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趣味裂变的陀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玩具陀螺,具体说是一种趣味裂变的陀螺。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玩具陀螺,基本都是由单个陀螺构成,其包括有轴套体、螺盖、螺片和陀尖,通过陀螺发射器与螺盖连接并实现将陀螺发射出去转动。为了增加或提升陀螺的性能,使自己的陀螺能在对抗赛中赢得对方,现有的玩具陀螺大多设计成可组装强化的,将陀螺设计成易拆装的连接方式,并将轴套体设计成可加装拼长,从而可轻易快速的将陀螺拆散开来进行更换或添加配件,但无论如何改装强化,该玩具陀螺在玩耍过程中都只是以一个陀螺进行转动对抗,故其胜率还是难以得到较大提高,而且玩具陀螺可拆卸组装已是很普遍的了,所以这样的陀螺也逐渐失去了新奇感,很难长期获得玩者的青睐。目前有一款玩具陀螺是可分离的组合玩具陀螺,是本发明人设计出来的可裂变的玩具陀螺,但由于该玩具陀螺裂变时只是一分为二,也就是变成两个陀螺体各自转动,所以趣味性相对还是弱一些,对抗的胜率也相对低一些。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分离成多个陀螺各自转动,大大提高对抗的胜率和增强玩耍趣味性的趣味裂变的陀螺。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点是包括有至少三个陀螺体,所述陀螺体内设有卡接件和弹性件,所述陀螺体相互叠加并通过卡接件卡接固定后形成组合陀螺,同时使弹性件处于弹性压缩状态,所述组合陀螺在旋转过程中受到撞击或通过控制使卡接件解除卡接而实现位于上方的陀螺体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弹射开来形成各陀螺体各自单独转动。
[0005]其中,所述卡接件为上移解锁卡接件、转动解锁卡接件或可控解锁卡接件中的一种,不同的卡接件在操作解锁时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和趣味点,多个陀螺体叠加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达到不同的裂变方式。
[0006]本实用新型的组合陀螺包括有第一陀螺体、第二陀螺体和第三陀螺体,所述第二陀螺体和第三陀螺体内均设有卡接件和弹性件,所述第一陀螺体连接于第二陀螺体上端,所述第二陀螺体活动连接于第三陀螺体上端。
[0007]为了实现第二陀螺体从第三陀螺体分离着地时第一陀螺体也跟着分离开来,所述第二陀螺体内的卡接件为上移解锁卡接件,所述第二陀螺体的陀尖可弹性伸缩地连接于第二陀螺体的下部,所述上移解锁卡接件与所述陀尖相连接,所述第一陀螺体通过所述上移解锁卡接件卡接而固定在第二陀螺体上端,所述第二陀螺体的陀尖着地向上缩入时带动上移解锁卡接件解除对第一陀螺体的卡接而实现第一陀螺体与第二陀螺体相分离各自单独转动。
[0008]进一步的为了保证陀螺的平稳性,所述上移解锁卡接件包括有卡脚,所述卡脚位于第二陀螺体内的第二陀尖的上部,所述卡脚的下端为倾斜面,所述第二陀尖的上部对应设有楔形块与卡脚的倾斜面配合而实现第二陀尖着地向上缩时卡脚向外移,所述卡脚的外侧面连接有可使卡脚向中间移动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卡脚的上端设有卡钩,所述第一陀螺体的下部对应设有卡位,通过卡钩与卡位相卡接而实现上移解锁卡接件将第一陀螺体固定在所述第二陀螺体上端。
[0009]本实用新型控制第二陀螺体的分离方式可以是:所述第三陀螺体内的卡接件为可控解锁卡接件,所述可控解锁卡接件包括有限位固定器和传感机构,所述第二陀螺体连接于第三陀螺上端并通过所述限位固定器固定,所述传感机构被感应触发带动限位固定器解除对第二陀螺体的卡接而实现第二陀螺体与第三陀螺体相分离各自单独转动。
[0010]其中所述限位固定器为旋转卡接固定器、移动卡接固定器或插销固定器,所述传感机构包括有感应器、电机和电源,所述感应器收到感应时接通电路使电源带动电机工作,电机工作带动所述旋转卡接固定器转动或移动卡接固定器移动或插销固定器插拔。而感应器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所述感应器为电感应器、光敏感应器、磁控感应器、热敏感应器或声控感应器。
