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服务】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2.申请号为cn202121013639.5的专利申请提出了一种门内饰板及汽车车门,包括多个内板、以及连接相邻两内板的多个拼接结构,拼接结构包括分设在相邻两内板上的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配合连接,使得多个内板拼接为一整体结构;门内饰板还包括多个定位结构,两个相邻内板之间通过定位结构固定。通过增加拼接结构与定位结构使得相邻的内板拼接定位,焊接时,只需一名操作人员就能实现多块内板的拼接定位,同时内板之间通过定位件稳固为一体,避免了焊接时因为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导致相连的两块内板之间偏移,影响汽车内板整体的焊接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多名操作人员对门内饰板定位焊接的方式,导致门内饰板焊接效果差及装配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3.上述门内饰板及汽车车门中所述的拼接结构即boss柱焊接结构,该结构仅有定位和焊接后固定作用,还需要单边卡钩结构作为预安装。如果无预安装,打螺钉或者焊接的时候两内板可能未装配到位,导致零部件外观有间隙或者段差,不满足设计要求。单边卡钩需要布置空间,有倒扣面通过斜顶脱模,在零部件设计时常出现塑料卡斜顶行程不够和空间不够的情况,导致单边卡钩结构布置难度大甚至无法布置。并且通过单边卡钩做预安装还存在异响风险,受温度影响,热胀冷缩,配合卡接尺寸会发生变化,在高温状态两件摩擦会有异响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以减轻或消除汽车内饰件的预安装结构布置难度大和异响风险大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塑料件和第二塑料件,所述第一塑料件上设置有boss柱,所述第二塑料件上设置有“工”字型通孔以及由设置所述“工”字型通孔形成的两个弹性片,所述“工”字型通孔由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一横向孔部以及一个沿纵向连通两个所述第一横向孔部的第二孔部构成,两个所述弹性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孔部的两侧,所述boss柱从所述第二孔部处穿过所述“工”字型通孔,两个所述弹性片卡紧所述boss柱,所述boss柱与两个所述第一横向孔部靠外侧的外侧孔壁接触。
6.可选的,所述第一塑料件上设置有支撑所述第二塑料件的凸台,所述boss柱设置在凸台上。
7.可选的,所述凸台的顶部设置有垂直于boss柱的轴向的第一定位面,两个所述弹性片上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面贴合的第二定位面。
8.可选的,两个所述弹性片的端部均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boss柱卡入所述第二孔部的导向斜面。
9.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横向孔部在纵向上的宽度均为1mm。
1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工”字型通孔和boss柱配合,能够实现第一塑料件和第二塑料件之间的预安装和焊接,可以不用另外设置预安装结构,能够避开汽车内饰件的预安装结构布置难度大和异响风险大的问题,并且通过合理设置“工”字型通孔和boss柱之间的配合结构,有利于保证预安装的稳固性和焊接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11.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13.图中:1—第一塑料件;2—第二塑料件;
14.11—boss柱;12—凸台;13—第一定位面;
15.21—连接部;22—“工”字型通孔;23—弹性片;24—外侧孔壁;25—导向斜面;26—第二定位面;27—卡紧部。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7.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塑料件1和第二塑料件2,第一塑料件1上设置有boss柱11,第二塑料件2上设置有用于与boss柱11连接的连接部21,连接部21处设置有“工”字型通孔22以及由设置“工”字型通孔22形成的两个弹性片23,“工”字型通孔22由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一横向孔部以及一个沿纵向连通两个第一横向孔部的第二孔部构成,第二孔部在纵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横向孔部在横向上的中部连通,两个弹性片23分别位于第二孔部的两侧,两个第一横向孔部的靠第二孔部一侧的孔壁为内侧孔壁,两个第一横向孔部的与内侧孔壁相对设置的孔壁为外侧孔壁24,boss柱11从第二孔部处穿过“工”字型通孔22,两个弹性片23卡紧boss柱11,boss柱11与两个第一横向孔部靠外侧的外侧孔壁24接触。
