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及净水器。
背景技术:2.家用净水市场目前的主流净水器为反渗透净水器,由于其极高的过滤精度和使用周期而深受用户喜爱,而随着人们对健康水的进一步追求,水质可调节在未来有望成为新的潮流,即需要满足人们可以实现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下使用不同水质的水。而目前主流的几种调节水质的方式有:通过净水器同时安装有不同的过滤精度的膜元件进行水质过滤调节,这样无可避免地出现净水器体积过大、制造成本过高、水路系统复杂难以维护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及净水器,该滤芯中的过滤膜元件可以同时过滤出两种不同的水质分别通过滤芯的两个出水口排出。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水质的滤芯,所述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包括:
5.筒盖,所述筒盖设有第一原水管道、第一纯水管道、第二纯水管道和废水管道;
6.筒体,所述筒体与所述筒盖密封连接,所述筒体内设有分流组件和过滤组件;
7.所述过滤组件位于所述分流组件下方,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中心管和卷式膜元件,所述中心管包括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所述第一半管和所述第二半管对称设置于所述筒体内,所述卷式膜元件环绕包裹于所述中心管,所述卷式膜元件具有第一螺旋通道和第二螺旋通道,所述第一螺旋通道与所述第一半管连通,所述第二螺旋通道与所述第二半管连通,所述第一半管通过所述分流组件进而与所述第一纯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半管通过所述分流组件进而与所述第二纯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原水管道与所述卷式膜元件连通,所述卷式膜元件通过所述分流组件进而所述废水管道连通。
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当原水从第一原水管道进入后,先进入卷式膜元件内进行过滤,因为卷式膜元件具有第一螺旋通道和第二螺旋通道,原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的原水渗透进入第一螺旋通道内并过滤形成纯水,纯水再通过第一螺旋通道进入第一半管内,接着通过分流组件进入第一纯水管道然后被排出;另一部分的原水渗透进入第二螺旋通道内并过滤形成纯水,纯水再通过第二螺旋通道进入第二半管内,接着通过分流组件进入第二纯水管道然后被排出;而过滤剩下的废水在卷式膜元件内再通过分流组件进入废水管道然后被排出。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筒盖的下表面设有圆形凹槽、环绕于所述圆形凹槽的第一环形凹槽、环绕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第二环形凹槽以及环绕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第三环形凹槽,所述第一原水管道与所述第三环形凹槽连通,所述废水管道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连通,所述第二纯水管道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连通,所述第一纯水管道与
所述圆形凹槽连通。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流组件包括第一分流件、第二分流件和上端盖,所述第一分流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分流件,所述第一分流件能够将所述圆形凹槽和所述第一半管连通,所述第一分流件和所述第二分流件的配合能够将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所述第二半管连通,所述上端盖和所述第二分流件的配合能够将所述卷式膜元件和所述废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半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半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进而与所述第一螺旋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半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半管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进而与所述第二螺旋通道连通。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分流件具有内腔且开口朝上,所述第一分流件的上端插入所述圆形凹槽内并且与所述圆形凹槽的槽壁紧密抵接以使所述内腔与所述第一纯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分流件的下端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上端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下端插入所述第一半管内进而与所述第一半管连通,所述第一分流件的外周壁设有槽孔,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上端与所述槽孔连通进而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下端插入所述第二半管内进而与所述第二半管连通。