[0011]本实用新型控制第二陀螺体的分离方式还可以是:所述第三陀螺体上的卡接件为转动解锁卡接件,所述转动解锁卡接件设置在第三陀螺体的螺片上,所述第二陀螺体的螺片上对应设有下卡位,所述第二陀螺体叠加到第三陀螺体的上端后通过下压并转动使下卡位与卡接件相卡接而固定,所述第二陀螺体的螺片受到撞击时产生转动错位使转动解锁卡接件解除对第二陀螺体的卡接而实现第二陀螺体与第三陀螺体相分离各自单独转动。
[0012]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控制第二陀螺体的分离方式也可以是上移解锁方式,即将组合陀螺发射到地面时,第三陀螺体的陀尖着地的话,则解除对第二陀螺体的卡接而实现第二陀螺体与第三陀螺体相分离各自单独转动。
[0013]本实用新型的弹性件包括有安装在陀螺体中间的弹簧,当上端的陀螺体叠加到下端的陀螺体时位于下端陀螺体内的弹簧被挤压处于弹性压缩状态。
[0014]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至少三个陀螺体相互叠加并通过卡接件卡接固定形成组合陀螺,同时使陀螺体内的弹性件处于弹性压缩状态,故该组合陀螺在旋转过程中,若受到撞击,或者人为进行控制,使卡接件解除卡接,从而实现位于上方的陀螺体在下方陀螺体内的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弹射开来形成各自单独转动,各陀螺体从最下方开始逐次逐个分离开来,故使得整体的攻击性大大增加,获胜率更高,趣味性也比现有的玩具陀螺强,玩法更加新意有趣,能吸引更多玩家的喜爱;又由于卡接件具有多种不同的卡接方式,而不同的卡接方式形成了在解除卡接时的操作各有不同,故通过不同卡接方式的组合,所形成的组合陀螺的裂变操作各不相同,故玩家可根据自己喜爱选择不同方式的组合,从而使得自己的组合陀螺获胜率更高。本实用新型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其设计巧妙,组合自由,操作多样化,极具游戏的趣味性,可用于对战比赛中,让玩家获得更大的胜率,同时还能培养小孩动手能力和竞争能力。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三陀螺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二陀螺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一陀螺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包括有至少三个陀螺体,在这些陀螺体内设有卡接件和弹性件4,这些陀螺体相互叠加并通过卡接件卡接固定后形成组合陀螺,同时使弹性件4处于弹性压缩状态,该组合陀螺在旋转过程中受到撞击或通过控制使卡接件解除卡接而实现位于上方的陀螺体在弹性件4的弹力作用下弹射开来形成各陀螺体各自单独转动,各陀螺体从最下方开始逐次逐个分离开来,故使得整体的攻击性大大增加,获胜率更高,趣味性也比现有的玩具陀螺强,玩法更加新意有趣,能吸引更多玩家的喜爱。进一步的,该实用新型的卡接件可以为上移解锁卡接件5、转动解锁卡接件6或可控解锁卡接件7中的一种,不同的卡接件在操作解锁时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和趣味点,故多个陀螺体叠加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达到不同的裂变方式和操作方式,提高玩耍乐趣,也使得组合有更多可供选择,不会因为太单一而影响其趣味性。
[0025]实施例一:
[0026]如图1至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组合陀螺包括有第一陀螺体1、第二陀螺体2和第三陀螺体3,其中第二陀螺体2和第三陀螺体3内均设有卡接件和弹性件4,第一陀螺体I连接于第二陀螺体2上端,第二陀螺体2活动连接于第三陀螺体3上端。在分离时,是第二陀螺体2先与第三陀螺体3分离,然后第一陀螺体I才与第二陀螺体2分离,其中第二陀螺体2与第三陀螺体3的分离是通过人为控制的,而第一陀螺体I与第二陀螺体2的分离是在第二陀螺体2着地时即刻进行分离的。
