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车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1-5-4  191

动力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动力车,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在管状通道中行进的动力车。
【背景技术】
[0002]四轮驱动的玩具车(四驱车)陪伴了许多人们的童年,一般来说,其在内部装设高拉转力马达,并通过齿轮组带动,使得四个轮胎可同时转动,以便在“ U ”型轨道上行进,让人们可以在前述轨道上竞速游戏。
[0003]然而,由于四驱车车体构造的限制(前侧与后侧需设置导轮、轮胎较大且高过车身),使得“ U ”型轨道较大,且一般是使用硬式材质制成,因此人们在竞速时往往不能变化出较多样化的轨道来进行比赛,造成人们玩久了便觉新鲜感消失,且对于变化较多的管状通道来说,其车体构造的限制使其无法顺利地在管状通道中行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现有轨道受限于四驱车车体构造,普遍具有无法变化出多种竞速轨道以及无法在管状通道中行进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动力车,其在车身设置固定轮、弹性轮与辅助轮而可在管状通道中行进,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必要技术手段为提供一种动力车,用以在一管状通道中行进,且管状通道具有一内壁周面,动力车包括:
[0006]一车本体,自一第一端部沿一中心轴延伸至一第二端部,并具有一介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间的车体周面;
[0007]至少一固定轮,设置于车体周面的一第一周面方位;
[0008]至少一弹性轮,设置于车体周面的一第二周面方位,第二周面方位与第一周面方位位于中心轴的两侧;
[0009]至少一辅助轮,设置于车体周面上,且至少一辅助轮位于较固定轮与弹性轮更接近的第二端部处;以及
[0010]至少一驱动模块,设置于车本体,并用以驱动至少一固定轮与至少一辅助轮中的至少一者;
[0011]其中,动力车与管状通道间的接触条件包括:
[0012]至少一辅助轮可变动地接触于内壁周面的至少一浮动接触点;
[0013]固定轮与弹性轮同步地接触于内壁周面的至少二固定接触点;以及
[0014]至少二固定接触点与至少一浮动接触点投影在垂直于中心轴的一垂直投影面上围构成一为非钝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0015]其中,上述动力车的附属技术手段的较佳实施例中,驱动模块为一马达与一发条中的一者。
[0016]上述动力车的附属技术手段的较佳实施例中,驱动模块机械性地连结于固定轮与辅助轮中的至少一者。
[0017]上述动力车的附属技术手段的较佳实施例中,固定轮的中心线与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一距离,弹性轮的中心线与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二距离,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相等。
[0018]而上述动力车的附属技术手段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固定轮的中心线与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一距离,弹性轮的中心线与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
[0019]而上述动力车的附属技术手段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固定轮的中心线与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一距离,弹性轮的中心线与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0020]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力车,由于通过固定轮或辅助轮来驱动动力车行进,且弹性轮、固定轮与辅助轮于管状通道中的内壁周面的接触点投影在垂直于中心轴的垂直投影面上呈非钝角三角形,使得动力车可在管状通道中顺利行进,因此可确实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0021]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实施例,将通过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侧视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正视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背视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侧视图;
[0027]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正视图;
[0028]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侧视图;
[0029]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正视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动力车;
[0032]11:车本体;
[0033]lll、llla、lllb:第一端部;
[0034]112、112b:第二端部;
[0035]113:中心轴;
[0036]114:车体周面;
[0037]1141、1141a、1141b:第一周面方位;
[0038]1142、1142b:第二周面方位;
[0039]12、12,、12a、12b、12c:固定轮;
[0040]13:驱动模块;
[0041]14、14a、14b:弹性轮;
[0042]141:轮子本体;
[0043]142:弹性件;
[0044]15、15a、15b:辅助轮;
[0045]2、2a、2b:管状通道;
[0046]21、21a、21b:内壁周面;
[0047]A、B、G、L:浮动接触点;
[0048]C、D、E、F、H、1、J ;固定接触点;
[0049]L1、L2、L3、L4、L5、L6:中心线;
[0050]S1、S2;行进方向;
[0051]W1、W3、W5:第一距离;
[0052]W2、W4、W6:第二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053]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力车中,其组合实施方式不胜枚举,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仅列举三较佳实施例来加以具体说明。
[0054]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正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背视图。