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分流件的上端插入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并且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的远离所述第一环形凹槽轴线的一侧的内壁抵接。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端盖设有向上延伸的环形壁,所述第二分流件位于所述环形壁内,所述环形壁的上端插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并且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远离所述第二环形凹槽轴线的一侧的内壁抵接,所述上端盖的下侧与所述卷式膜元件抵接,所述上端盖设有多个第三通孔,多个所述第三通孔绕所述上端盖的轴线周向分布,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环形壁的内侧,所述第二分流件的下端设有多个第四通孔,多个所述第四通孔绕所述第二分流件的轴线周向分布,所述废水管道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四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进而与所述卷式膜元件连通。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可调节水质的滤芯还包括下端盖,所述下端盖位于所述筒体内,所述下端盖位于所述卷式膜元件的下侧,所述下端盖用于支撑所述卷式膜元件。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卷式膜元件包括第一膜件、第二膜件和隔水滤网,所述隔水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膜件和所述第二膜件之间,所述第一膜件包裹所述第一半管且绕所述中心管卷制形成所述第一螺旋通道,所述第二膜件包裹所述第二半管且绕所述中心管卷制形成所述第二螺旋通道,所述隔水滤网用于将所述第一螺旋通道和所述第二螺旋通道互相隔离。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筒盖的下表面设有环绕于所述第三环形凹槽的第四环形凹槽,所述筒盖还设有第二原水管道,所述第二原水管道与所述第四环形凹槽连通,所述第四环形凹槽与所述卷式膜元件连通。
17.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净水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
1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器,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净水器采用了该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当原水从第一原水管道进入后,先进入卷式膜元件内进行过滤,因为卷式膜
元件具有第一螺旋通道和第二螺旋通道,原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的原水渗透进入第一螺旋通道内并过滤形成纯水,纯水再通过第一螺旋通道进入第一半管内,接着通过分流组件进入第一纯水管道然后被排出;另一部分的原水渗透进入第二螺旋通道内并过滤形成纯水,纯水再通过第二螺旋通道进入第二半管内,接着通过分流组件进入第二纯水管道然后被排出;而过滤剩下的废水在卷式膜元件内再通过分流组件进入废水管道然后被排出。
19.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的剖视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的爆炸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分流件的剖视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上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上端盖的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筒盖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筒盖的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卷式膜元件卷制前的俯视示意图;
31.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卷式膜元件卷制后的俯视示意图。
32.附图标号:
33.筒盖100、第一原水管道110、第二原水管道120、第一纯水管道130、第二纯水管道140、废水管道150、圆形凹槽160、第一环形凹槽171、第二环形凹槽172、第三环形凹槽173、第四环形凹槽174;
34.筒体200、下端盖210;
35.中心管310、第一半管320、第一通孔322、第二半管330、第二通孔332、卷式膜元件340、第一膜件350、第二膜件360、隔水滤网370、第一螺旋通道380、第二螺旋通道390;
36.上端盖410、环形壁420、第三通孔430、第一分流件440、内腔450、第一连接管460、第二连接管470、槽孔480、第二分流件490、第四通孔491。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40.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11,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包括筒盖100和筒体200,筒盖100上设有第一原水管道110、第一纯水管道130、第二纯水管道140和废水管道150,筒盖100位于筒体200的上方,筒盖100与筒体200密封连接在一起,筒体200的内部设有分流组件和过滤组件,过滤组件位于分流组件的下方,过滤组件包括中心管310和卷式膜元件340,中心管310沿上下方向竖直设置在筒体200的内部,中心管310包括第一半管320和第二半管330,第一半管320和第二半管330以筒体200的轴线为轴而对称设置,卷式膜元件340环绕包裹着中心管310,卷式膜元件340具有第一螺旋通道380和第二螺旋通道390,第一螺旋通道380与第一半管320的内部连通,第二螺旋通道390与第二半管330的内部连通,第一半管320的上端通过分流组件进而与第一纯水管道130连通,第二半管330的上端通过分流组件进而与第二纯水管道140连通,第一原水管道110与卷式膜元件340连通,卷式膜元件340通过分流组件进而与废水管道150连通。