[0027]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三陀螺体3内的卡接件为可控解锁卡接件7,所述可控解锁卡接件7包括有限位固定器71和传感机构8,所述第二陀螺体2连接于第三陀螺体3上端并通过该限位固定器71固定,传感机构8被感应触发带动限位固定器71解除对第二陀螺体2的卡接而实现第二陀
螺体2与第三陀螺体3相分离各自单独转动。该实施例的限位固定器71为旋转卡接固定器,该实施例的传感机构8包括有与外界感应源相感应的感应器、带动旋转卡接固定器71转动的电机81以及给电机81供电的电源82,当感应器接收到外界感应源的感应时使电机81和电源82的电路连通,此时电机81工作并带动旋转卡接固定器71转动进而解除对第二陀螺体2的卡接而实现第二陀螺体2在弹性件4的弹力作用下弹射开来。该实施例的感应器为磁控感应电路,该磁控感应电路由EPROM、磁控开关、电容和电阻组成,另外电机电路由电机81、电容、三极管和电阻组成,电源电路由电源82、开关、电容和电阻组成,该实施例的外界感应源对应为端部设有磁铁的感应棒,当感应棒端部的磁铁靠近转动中的组合陀螺时,磁控感应电路中的磁控开关受到磁铁的磁力吸引而闭合,使感应电路处于连通状态,磁控感应电路发出信号给EPROM的PAO脚,EPROM得到信号后通过PBO脚控制电机电路中的电机81工作。以上电路集成在同一电路板83上,该电路板83上还设有电源控制开关84,该电路板83安装在第三陀螺体3内部靠边位置,该电机81安装在第三陀螺体3内部中间位置,而电源82则安装在电机81的侧旁。
[0028]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弹性件4设置于在第三陀螺体3中,该弹性件4包括有弹簧41和弹射座42,弹簧41套在旋转卡接固定器71外,弹射座42安装在弹簧41上方,当第二陀螺体2卡接到旋转卡接固定器71上时,弹簧41及弹射座42被向下挤压;当第二陀螺体2在旋转卡接固定器71转动后解除卡接状态时,弹射座42在弹簧41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同时将第二陀螺体2弹射出去;该实施例的第三陀螺体3包括有第三陀尖31、陀尖座32、下螺套33、上螺套34、螺片35以及安装座36,其中传感机构8安装固定在安装座36内,该安装座36固定在下螺套33和上螺套34之间,弹射座42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上螺套34和安装座36之间,且弹射座42可上移伸出上螺套34并通过上螺套34限制其向上脱离第三陀螺体3,螺片35套接在上螺套34和安装座36之间的位置。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电机81横卧放置在旋转卡接固定器71的下方,该电机81的转轴端连接有一拨动片85,该拨动片85为一圆柱体且在圆柱体对称两侧凸设有凸耳851,旋转卡接固定器71的底部边缘对应拨动片85的位置设有凸边711,该拨动片85的凸耳851在电机81的转轴带动下转至旋转卡接固定器71的凸边711进而带动旋转卡接固定器71转动以解除对第二陀螺体2的卡接;该旋转卡接固定器71上设有复位弹簧72使旋转卡接固定器71在转动后能反转复位,当拨动片85继续转动后,凸耳851会逐渐离开凸边711,当凸耳851离开凸边711后,旋转卡接固定器71在复位弹簧72的弹力作用下反转复位,回到初始位置,以待拨动片85的另一个凸耳851再次来带动旋转卡接固定器71转动。该实施例在拨动片85的前端设有一金属块852,在该金属块852的上方位置设有一安装在第三陀螺体3中的自停检测装置9,对应的在电路板83上设有该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由一自停检测开关一端接地一端与EPROM的PAl脚连接,该自停检测装置9向下伸出两个触脚91分别位于金属块852的两侧,该金属块852随拨动片85转动的过程中会间断与两个触脚91接触,当金属块852转动至不与两个触脚91接触的状态时,电路中的自停检测开关断开,EPROM检测到该开关断开时发出控制信号控制电机81停止工作,以降低电源82的不必要损耗;而当拨动片85在带动旋转卡接固定器71转动过程中,金属块852恰好是处于与两个触脚91接触的状态。该实施例的旋转卡接固定器71的中间开有花键形卡接孔73,在卡接孔73的上边缘侧壁设有切入斜边74,第二陀螺体2的下螺座22上对应设有花键形卡凸221,第二陀螺体2在向下插入第三陀螺体3过程中卡凸221是先挤压切入斜边74,从而产生分力使旋转卡接固定器71被带动转动,转至卡接孔73与卡凸221对齐时卡凸221卡入卡接孔73中,卡入后旋转卡接固定器71在复位弹簧72作用下自动反转复位而实现卡凸221卡紧在卡接孔73中,此时第二陀螺体2与第三陀螺体3组合成一体。