[0055]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力车I用以在一管状通道2中行进,且管状通道2具有一内壁周面21,而此管状通道2以截面为圆管型的通道为佳,但在其它实施例中截面可为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形状的通道。
[0056]动力车I包含一车本体11、至少一固定轮12、12’、至少一驱动模块13、至少一弹性轮14以及至少一辅助轮15 (图中示出三个,仅标示一个)。其中,车本体11可为圆管状、椭圆状、方管状、三角状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接近圆管状为佳,进而可较佳地在管状通道2中行进。
[0057]此外,车本体11具有一第一端部111以及一第二端部112,而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定义的端部指如图2所示中最左侧与最右侧的端点(或端面),且车本体11自第一端部111沿一中心轴113延伸至第二端部112 (也即中心轴113的二端分别为第一端部111与第二端部112),并具有一介于第一端部111与第二端部112间的车体周面114,而中心轴113指车本体11最大宽度的中心线(也即图2中车本体11中段部分的中心线)。
[0058]另外,车体周面114即为车本体11的外围部份,并分别具有第一周面方位1141以及第二周面方位1142,其中,第一周面方位1141指车本体11的下侧,第二周面方位则指车本体11的上侧(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第二周面方位1142与第一周面方位1141位于中心轴113的两侧,并彼此对应。
[0059]固定轮12、12’设置于车体周面114的第一周面方位1141,且其部分是在车本体11内,另外,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二个固定轮12、12’,但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一个胎面较宽的轮子来替代,而此固定轮12、12’的材质可以橡胶的材质制成,但不限于此。此外(以下以一个固定轮12说明),固定轮12的中心线LI与第一端部111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Wl (也即如图2所示,固定轮12的中心线LI与最左端具有一第一距离Wl)。
[0060]驱动模块13设置于车本体11内,并且机械性地连结于固定轮12,其可采用齿轮的方式来连结,但并不限于此,只要可驱动固定轮12的连结方式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此外,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模块13设置于车本体11内,但实际上可以设置在车本体11的外部,且驱动模块13可为马达或发条(也即可为电动性或手动性的驱动),其视实际状况的设计而定。
[0061]弹性轮14设置于车体周面114的第二周面方位1142,其中,弹性轮14主要是由轮子本体141与弹性件142所组成,而此弹性件142即为弹簧,使得轮子本体141可通过弹性件142来收缩与伸张,进而使得动力车I在弯曲的管状通道2时,可利用弹性轮14的弹性顺利行进。
[0062]此外,弹性轮14除了可只设置一个外,也可设置两个,且其宽度可视车本体11的宽度而定。另外,弹性轮14的中心线L2与第一端部111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W2(也即如图2所示,弹性轮14的中心线L2与最左端具有一第二距离W2),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 距离Wl是与第二距离W2相等,但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任意调配第一距离Wl与第二距离W2的大小(将在第二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分别说明)。此外,弹性轮14也可连接于该驱动模块13,使得弹性轮14受压力而收缩(也即弹性件142压缩)时,可触发该驱动模块13运转,进而使得固定轮12、12’运转。
[0063]辅助轮15设置于车体周面114上,且辅助轮15位于较固定轮12、12’与弹性轮14更接近第二端部112处,也就是说,固定轮12、12’与弹性轮14都是较接近第一端部111处,进而使得动力车I在管状通道2中较为平稳。另外,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是采用三个辅助轮15,而其中一个辅助轮15设置于车体周面114的第一周面方位1141,另外二个则设置在侧边,但在其它实施例中,并不限定于此设置。
[0064]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辅助轮15可进一步机械性地连结于驱动模块13,以供驱动模块13驱动辅助轮15,也就是说,驱动模块13可机械性地连结于固定轮12与辅助轮15中的至少一者,其视实际设计而定。
[0065]其中,在将动力车I放置在管状信道2中,使得弹性轮14收缩(给予内壁周面21正向力,内壁周面21给予弹性轮14反作用力而使弹性轮14收缩)而触发驱动模块13驱动固定轮12而使动力车I在管状通道2中沿行进方向SI或S2行进时(若动力车I为后驱动的话,即往行进方向SI行进;若为前驱动的话,则往行进方向S2行进),辅助轮15可变动地接触于内壁周面21的至少一浮动接触点A、B (也即设置于侧边的二个辅助轮15在动力车I行进的过程中,会浮动地与内壁周面21接触而有接触点为A、B,但随着直行或弯曲管状通道2的变更或车本体11的翻转,浮动接触点A、B的位置可能会随着辅助轮15接触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动,因此本实用新型将其定义为浮动接触点),且固定轮12与弹性轮14同步地接触于内壁周面21的至少二固定接触点C、D、E(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有二个固定轮12、12’与一个弹性轮14,因此会有三个固定接触点,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定义的固定接触点指动力车I在行进过程中会一直保持接触而不会浮动地变动的接触点,特此说明),且固定接触点C、D、E中的至少二者与至少一浮动接触点A、B投影于垂直于中心轴113的垂直投影面(未示出)围构成一为非钝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0066]具体来说,上述将固定接触点C、D、E中的至少二者与至少一浮动接触点A、B投影于垂直于中心轴113的垂直投影面指以如图3或图4的视角所观,此外,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为固定接触点C、固定接触点D与浮动接触点B围构成锐角三角形(如3图与图4所示),以使动力车I保持稳定地在管状通道2中行进。也就是说,动力车I不管是在直线型的管状信道2或弯曲型的管状通道2中行进时,由于浮动接触点B都可与固定接触点C、D成为锐角三角形,进而使得动力车I可稳定地前进。