43.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1和图11,当原水从第一原水管道110进入后,先进入卷式膜元件340内进行过滤,因为卷式膜元件340具有第一螺旋通道380和第二螺旋通道390,原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的原水进入第一螺旋通道380内进行过滤,过滤后形成的纯水进入第一半管320内再通过分流组件进入第一纯水管道130然后被排出,而过滤剩下的废水在卷式膜元件340内再通过分流组件进入废水管道150然后被排出;另一部分的原水进入第二螺旋通道390内进行过滤,过滤后形成的纯水进入第二半管330内再通过分流组件进入第二纯水管道140然后被排出,而过滤剩下的废水在卷式膜元件340内再通过分流组件进入废水管道150然后被排出。
44.还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11,原水可以从外侧进入到卷式膜元件340的内侧中,而一部分的第一螺旋通道380位于卷式膜元件340的最外侧,一部分的第二螺旋通道390位于卷式膜元件340的最外侧,所以原水可以通过第一螺旋通道380的外壁渗透进入第一螺旋通道380内,也可以通过第二螺旋通道390的外壁渗透进入第二螺旋通道390内。
4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螺旋通道380的过滤效果与第二螺旋通道390的过滤效果可以一致,也可以不同;当它们的过滤效果不同时,即可以同时过滤出两种不同水质的纯水。
4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8和图9,筒盖100的下表面设在圆形凹槽160、第一环形凹槽171、第二环形凹槽172和第三环形凹槽173,圆形凹槽160位于筒盖100下表面的中部,圆形凹槽160向上凹陷,第一环形凹槽171环绕于圆形凹槽160且向上凹陷,第二环形凹槽172环绕于第一环形凹槽171且向上凹陷,第三环形凹槽173环绕于第二环形凹槽172且向上凹陷,第一原水管道110与第三环形凹槽173连通,废水管道150穿过第三环形凹槽173后进而与第二环形凹槽172连通,第二纯水管道140依次穿过第三环形凹槽173和
第二环形凹槽172后进而与第一环形凹槽171连通,第一纯水管道130依次穿过第三环形凹槽173、第二环形凹槽172和第一环形凹槽171后进而与圆形凹槽160连通。
4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分流组件包括第一分流件440、第二分流件490和上端盖410,第一分流件440穿设于第二分流件490,第一分流件440能够将圆形凹槽160和第一半管320连通,第一分流件440和第二分流件490的配合能够将第一环形凹槽171和第二半管330连通,上端盖410和第二分流件490的配合能够将卷式膜元件340和废水管道150连通,第一半管320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322,第一半管320通过第一通孔322进而与第一螺旋通道380连通,第二半管330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332,第二半管330通过第二通孔332进而与第二螺旋通道390连通。
4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4,第一分流件440具有内腔450而且开口朝上,第一分流件440的上端呈环状,第一分流件440的上端插入圆形凹槽160内,第一分流件440的外壁与圆形凹槽160的槽壁紧密抵接,从而防止圆形凹槽160与第一环形凹槽171连通,同时使得第一分流件440的内腔450与第一纯水管道130连通,第一分流件440的下端设有第一连接管460的第二连接管470,第一连接管460的上端与第一分流件440的内腔450连通,第一连接管460的下端插入第一半管320的上端内进而与第一半管320连通,第一分流件440的外周壁上设有槽孔480,第二连接管470的上端与槽孔480连通进而与第一环形凹槽171连通,第二连接管470的下端插入第二半管330的上端内进而与第二半管330连通。
4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5,第二分流件490呈环状,第二分流件490的上端插入第一环形凹槽171内,第二分流件490的外侧壁与第一环形凹槽171内的远离第一环形凹槽171轴线的一侧的内壁抵接,使得第二连接管470和第一环形凹槽171连通的同时,第二分流件490的外侧壁将第一环形凹槽171和第二环形凹槽172相互隔绝。
50.可以理解的是,卷式膜元件340通过第一螺旋通道380过滤后的原水进入第一半管320后,先通过第一连接管460进入第一分流件440的内腔450中,然后进入圆形凹槽160内,最后进入第一纯水管道130后被排出。
51.还可以理解的是,卷式膜元件340通过第二螺旋通道390过滤后的原水进入第二半管330后,先通过第二连接管470和槽孔480进入第一分流件440外壁和第二分流件490内壁之间的间隙中,然后进入第一环形凹槽171内,最后进入第二纯水管道140后被排出。
5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6和图7,上端盖410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环形壁420,第二分流件490位于环形壁420内,环形壁420的上端插入第二环形凹槽172内,环形壁420的上端的外侧壁与第二环形凹槽172内的远离第二环形凹槽172轴线的一侧的内壁抵接,从而防止第二环形凹槽172与第三环形凹槽173连通,上端盖410的下侧与卷式膜元件340抵接,第一分流件440的下端穿设于上端盖410的中部,上端盖410设有多个第三通孔430,多个第三通孔430绕上端盖410的轴线周向分布,第三通孔430位于环形壁420的内侧,第二分流件490的下端设有多个第四通孔491,多个第四通孔491绕第二分流件490的轴线周向分布,废水管道150依次通过第二环形凹槽172、第四通孔491和第三通孔430进而与卷式膜元件340连通。