[0029]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二陀螺体2内的卡接件为上移解锁卡接件5。第二陀螺体2包括第二陀尖21、下螺座22、上螺座23、攻击环24和轴套25,上螺座23和下螺座22上下对接并通过螺钉固定,该攻击环24的内环面设有凸键241,下螺座22的上边缘向下设有凹位222,该攻击环24放在下螺座22上时其凸键241伸入到凹位222中,通过上螺座23与下螺座22固接而实现攻击环24套接在上螺座23和下螺座22之间的外部,且攻击环24不会相对上下螺座转动;该轴套25位于上螺座23和下螺座22之间的内部,在轴套25的底面设有插柱,下螺座22内对应设有插孔223,通过插柱与插孔223相插接而实现轴套25与下螺座22连接,并通过上螺座23与下螺座22固接而使轴套25固定;该第二陀尖21安装在下螺座22上,其弹簧41设置在上螺座23和轴套25之间的位置。该实施例的下螺座22内中间设有安装座224,第二陀尖21从安装座224的底部中间穿过伸出到下螺座22下方,该实施例的上移解锁卡接件5对应包括有两卡脚51,该卡脚51成半圆环形,两卡脚51分别位于第二陀尖21上部两侧,卡脚51的内圆环面下端设计成倾斜面52,第二陀尖21的上部对应设有楔形块211与卡脚51的倾斜面52配合,从而实现第二陀尖21着地向上缩入时两卡脚51分别向两侧外移,卡脚51外移而解除对第一陀螺体I的卡接使第一陀螺体I弹出分离;在该卡脚51的外侧面连接有复位弹簧53,通过该复位弹簧53可使卡脚51向中间移动复位,复位时挤压第二陀尖21使第二陀尖21向下伸出。该卡脚51的内环面上端凸设有卡钩54,第一陀螺体I的下部对应设有卡位10,通过卡钩54与卡位10相卡接而实现上移解锁卡接件5将第一陀螺体I固定在第二陀螺体I上端。
[0030]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一陀螺体I包括第一陀尖11、陀片12和螺盖13,螺盖13旋接在陀片12上端,第一陀尖11与陀片12通过螺钉连接固定,与卡钩54配合的卡位10设置于该第一陀尖11上,第一陀尖11是伸入到第二陀螺体2中与上移解锁卡接件5相卡接的,而陀片12的下部伸入到上螺座23的孔中而压缩该弹簧41。
[0031]该组合陀螺的裂变原理如下:将组合陀螺通过发射器发射后整体进行高速旋转,玩家可根据自己的判断,在比赛过程中将感应棒靠近转动中的第三陀螺体3的位置,使感应电路接通,电机81工作带动旋转卡接固定器71转动,解除对第二陀螺体2的卡接,此时第二陀螺体2在弹簧座42和弹簧41的作用下向上弹起,并在其转动惯性力作用下偏离第三陀螺体3,最后着地继续旋转,而当第二陀螺体2的第二陀尖21着地时,第二陀尖21上缩而推动两卡脚51向外侧移动,进而使卡脚51解除对第一陀螺体I的卡接,从而使第一陀螺体I在第二陀螺体2的弹性件4弹力作用下弹射出去,最终形成三个陀螺体分别单独转动,从而形成以三敌一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比赛的获胜率,同时也提高了陀螺玩具对抗比赛的可控性和趣味性,能够培养小孩动手能力、判断能力和竞争能力等。
[0032]实施例二:
[0033]如图7和图8所示,该实施例的组合陀螺同样包括有第一陀螺体1、第二陀螺体2和第三陀螺体3,其中第二陀螺体2和第三陀螺体3内均设有卡接件和弹性件4,第一陀螺体I连接于第二陀螺体2上端,第二陀螺体2活动连接于第三陀螺体3上端。在分离时,是第二陀螺体2先与第三陀螺体3分离,然后第一陀螺体I才与第二陀螺体2分离,其中第二陀螺体2与第三陀螺体3的分离是通过对抗撞击的,而第一陀螺体I与第二陀螺体2的分离是在第二陀螺体2着地时即刻进行分离的。
[0034]该实施例的第三陀螺体3包括有螺片35、轴套体37和第三陀尖31,螺片35设计成以圆环体,转动解锁卡接件6设置在螺片35上,具体为设置于螺片35内环边上部的上卡边61,该实施例在螺片35的内环边凸设有连接板,一共设有均匀环形分布的四个连接板,连接板的端部向左右两侧均设有上卡边61,故该上卡边61与连接板呈“T”字形状,在上卡边61的下表面设有半球凸点62,螺片35的圆环外环壁上设有凹凸纹路,用于增加该陀螺的美观,同时使该陀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该实施例的弹性件4设置于第三陀螺体的轴套体37上,轴套体37上设有供弹性件4容置的凹腔,弹性件4的上端凸出于轴套体37上而使第二陀螺体2连接到第三陀螺体3上时弹性件4处于被压缩状态。该实施例的弹性件4包括圆环座42和弹簧
