝层;用拌种铲捣碎基质块;用接种匙取0.2 g~0.3 g的基质块碎粒,接入菌种瓶内木屑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每瓶二级种扩接50瓶~100瓶的三级种;置于21℃
±
2℃、避光、空气清新的菌种室内培养,经7 d~12 d左右,香灰菌丝生长健壮、分布均匀、分泌黑色素,培养基表面出现许多白毛团,即成三级种;(四)菌种生产档案建立一、二、三级菌种按出售批次贴上标签;标签内容应包括:菌种名称、编号、级别、生产单位名称、接种日期;(五)菌种运输前包装一级、二级菌种单管或单瓶用干净棉花包好,外面套上牛皮纸,用橡皮筋扎紧,最后装在木箱中;三级菌种原则上按一级、二级菌种包装,但是对于短途、量大的三级菌种可用纸箱、编织袋、篮筐包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银耳菌棒生产技术包括:(一)生产场所选择选择地势开阔,交通方便,水源充足的地方建设厂区;不宜选择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和有虫害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厂区以方便操作为原则合理设置原料区、拌料区、料棒制
作区、灭菌区、接种区、菌丝培养区、锅炉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厂区内道路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其他硬质材料;空地应铺设混凝土、地砖或草坪,保持环境清洁,防止正常天气下扬尘;应有排水系统,生活区应与生产区保持适当距离;(二)水电设施按照日产10万棒需耗水150吨、额定容量300kva变压器1台的标准配置水电设施;水电设施应按相关部门要求规范设计、统一施工;(三)消防厂区的消防设施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四)生产设备和设施1、料棒制作生产线料棒制作生产线由铲车、拌料机、传送带(传送带上方安装磁铁箱)、分料器、装袋机组成;应选择有生产资质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2、料棒架在银耳料棒灭菌和装运过程中使用料棒架;料棒架采用不锈钢等材料制作,设置二层、三层或多层,其规格应与灭菌间或灭菌设施配套;二、三层料棒架规格可为:上、下面分别为长90

,宽70

;左、右面分别为长(高)200

,宽70

;设置1-2个活动隔层,需要时安上隔层板,把料棒架分割成2-3层;多层料棒架规格可为:上、下面分别为长100

,宽90

;左、右面分别为长(高)210

,宽90

;可设置17-18个固定隔层,固定隔层安放料棒筐;料棒筐可用耐高压高温的塑料制作;(五)装运设施1、搬运车料棒制作生产线宜配置适宜的小型手动叉车或机动叉车;2、下沉式车道装运料棒宜采用下沉式车道的方式;可在灭菌间出口通道外侧和菌丝培养间通道外侧,设置下沉式车道;车道宽度、高度以运输车方便进出、装卸为宜;通道边沿与下沉式车道相邻处应设置1米高的活动护栏,车道不使用时启用护栏;3、电动葫芦与吊架装运料棒采用电动葫芦吊架的方式;吊架设置在灭菌设施出口上方;吊架上安装遥控电动葫芦;吊架与电动葫芦应采用有资质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4、蒸汽锅炉选型应与生产规模相配套; 5、灭菌设备设施采用有资质的专业厂家生产的灭菌设备或由专业人员设计、制作常压灭菌间;灭菌设备规格应与料棒架等其它设备相配套,数量应与日生产规模相配套;常压灭菌间可用厚1.0
㎝‑
1.2