53.可以理解的是,卷式膜元件340内过滤后剩下的废水通过第四通孔491和第三通孔430后进入环形壁420和第二分流件490外壁之间的间隙中,然后进入第二环形凹槽172内,最后进入废水管道150后被排出。
5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可调节水质的滤芯还包括下端盖210,下端盖210位于筒体200内,下端盖210位于卷式膜元件340的一侧,下端盖210能够支撑卷式膜元件340。
5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卷式膜元件340包括第一膜件350、第二膜件360和隔水滤网370,在卷式膜元件340进行卷制之前,第一膜件350、第二膜件360和隔水滤网370的位置关系如图10所示,第一膜件350位于第二膜件360的左侧,隔水滤网370位于第一膜件350和第二膜件360之间,第一半管320位于第一膜件350的左侧,第二半管330位于第二膜件360的左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膜件350和第二膜件360均有正反面之分,此时的第一膜件350的反面朝向第一半管320,第二膜件360的反面朝向第二半管330;
56.当卷式膜元件340绕中心管310卷制完成后如图11所示,第一膜件350绕中心管310卷制后,第一膜件350的两侧反面之间形成了第一螺旋通道380;第二膜件360绕中心管310卷制后,第二膜件360的两侧反面之间形成了第二螺旋通道390,而隔水滤网370将第一螺旋通道380和第二螺旋通道390互相分隔开来。
57.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11,原水从外侧渗透到第一螺旋通道380或第二螺旋通道390内,即原水从第一膜件350的正面渗透至第一膜件350的反面形成纯水,再通过第一螺旋通道380进入第一半管320中;或者,原水从第二膜件360的正面渗透至第二膜件360的反面形成纯水,再通过第二螺旋通道390进入第二半管330中。
5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膜件350为反渗透膜,第二膜件360为纳滤膜,这样就可以同时过滤出两种不同的水质。
5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筒盖100的下表面设有第四环形凹槽174,第四环形凹槽174环绕于第三环形凹槽173,筒盖100上还设有第二原水管道120,第二原水管道120与第四环形凹槽174连通,第四环形凹槽174与卷式膜元件340连通。
6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原水管道110和第二原水管道120的共同让原水进入滤芯内,可以提高滤芯的过滤效率。
6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1.一种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盖(100),所述筒盖(100)设有第一原水管道(110)、第一纯水管道(130)、第二纯水管道(140)和废水管道(150);筒体(200),所述筒体(200)与所述筒盖(100)密封连接,所述筒体(200)内设有分流组件和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位于所述分流组件下方,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中心管(310)和卷式膜元件(340),所述中心管(310)包括第一半管(320)和第二半管(330),所述第一半管(320)和所述第二半管(330)对称设置于所述筒体(200)内,所述卷式膜元件(340)环绕包裹于所述中心管(310),所述卷式膜元件(340)具有第一螺旋通道(380)和第二螺旋通道(390),所述第一螺旋通道(380)与所述第一半管(320)连通,所述第二螺旋通道(390)与所述第二半管(330)连通,所述第一半管(320)通过所述分流组件进而与所述第一纯水管道(130)连通,所述第二半管(330)通过所述分流组件进而与所述第二纯水管道(140)连通,所述第一原水管道(110)与所述卷式膜元件(340)连通,所述卷式膜元件(340)通过所述分流组件进而所述废水管道(15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盖(100)的下表面设有圆形凹槽(160)、环绕于所述圆形凹槽(160)的第一环形凹槽(171)、环绕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71)的第二环形凹槽(172)以及环绕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72)的第三环形凹槽(173),所述第一原水管道(110)与所述第三环形凹槽(173)连通,所述废水管道(150)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72)连通,所述第二纯水管道(140)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71)连通,所述第一纯水管道(130)与所述圆形凹槽(160)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组件包括第一分流件(440)、第二分流件(490)和上端盖(410),所述第一分流件(440)穿设于所述第二分流件(490),所述第一分流件(440)能够将所述圆形凹槽(160)和所述第一半管(320)连通,所述第一分流件(440)和所述第二分流件(490)的配合能够将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71)和所述第二半管(330)连通,所述上端盖(410