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储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2.液体二氧化碳指的是高压低温下将二氧化碳气体液化为液体形态。液体二氧化碳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多个领域中,例如食品饮料生产、医疗保健、石油天然气加工、纸浆和造纸、水及废水处理、焊接及电子加工、化工、生物医药等。然而,液体二氧化碳一般都是储放在储罐内密封存放,通过正常的槽罐车充装操作进行液体二氧化碳的运输。但往往会遇到各种原因(如生产调度、储罐开罐全检、储罐异常泄漏等)需要将某个储罐紧急清空时,一般都会通过采用槽罐车对储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进行多次充装以达到清空的效果,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储罐内液体二氧化碳清空的效率较低;第二,槽罐车的使用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提高储罐内液体二氧化碳清空的效率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及设备。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5.一种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包括:
6.储罐组件,所述储罐组件包括第一球罐、第二球罐、第一充装泵及第二充装泵,所述第一球罐形成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二球罐形成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充装泵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所述第二充装泵与所述第二出料口连通;
7.倒料控制组件,所述倒料控制组件包括倒料管道、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及第四控制阀,所述倒料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口和所述第二进料口连通,且所述倒料管道还分别与所述第一充装泵和所述第二充装泵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及所述第四控制阀均设置在所述倒料管道上,所述第一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一充装泵设置,所述第二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一进料口设置,所述第三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二充装泵设置,所述第四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二进料口设置。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罐组件还设有第一气相管和第一液相管,所述第一气相管与所述第一球罐连通,所述第一液相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充装泵和所述倒料管道连通。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罐组件还设有第二气相管和第二液相管,所述第二气相管与所述第二球罐连通,所述第二液相管分别与所述第二充装泵和所述倒料管道连通。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料控制组件还设有平衡阀,所述平衡阀分别与所述第一气相管和所述第二气相管连通。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还包括压力变送器,所述压
力变送器设置在所述倒料管道上。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相管开设有第一气相接口。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相管开设有第一液相接口。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相管开设有第二气相接口。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相管开设有第二液相接口。
16.一种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设备,包括槽罐车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所述槽罐车的气相管与所述第一气相接口或所述第二气相接口连通,所述槽罐车的液相管与所述第一液相接口或所述第二液相接口连通。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8.本技术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设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一球罐和第二球罐,且设置有第一充装泵和第二充装泵,因此可以使第一球罐和第二球罐之间的液体二氧化碳互倒。具体地,通过设置有倒料管道、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及第四控制阀,当第一球罐需要清空时,打开第一充装泵、第一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使得第一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倒料管道输送至第二球罐的第二进料口,以使第一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得以清空。同样的,当第二球罐需要清空时,打开第二充装泵、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使得第二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倒料管道输送至第一球罐的第一进料口,以使第二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得以清空。因此能够实现两个球罐互相倒料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储罐的清空效率,也无需通过槽罐车进行多次充装,进而有效地减少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0.图1为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本技术提供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包括储罐组件和倒料控制组件;所述储罐组件包括第一球罐、第二球罐、第一充装泵及第二充装泵,所述第一球罐形成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二球罐形成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充装泵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所述第二充装泵与所述第二出料口连通;所述倒料控制组件包括倒料管道、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及第四控制阀,所述倒料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口和所述第二进料口连通,且所述倒料管道还分别与所述第一充装泵和所述第二充装泵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及所述第四控制阀均设置在所述倒料管道上,所述第一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一充装泵设置,所述第二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一进料口设置,所述第三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二充装泵设置,所述第四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二进料口设置。