18.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工”字型通孔22和boss柱11配合,在boss柱11穿过“工”字型通孔22时,挤压两个弹性片23向boss柱11穿过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能够利用两个弹性片23卡紧boss柱11,能够防止boss柱11退出“工”字型通孔22,从而起到预安装的作用,能够在常规运输过程中保证第一塑料件1和第二塑料件2的连接;由于boss柱11与两个第一横向孔部靠外侧的外侧孔壁24接触,能够限定boss柱11在纵向上的位置和为boss柱11轴向窜动提供阻力,能够进一步保证预安装的稳固性;进一步,在焊接过程中,预安装完成的第一塑料件1和第二塑料件2通过焊接工装固定,焊接机器臂通过超声波原理使boss柱11和连接部21融合,起固定作用,boss柱11和连接部21固定后不会发出摩擦异响;由于boss柱11与两个第一横向孔部靠外侧的外侧孔壁24接触,在boss柱11和连接部21的融合过程中,使得boss柱11上融化的塑料能够更多的填充至两个第一横向孔部中,进而提升boss柱11和连接部21焊接的牢固性。
1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塑料件1上设置有支撑第二塑料件2的凸台12,boss柱11设置在凸台12上。设置凸台12能够降低第一塑料件1和第二塑料件2之间的匹配难度。
20.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台12的顶部设置有垂直于boss柱11的轴向的第一定位面13,
两个弹性片23上均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定位面13贴合的第二定位面26。设置第一定位面13和第二定位面26,能够保证boss柱11和连接部21的焊接精度。
21.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弹性片23的端部均设置有用于引导boss柱11卡入第二孔部的导向斜面25。设置导向斜面25能够降低boss柱11穿过“工”字型通孔22的难度,降低预安装难度。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在弹性片23的端部处设置倒角,在形成导向斜面25的同时能够形成更薄的卡紧部27,更薄的卡紧部27在焊接过程中更容易与boss柱11融合。
22.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两个第一横向孔部均为在纵向上的宽度均为1mm的长条形孔部,第一横向孔部沿横向延伸的两个孔壁分别为内侧孔壁和外侧孔壁24。
2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技术特征:1.一种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塑料件和第二塑料件,所述第一塑料件上设置有boss柱,所述第二塑料件上设置有“工”字型通孔以及由设置所述“工”字型通孔形成的两个弹性片,所述“工”字型通孔由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一横向孔部以及一个沿纵向连通两个所述第一横向孔部的第二孔部构成,两个所述弹性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孔部的两侧,所述boss柱从所述第二孔部处穿过所述“工”字型通孔,两个所述弹性片卡紧所述boss柱,所述boss柱与两个所述第一横向孔部靠外侧的外侧孔壁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料件上设置有支撑所述第二塑料件的凸台,所述boss柱设置在凸台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顶部设置有垂直于boss柱的轴向的第一定位面,两个所述弹性片上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面贴合的第二定位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弹性片的端部均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boss柱卡入所述第二孔部的导向斜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横向孔部在纵向上的宽度均为1mm。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塑料件和第二塑料件,第一塑料件上设置有BOSS柱,第二塑料件上设置有“工”字型通孔以及由设置“工”字型通孔形成的两个弹性片,“工”字型通孔由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一横向孔部以及一个沿纵向连通两个第一横向孔部的第二孔部构成,两个弹性片分别位于第二孔部的两侧,BOSS柱从第二孔部处穿过“工”字型通孔,两个弹性片卡紧BOSS柱,BOSS柱与两个第一横向孔部靠外侧的外侧孔壁接触。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工”字型通孔和BOSS柱配合,能够实现第一塑料件和第二塑料件之间的预安装和焊接,可以不用另外设置预安装结构,能够避开汽车内饰件的预安装结构布置难度大和异响风险大的问题。安装结构布置难度大和异响风险大的问题。安装结构布置难度大和异响风险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廖秋霞 王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29
技术公布日: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