)和所述第二分流件(490)的配合能够将所述卷式膜元件(340)和所述废水管道(150)连通,所述第一半管(32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322),所述第一半管(320)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22)进而与所述第一螺旋通道(380)连通,所述第二半管(330)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332),所述第二半管(330)通过所述第二通孔(332)进而与所述第二螺旋通道(390)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件(440)具有内腔(450)且开口朝上,所述第一分流件(440)的上端插入所述圆形凹槽(160)内并且与所述圆形凹槽(160)的槽壁紧密抵接以使所述内腔(450)与所述第一纯水管道(130)连通,所述第一分流件(440)的下端设有第一连接管(460)和第二连接管(470),所述第一连接管(460)的上端与所述内腔(450)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460)的下端插入所述第一半管(320)内进而与所述第一半管(320)连通,所述第一分流件(440)的外周壁设有槽孔(480),所述第二连接管(470)的上端与所述槽孔(480)连通进而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71)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470)的下端插入所述第二半管(330)内进而与所述第二半管(330)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流件(490)的上端插入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71)内并且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71)内的远离所述第一环形
凹槽(171)轴线的一侧的内壁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盖(410)设有向上延伸的环形壁(420),所述第二分流件(490)位于所述环形壁(420)内,所述环形壁(420)的上端插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72)内并且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72)的远离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72)轴线的一侧的内壁抵接,所述上端盖(410)的下侧与所述卷式膜元件(340)抵接,所述上端盖(410)设有多个第三通孔(430),多个所述第三通孔(430)绕所述上端盖(410)的轴线周向分布,所述第三通孔(430)位于所述环形壁(420)的内侧,所述第二分流件(490)的下端设有多个第四通孔(491),多个所述第四通孔(491)绕所述第二分流件(490)的轴线周向分布,所述废水管道(150)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72)、所述第四通孔(491)和所述第三通孔(430)进而与所述卷式膜元件(340)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水质的滤芯还包括下端盖(210),所述下端盖(210)位于所述筒体(200)内,所述下端盖(210)位于所述卷式膜元件(340)的下侧,所述下端盖(210)用于支撑所述卷式膜元件(34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式膜元件(340)包括第一膜件(350)、第二膜件(360)和隔水滤网(370),所述隔水滤网(370)位于所述第一膜件(350)和所述第二膜件(360)之间,所述第一膜件(350)包裹所述第一半管(320)且绕所述中心管(310)卷制形成所述第一螺旋通道(380),所述第二膜件(360)包裹所述第二半管(330)且绕所述中心管(310)卷制形成所述第二螺旋通道(390),所述隔水滤网(370)用于将所述第一螺旋通道(380)和所述第二螺旋通道(390)互相隔离。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盖(100)的下表面设有环绕于所述第三环形凹槽(173)的第四环形凹槽(174),所述筒盖(100)还设有第二原水管道(120),所述第二原水管道(120)与所述第四环形凹槽(174)连通,所述第四环形凹槽(174)与所述卷式膜元件(340)连通。10.一种净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可调节水质的滤芯。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及净水器,可调节水质的滤芯包括:筒盖,筒盖设有第一原水管道、第一纯水管道、第二纯水管道和废水管道;筒体,筒体内设有分流组件和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包括中心管和卷式膜元件,中心管包括第一半管和第二半管,卷式膜元件具有第一螺旋通道和第二螺旋通道;当原水从第一原水管道进入后,先进入卷式膜元件内进行过滤,一部分的原水进入第一螺旋通道内进行过滤,过滤后形成的纯水进入第一半管内再通过分流组件进入第一纯水管道然后被排出;另一部分的原水进入第二螺旋通道内进行过滤,过滤后形成的纯水进入第二半管内再通过分流组件进入第二纯水管道然后被排出;可以同时过滤形成两种不同水质的纯水。水质的纯水。水质的纯水。
技术研发人员:罗安泺 杨玖林 玄珍雨 蔡雪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麦克罗美的滤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29
技术公布日: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