25.请参阅图1,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10,以下对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10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26.一实施方式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10包括储罐组件100和倒料控制组件200;所述储罐组件100包括第一球罐110、第二球罐120、第一充装泵 130及第二充装泵140,所述第一球罐110形成有第一进料口112和第一出料口114,所述第二球罐120形成有第二进料口122和第二出料口 124,所述第一充装泵130与所述第一出料口114连通,所述第二充装泵140与所述第二出料口 124连通;所述倒料控制组件200包括倒料管道210、第一控制阀220、第二控制阀230、第三控制阀240及第四控制阀250,所述倒料管道210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口112和所述第二进料口122连通,且所述倒料管道210还分别与所述第一充装泵130和所述第二充装泵140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220、所述第二控制阀230、所述第三控制阀240及所述第四控制阀250均设置在所述倒料管道 210上,所述第一控制阀220邻近所述第一充装泵130设置,所述第二控制阀 230邻近所述第一进料口112设置,所述第三控制阀240邻近所述第二充装泵140设置,所述第四控制阀250邻近所述第二进料口122设置。
2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第一球罐110和第二球罐120,且设置有第一充装泵130和第二充装泵140,因此可以使第一球罐110和第二球罐120之间的液体二氧化碳互倒。具体地,通过设置有倒料管道210、第一控制阀220、第二控制阀230、第三控制阀240及第四控制阀250,当第一球罐110需要清空时,打开第一充装泵130、第一控制阀220和第四控制阀250,使得第一球罐110内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倒料管道210输送至第二球罐120的第二进料口122,以使第一球罐110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得以清空。同样的,当第二球罐120需要清空时,打开第二充装泵140、第二控制阀230和第三控制阀240,使得第二球罐120内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倒料管道210输送至第一球罐110的第一进料口112,以使第二球罐120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得以清空。因此能够实现两个球罐互相倒料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储罐的清空效率,也无需通过槽罐车进行多次充装,进而有效地减少使用成本。
28.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罐组件100还设有第一气相管 150和第一液相管180,所述第一气相管150与所述第一球罐110连通,所述第一液相管180分别与所述第一充装泵130和所述倒料管道210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球罐110内会包含有液体二氧化碳和气体二氧化碳的,因此需要设置有气相管和液相管,以防止气体二氧化碳外漏。
29.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罐组件100还设有第二气相管 170和第二液相管180,所述第二气相管170与所述第二球罐120连通,所述第二液相管180分别与所
述第二充装泵140和所述倒料管道210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球罐120内会包含有液体二氧化碳和气体二氧化碳的,因此需要设置有气相管和液相管,以防止气体二氧化碳外漏。
30.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倒料控制组件200还设有平衡阀 260,所述平衡阀260分别与所述第一气相管150和所述第二气相管170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平衡阀260的作用是用于调节第一球罐110和第二球罐120的压力相对平衡。
31.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10还包括压力变送器300,所述压力变送器300设置在所述倒料管道210上。需要说明的是,压力变送器300用于监测第一充气泵或第二充气泵的压力参数。具体地,第一控制阀220、第二控制阀230、第三控制阀240、第四控制阀250、平衡阀 260、压力变送器300、第一充装泵130及第二充装泵140均用于与plc系统电连接,其中plc系统指的是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当各种原因(如生产调度、储罐开罐全检、储罐异常泄漏等)需要将第一球罐110或第二球罐120紧急清空时,plc系统被启动。第一步:在触摸屏plc界面上触按对应的储罐倒料按键,如:第一球罐110倒第二球罐120触摸启动按钮启动;第二步:此时第一控制阀220和第四控制阀250会自动开启,平衡阀260开启(此时第二控制阀 230和第三控制阀240仍保持关闭状态);第三步:待“第一控制阀220和第四控制阀250开启”和“第二控制阀230和第三控制阀240关闭”和“平衡阀260开启”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plc系统会发出启动第一充装泵130的指令,此时第一球罐110中的液体二氧化碳产品会开始灌入第二球罐120中;第四步:待第一球罐110中的液体被输送完全后,此时第一球罐110液位会出现低报警,同时管道内的液体变成了气液混合,原本指示第一充装泵130出口的恒定压力的压力变送器300数值不再恒定,会出现大幅度降压波动(气液混合所致),反馈信号输出,plc发出指令停止第一充装泵130。此时第一球罐110中的液体全被转移至第二球罐120;当然如第二球罐120液位出现高报警,即使第一球罐110 中液体还没完全转移,plc同样会发出指令信号停止第一充装泵130;此处联锁回路包括:第一球罐110液位低报警-停第一充装泵130,第二球罐120液位高报警-停第一充装泵130,第一充装泵130出口压力大幅度降压波动-停第一充装泵130,联锁回路的作用是一方面是防止第一充装泵130内长时间无液体运行,烧坏第一充装泵130,一方面是防止被转入液体的球罐满罐。第五步:关闭第一控制阀220和第四控制阀250,关闭平衡阀260。此时第一球罐110和第二球罐 120之间被隔离,第一球罐110中液体被转入第二球罐120。同理的,第二球罐 120的液体二氧化碳转移到第一球罐110如上述第一步至第五步,对应调整控制阀的使用。
32.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相管150开设有第一气相接口15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气相接口152用于与槽罐车的气相管连通。
33.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相管180开设有第一液相接口16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液相接口162用于与槽罐车的液相管连通。
34.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相管170开设有第二气相接口17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气相接口172用于与槽罐车的气相管连通。
35.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相管180开设有第二液相接口18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液相接口182用于与槽罐车的液相管连通。
3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设备,包括槽罐车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所述槽罐车的气相管与所述第一气相接口或所述第