钢板制作;灭菌间可联排建造,每个灭菌间设对开两个门,其中一个门为进口,另一个门为出口;门外均为通道,通道宽度和门的宽度、高度以方便料棒架进出为准;6、冷却间洁净、防尘、易散热;
7、接种间防尘性能良好,内壁和屋顶光滑,易于清洗和消毒,换气方便,空气洁净;8、菌丝培养间内壁和屋顶光滑,便于清洗和消毒;墙壁厚度适当,利于控温、控湿,便于痛风;有防虫防鼠措施;9、其它工具配备用于拌料、清理场地、设备检修等工具、用具;10、 工艺流程原料配制按照配方准备原辅料,拌均,将培养料装进袋子,绑扎袋口,进行打穴,封穴,装到灭菌框中进行灭菌,菌棒冷却后接种,菌丝培养,质量检查;11、原料配制配方一:棉籽壳82%~88%,麸皮16%~11%,石膏粉2%~1%,含水量55%~60%;配方二:木屑60%,黄豆杆23%,麸皮15%,石膏粉2%,含水量55%~60%;配方三:莲子壳、银耳适合树种木榍、牡丹壳、玉米蕊等替代配方一中部分或全部棉籽,其他成分不变;12、拌料根据配方换算、称量各种培养料用量,将培养料搅拌均匀;13、 装料经搅拌均匀的培养料,通过传送带经分料器输送到装袋机;14、 套袋、袋口绑扎、打穴、封穴采用全自动装袋机,自动套袋、装料、绑扎袋口、打穴、封穴(贴胶布);采用对折径12厘米—15厘米、长53~55厘米、厚0.004厘米规格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装培养料,每袋干培养料用量0.6~0.75千克,填料高度45~47厘米;经搅拌均匀的培养料,通过传送带经分料器输送到装袋机,装袋机自动套袋、装料、绑扎袋口、打穴、封穴(贴胶布);每个料棒打3~4个等距离穴,深2厘米,采用规格3.3
×
3.3(厘米)的食用菌专用胶布贴封穴口;15、料棒搬运将贴好胶布的料棒装到料棒架中,用叉车运到灭菌间;16 、 灭菌采用常压蒸汽灭菌,灭菌锅内温度在4 h内达到100℃,在确保锅内所有料袋的温度达到100℃开始计时,维持100℃8 h~10 h;灭菌后,趁热取出料袋并搬运到已做消毒处理的接种室内,“井”型排放,每层4袋;17、 冷却灭菌结束后,料棒进入冷却间冷却,冷却后进入接种间,接种后进入菌丝培养间,待菌丝培养成熟合格时出厂;18、接种选择合格的三级种在接种前12 h~24 h内进行拌种;当料袋内温度降至28℃以下时,将料袋、接种用具等进行消毒;采用熏蒸法消毒,药剂用量(5 g~10 g)/m3,消毒2 h~5 h;消毒后4 h即可接种,要求接入穴内的菌种要比穴口低1 mm~2 mm;每穴接种量约1.5 g,1
瓶三级种可接种110穴~120穴;接种后的菌袋,按“井”字形叠放,每层4袋~5袋,每堆叠10层~12层;19、菌丝培养接种1~3菌袋按“井”字形重叠室内发菌,保护接种口的封盖物26~28℃,接种后4~8天,翻袋检查杂菌,疏袋调整散热,23~25℃;避光培养,室温不得超过3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栽培管理包括:接种后9~12天,栽培房消毒,床架清洗晾干,菌袋搬入栽培房排放床架上,袋距3 cm~4 cm,控制温度22~25℃,湿度75~80%;每天通风3次~4次,每次10分钟,栽培管理整个过程随时注意防虫网密闭,保持栽培房内外清洁;接种后13~25天,割膜扩口1 cm,覆盖无纺布,喷水加湿,保持湿润,控制温度22~25℃,湿度90~95%,每天通风3次~4次,每次30分钟;接种后20~30天,取出覆盖物晒干后再盖上,喷水保湿,控制温度20~24℃,湿度90~95%,每天通风3次~4次,每次20 min~80 min;接种后30~40天,取出覆盖物,喷水保湿,控制温度22~25℃,湿度90~95 %,每天通风3次~4次,每次30分钟;接种后40~45停止喷水,控制温度22~25℃,湿度自然,每天通风3次,每次30 min;45~50菌袋收缩出现皱褶、变轻,耳片收缩,边缘干缩,有弹性,进行采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收为一次性采收,采摘整个子实体;所述的清场是指采收后,应及时清除废菌袋、清扫栽培房,栽培房薄膜、地板、床架应洗净晒干或晾干,以备下批次生产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银耳干制技术包括:(一) 原料无霉变、无腐烂的鲜银耳;(二)水质泡洗用水采用经过初级过滤净化的山泉水、井水;(三)厂房建设选择地势平整,排水通畅、通风良好的半坡地或平原,周围1000m内无禽畜养殖场、医院、密集住宅区及容易形成较严重粉尘污染或有害气体污染的工厂产区的地块建设厂房;厂房规模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将厂房划分为清洗前处理区、清洗区、烘干区、锅炉区、干品临时贮存库、办公区、生活区等作业区,并采取有效分离或分隔;清洗前处理区应设置距离地面20cm以上的食品级不锈钢凉菇台;厂房和作业区的设计、布局、建筑内部结构和材料应根据具体的地理条件、生产工艺合理布局;厂房设置消防通道和配置消防设备;(四)热源设备热源设备包括明火热风炉、蒸汽锅炉、热交换器等;设备选型应与生产规模和烘厢规格相配套;(五) 烘厢烘厢内部深100cm,宽82cm,高220cm;设置15层烘干层,从底部向上,依次为第1层、第2层、