[0067]在此需要一提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以锐角三角形为例,但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为直角三角形,但以直角三角形的设置方式来配置的话,会使动力车I在管状通道2中行进时会较不平稳。
[0068]请一并参阅5图以及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侧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正视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仅设置二个辅助轮15a(仅示出一个),且二个辅助轮15a都是设置于第一周面方位1141a而与固定轮12a位于同一方位(即都位于下侧)。此外,固定轮12a的中心线L3与第一端部Illa相距一第一距离W3,弹性轮14a的中心线L4与第一端部11 Ia相距一第二距离W4,且第一距离W3是小于第二距离W4,使得固定轮12a较靠近第一端部111a,弹性轮14a较靠近车子本身的中心。
[0069]同样地,在动力车(未示出)在管状通道2a中行进时,二辅助轮15a可变动地接触于内壁周面21a的二浮动接触点,且弹性轮14a同步地接触于内壁周面21a的固定接触点F,二个固定轮12a同步地接触于内壁周面21a的固定接触点,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辅助轮15a与固定轮12a接触于内壁周面21a的接触点投影于垂直投影面时会重叠,因此以下取浮动接触点G、固定接触点F、H来说明。其中,固定接触点F、H与浮动接触点G围构成一锐角三角形,以使动力车保持稳定地在管状通道2a中行进。
[0070]请一并参阅图7以及图8,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侧视图,图8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动力车在管状通道中的正视图。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在第一周面方位1141b设置至少二固定轮12b、12c (此实施例以二个为佳),并在第二周面方位1142b靠近第二端部112b处设置一辅助轮15b (其它实施例可为多个)。此外,固定轮12b、12c的中心线L5与第一端部Illb相距一第一距离W5,弹性轮14b的中心线L6与第一端部Illb相距一第二距离W6,且第一距离W5大于第二距离W6,使得弹性轮14b较靠近第一端部111b。
[0071]同样地,在动力车(未示出)在管状通道2b中行进时,辅助轮15b可变动地接触于内壁周面21b的一浮动接触点K,且固定轮12b、12c与弹性轮14b同步地接触于内壁周面21b的至少三固定接触点1、J、K(弹性轮14b与辅助轮15b接触于内壁周面21b的接触点投影在垂直投影面来看的话,是位于同一接触点K,特此说明),且固定接触点1、J与浮动接触点K围构成一锐角三角形,以使动力车保持稳定地在管状通道2b中行进。
[0072]综合以上所述,在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动力车后,由于通过固定轮来驱动动力车行进,且弹性轮、固定轮与辅助轮在管状通道中的内壁周面呈锐角三角形,使得动力车可在管状通道中顺利行进,因此可确实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007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动力车,用以在一管状通道中行进,且所述管状通道具有一内壁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车包括: 一车本体,自一第一端部沿一中心轴延伸至一第二端部,并具有一介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间的车体周面; 至少一固定轮,设置于所述车体周面的一第一周面方位; 至少一弹性轮,设置于所述车体周面的一第二周面方位,所述第二周面方位与所述第一周面方位位于所述中心轴的两侧; 至少一辅助轮,设置于所述车体周面上,且所述至少一辅助轮位于较所述固定轮与所述弹性轮更接近所述第二端部处;以及 至少一驱动模块,设置于所述车本体,并用以驱动所述至少一固定轮与所述至少一辅助轮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所述动力车与所述管状通道间的接触条件包括: 所述至少一辅助轮可变动地接触于所述内壁周面的至少一浮动接触点; 所述固定轮与所述弹性轮同步地接触于所述内壁周面的至少二固定接触点;以及所述至少二固定接触点与所述至少一浮动接触点投影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的一垂直投影面上围构成一为非钝角三角形的三角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为一马达与一发条中的一者O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机械性地连结于所述固定轮与所述辅助轮中的至少一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轮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一距离,所述弹性轮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轮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一距离,所述弹性轮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轮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一距离,所述弹性轮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距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车包括车本体、至少一固定轮、至少一弹性轮、至少一辅助轮与至少一驱动模块;车本体自第一端部沿中心轴延伸至第二端部,具有介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间的车体周面;固定轮设置于车体周面的第一周面方位;弹性轮设置于车体周面的第二周面方位,第二周面方位与第一周面方位位于中心轴的两侧;辅助轮设置于车体周面且辅助轮较固定轮与弹性轮更接近第二端部;驱动模块设置于车本体用以驱动固定轮与辅助轮中的至少一者;辅助轮变动接触内壁周面的至少一浮动接触点;固定轮与弹性轮同步接触内壁周面的至少二固定接触点;固定接触点与浮动接触点投影在中心轴的垂直投影面构成非钝角三角形。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车可稳定地在管状通道中行进。
【IPC分类】A63H29/00, A63H17/00
【公开号】CN204699396
【申请号】CN201520167488
【发明人】许识孝
【申请人】许识孝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4日
【公告号】US20150285424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