二气相接口连通,所述槽罐车的液相管与所述第一液相接口或所述第二液相接口连通。
3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第一球罐和第二球罐,且设置有第一充装泵和第二充装泵,因此可以使第一球罐和第二球罐之间的液体二氧化碳互倒。具体地,通过设置有倒料管道、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及第四控制阀,当第一球罐需要清空时,打开第一充装泵、第一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使得第一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倒料管道输送至第二球罐的第二进料口,以使第一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得以清空。同样的,当第二球罐需要清空时,打开第二充装泵、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使得第二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倒料管道输送至第一球罐的第一进料口,以使第二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得以清空。因此能够实现两个球罐互相倒料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储罐的清空效率,也无需通过槽罐车进行多次充装,进而有效地减少使用成本。
38.进一步地,通过使槽罐车的气相管与第一气相接口或第二气相接口连通,槽罐车的液相管与第一液相接口或第二液相接口连通,即通过槽罐车将第一球罐和第二球罐的液体二氧化碳进行充装。
3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40.本技术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设装置,通过设置有第一球罐和第二球罐,且设置有第一充装泵和第二充装泵,因此可以使第一球罐和第二球罐之间的液体二氧化碳互倒。具体地,通过设置有倒料管道、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及第四控制阀,当第一球罐需要清空时,打开第一充装泵、第一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使得第一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倒料管道输送至第二球罐的第二进料口,以使第一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得以清空。同样的,当第二球罐需要清空时,打开第二充装泵、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使得第二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倒料管道输送至第一球罐的第一进料口,以使第二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得以清空。因此能够实现两个球罐互相倒料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储罐的清空效率,也无需通过槽罐车进行多次充装,进而有效地减少使用成本。
4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1.一种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罐组件,所述储罐组件包括第一球罐、第二球罐、第一充装泵及第二充装泵,所述第一球罐形成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二球罐形成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充装泵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所述第二充装泵与所述第二出料口连通;倒料控制组件,所述倒料控制组件包括倒料管道、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及第四控制阀,所述倒料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口和所述第二进料口连通,且所述倒料管道还分别与所述第一充装泵和所述第二充装泵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及所述第四控制阀均设置在所述倒料管道上,所述第一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一充装泵设置,所述第二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一进料口设置,所述第三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二充装泵设置,所述第四控制阀邻近所述第二进料口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罐组件还设有第一气相管和第一液相管,所述第一气相管与所述第一球罐连通,所述第一液相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充装泵和所述倒料管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罐组件还设有第二气相管和第二液相管,所述第二气相管与所述第二球罐连通,所述第二液相管分别与所述第二充装泵和所述倒料管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料控制组件还设有平衡阀,所述平衡阀分别与所述第一气相管和所述第二气相管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还包括压力变送器,所述压力变送器设置在所述倒料管道上。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相管开设有第一气相接口。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相管开设有第一液相接口。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相管开设有第二气相接口。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相管开设有第二液相接口。10.一种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槽罐车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所述槽罐车的气相管与所述第一气相接口或所述第二气相接口连通,所述槽罐车的液相管与所述第一液相接口或所述第二液相接口连通。
技术总结本申请提供一种液体二氧化碳储罐的倒料装置及设备,通过设置有倒料管道、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及第四控制阀,当第一球罐需要清空时,打开第一充装泵、第一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使得第一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倒料管道输送至第二球罐的第二进料口,以使第一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得以清空。同样的,当第二球罐需要清空时,打开第二充装泵、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使得第二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倒料管道输送至第一球罐的第一进料口,以使第二球罐内的液体二氧化碳得以清空。因此能够实现两个球罐互相倒料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储罐的清空效率,也无需通过槽罐车进行多次充装,进而有效地减少使用成本。进而有效地减少使用成本。进而有效地减少使用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李大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31
技术公布日: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