第15层;第1层距离地面15cm~20cm,第1~5层每层间隔16cm,第6~15层每层间隔13cm;每层两侧设置放置烘筛的钢片轨道,轨道宽3cm;进风口位于底部,出风口位于顶部;使用蒸汽为热源的烘厢可根据具体地形由若干个烘厢联排建造,以方便操作为准;使
用明火为热源的烘厢构造为中间明火热风炉,炉体两边分别设置烘厢;烘厢建造可选用砖或不锈钢或其他阻燃、保温、无毒无害材料;(六) 烘筛规格长100cm,宽80cm,筛孔1cm~1.5cm见方;可采用宽1cm,厚0.2cm的竹片经纬方式编制;(七) 手推车规格长90cm,宽68cm,高100cm;可采用不锈钢或镀锌钢材制造;(八)烘干工艺银耳进场后应立即摊放在清洗前处理区台面上,厚度不超过15cm;或者将银耳装入周转筐,厚度不超过30

,放置2℃-6℃冷库中,防止银耳发热变质;用不锈钢小刀削去耳基处的杂质;浸泡清洗一次后换水;整花鲜银耳浸泡时间40~60分钟;小花鲜银耳浸泡时间60~80分钟;鲜丑耳无需浸泡;将浸泡、清洗后的整花鲜银耳或小花鲜银耳捞起,排列在烘筛上;整花鲜银耳、丑耳耳基朝下,呈点阵状单层排列;小花鲜银耳随机排列;将排满清洗后的整花鲜银耳或小花鲜银耳的烘筛放到手推车上,叠放10~12层,沥干水分;将排满沥干后的整花鲜银耳或小花鲜银耳或丑耳的烘筛放入烘厢中,先从烘厢第1层开始往上,共放置10层烘筛,然后关门烘干;整花鲜银耳第一阶段控制烘箱温度(底部)70~80℃;烘干2.0 h~4.0 h后,打开烘厢门,将排放沥干好整花鲜银耳的烘筛放入第11~15层;同时,对第1~5层烘筛进行调整(第1层与第5层对调,第2层与第4层对调,第3层不变),第6~10层不变;第二阶段控制烘厢温度(底部)70~80(℃)继续烘2.0 h~4.0 h后,第1~5层银耳变为浅黄色,取出烘筛,将银耳翻面,耳基朝上,随后将各筛放回烘厢,继续烘干;第三阶段控制温度70~80(℃)继续烘2.0 h~4.0 h后,第1~5层银耳可以出厢;取出第6~10层烘筛,将银耳翻面后移至第1~5层继续烘,第10层移到第1层,第9层移到第2层,以下类推;第11~15层烘筛依次下移到第6~10层,空出来的第11~15烘层,继续放入排满沥干好的整花鲜银耳的烘筛;此后,按照第二、三阶段的程序和方法连续烘干;小花鲜银耳烘干第一阶段控制温度70~80℃,烘干2.0 h~3.5 h后,打开烘厢门,将排放沥干好小花鲜银耳的烘筛放入第11~15层;同时,对第1~5层烘筛进行调整(第1层与第5层对调,第2层与第4层对调,第3层不变),第6~10层不变;第二阶段,控制温度70~80℃,继续烘2.0 h~3.5 h后,第1~5层小花银耳变为浅黄色,取出烘筛,将小花银耳松动后继续放回烘干;同时将第10层与第6层对调,第9层与第7层对调,第8层不变;第三阶段,控制烘箱温度70~80℃,继续烘2.0 h~4.0 h后,第1~5层银耳可以出厢;取出第6~10层烘筛,将银耳翻面后移至第1~5层继续烘,第10层移到第1层,第9层移到第2层,以下类推;第11~15层烘筛依次下移到第6~10层,空出来的第11~15烘层,继续放入排满沥干好的整花鲜银耳的烘筛;此后,按照第二、三阶段的程序和方法连续烘干鲜丑耳(球状银耳)控制烘厢温度70~80℃,烘2.0 h~3.0 h后,打开烘厢门,将排放好鲜丑耳的烘筛放入第11~15层;同时对第1~5层烘筛进行调整(第1层与第5层对调,第2层与第4层对调,第3层不变),第6~10层不变;第二阶段控制温厢70~80℃,继续烘2.0 h~3.0 h后,第1~5层丑耳变为浅黄色,取出烘筛,将丑耳翻面,耳基朝上,随后将各筛放回烘
厢,继续烘干;第三阶段,控制烘厢温度70~80℃,继续烘2.0 h~3.0 h后,第1~5层丑耳可以出厢 ;取出第6~10层烘筛,将丑耳翻面后移至第1~5层继续烘,第10层移到第1层,第9层移到第2层,以下类推;第11~15层烘筛依次下移到第6~10层;空出来的第11~15层烘层,继续放入排满鲜丑耳的烘筛;此后,按照第二、三阶段的程序和方法连续烘干;(十)烘干标准银耳含水量≤15%。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银耳鲜品贮藏技术包括:生鲜银耳应无霉变、无腐烂、无病虫害,含水量应小于或等于90%菌棒应无破损、无肉眼可见的其他菌斑;放置生鲜银耳宜选择网格塑料周转箱,周转箱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39907 的规定;也可选择多层层架,层架长度不限,宽度大于或等于30 cm,高度小于或等于200 cm,层距大于或等于25 cm;带耳基的生鲜银耳宜采用耳基对耳基分层放置于网格塑料周转箱,第一、三、五层耳基向下,第二、四层耳基向上,每箱不宜超过 5 层;不带耳基的生鲜银耳随机排列,放置于网格塑料周转箱,高度不超过 30 cm;带菌棒的生鲜银耳宜采用棒背(银耳生长面的背面)对棒背侧向分层放置于网格塑料周转箱,每箱不宜超过3层;也可棒背向下并排放置于层架上;生鲜银耳按上处处理方法要 2 h完成前处理;经过前处理的生鲜银耳宜置于 1℃~3℃ 冷库中预冷;周转箱堆码应稳固,垛与墙距离宜大于或等于30 cm,与地面距离宜大于或等于10 cm,与顶部照明灯具距离宜大于或等于50 cm,与冷风机距离宜大于或等于150 cm,垛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 cm,垛高宜小于或等于200 cm;层架放置生鲜银耳预冷时层架与墙距离宜大于或等于30 cm,与顶部照明灯具距离宜大于或等于50 cm,与冷风机距离宜大于或等于150 cm,层架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 cm;用温度传感器等测温设备放入垛中心的生鲜银耳中进行测定;垛中心的生鲜银耳温度宜在 5 h 内预冷至 3℃~5℃;经过前处理的生鲜银耳也可采用真空预冷,装载率不超过 70%,真空度应保持在 650 pa~750 pa;在 40 min 内将生鲜银耳中心温度预冷至 3℃~5℃;塑料包装容器表面打孔数量大于或等于4 个,每个孔面积大于或等于0.25 cm2;包装用纸应符合 ny/t 658-2015中 5.4 的规定;外包装材料应使用泡沫物流包装容器、纸箱或塑料物流包装容器;泡沫或塑料物流包装容器应符合 gb/t 34344 的规定;采用加冰袋运输的纸箱应符合 gb/t 6543 的规定;采用冷藏车运输的纸箱应符合 gb/t 31550 的规定;带耳基、不带耳基的生鲜银耳包装方法,可内包装也可不用内包装;包装操作间的温度小于或等于18℃,从进入包装操作间至包装完成的时间不宜超过 1 h,预冷完成后应在 48 h内完成包装;内包装可采用不同规格的透明塑料包装容器装一朵或多朵;也可采用包装纸单朵包装;外包装使用泡沫物流包装容器包装,或从内至外依次使用泡沫物流包装容器、纸箱包装;采用加冰袋运输的,内置冰袋应摆放均匀整齐;有内包装的每朵应配备不少于 33 g的
冰袋,无内包装的每朵应配备不少于 15 g的冰袋;带菌棒的生鲜银耳包装方法使用泡沫或塑料物流包装容器包装,或从内至外依次使用泡沫物流包装容器、纸箱包装;采用加冰袋运输的,内置冰袋应摆放均匀整齐;每朵应配备不少于 27 g的冰袋;完成外包装后应立即贮存,温度应控制在 1℃~3℃,贮存期间,每8h观察并记录冷库内的温度,记录保存期限不应少于两年;要运输在 24 h 内进行冷链运输;到达目的地后,应及时加工处理或冷藏冷冻;冷藏不宜超过 7 d,冷冻不宜超过 30 d。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到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所述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包括:一、栽培基地建设,二、银耳袋栽季节性栽培设施建设,三、银耳袋栽工厂化栽培设施,四、菌种生产,五、银耳菌棒生产技术,六、栽培管理,七、采收,八、清场,九、银耳干制技术,十、银耳鲜品贮藏技术,形成了一整套完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了一整套完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了一整套完善银耳袋栽生产技术系统。


技术研发人员:ꢀ(74)专利代理机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2.10.22
技术公布日:2023/1/6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