41,圆环座42向下延伸有卡扣脚43,轴套体37的凹腔腔壁上开设有供卡扣脚43卡接的条形扣槽,通过将卡扣脚43插接于条形扣槽中而实现圆环座42可在条形扣槽中移动,弹簧41安装于圆环座42与凹腔之间而实现圆环座42可弹性移动。该实施例的第二陀螺体2包括第二陀尖21、下螺座22、上螺座23、攻击环24和轴套25,上螺座23和下螺座22上下对接并通过螺钉固定,该攻击环24的内环面设有凸键241,下螺座22的上边缘向下设有凹位222,该攻击环24放在下螺座22上时其凸键241伸入到凹位222中,通过上螺座23与下螺座22固接而实现攻击环24套接在上螺座23和下螺座22之间的外部,且攻击环24不会相对上下螺座转动。该下螺座22底部对应设计成与上卡边61配合的下卡边225,在每个下卡边225的上表面对应半球凸点62设有两个半球凹点,该实施例的攻击环24外侧边壁上设有多个攻击部,该攻击部凸出于螺片35的边壁上,该攻击环24作为整个组合陀螺的攻击螺片。该实施例两陀螺体装配时,先将下螺座22的下卡边225与螺片35上的上卡边61错位对齐,即下卡边225对齐螺片35上两组上卡边61之间的空隙,然后靠拢,此时下螺座22的下卡边225从空隙经过并处于螺片35的上卡边61下方,此时可根据你要发射陀螺转动的方向来转动第二陀螺体2实现与第三陀螺体3相卡接,如果要使陀螺顺时针转动,那么则将第二陀螺体2相对第三陀螺体3逆时针转动,使右侧的下卡边225与左侧的上卡边61相卡接,同时将靠近里面的半球凹点与上卡边61的半球凸点62相配合;如果要使陀螺逆时针转动,那么则将第二陀螺体2相对第三陀螺体3顺时针转动,使左侧的下卡边225与右侧的上卡边61相卡接,同时将靠近里面的半球凹点与上卡边61的半球凸点62相配合。因此在玩耍过程中,当该玩具陀螺受到第一次撞击时且撞击力达到使攻击环24转动时,第二陀螺体2不会马上与第三陀螺体3分离,而是使得下螺座22上靠外的那个半球凹点与螺片35的半球凸点62配合,直至再次撞击使攻击环24转动时,此时半球凸点62滑出半球凹点,上卡边61与下卡边225也完全错位,弹性件4弹性恢复,才将第二陀螺体2弹射出去,从而形成第二陀螺体2与第三陀螺体3分离。该实施例的第二陀螺体2内的卡接件同样为上移解锁卡接件5。该实施例的上移解锁卡接件5以及对应的和上移解锁卡接件5连接的第二陀尖21的结构样式均与实施一相同,同样的对应的第一陀螺体I的结构也与实施例一的第一陀螺体I结构相同,故此不再赘述。
[0035]该组合陀螺的裂变原理如下:将组合陀螺通过发射器发射后整体进行高速旋转,当该组合陀螺与对方陀螺发生碰撞时,第二陀螺体2连同第一陀螺体会I相对第三陀螺体3错位转动,经过两次碰撞错位后,第二陀螺体2连同第一陀螺体I与第三陀螺体3分离,在第三陀螺体3的弹性件4弹力作用下弹射出来,而当第二陀螺体2的第二陀尖21着地时,会解除对第一陀螺体I的卡接,从而使第一陀螺体I在第二陀螺体2的弹性件4弹力作用下弹射出去,最终形成三个陀螺体分别单独转动,围合攻击对方陀螺,大大提高获胜率。
[0036]尽管本实用新型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制。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都是可以预料的,这种的变化应属于所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至少三个陀螺体,所述陀螺体内设有卡接件和弹性件(4),所述陀螺体相互叠加并通过卡接件卡接固定后形成组合陀螺,同时使弹性件(4)处于弹性压缩状态,所述组合陀螺在旋转过程中受到撞击或通过控制使卡接件解除卡接而实现位于上方的陀螺体在弹性件(4)的弹力作用下弹射开来形成各陀螺体各自单独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为上移解锁卡接件(5 )、转动解锁卡接件(6 )或可控解锁卡接件(7 )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陀螺包括有第一陀螺体(I)、第二陀螺体(2 )和第三陀螺体(3 ),所述第二陀螺体(2 )和第三陀螺体(3 )内均设有卡接件和弹性件(4),所述第一陀螺体(I)连接于第二陀螺体(2)上端,所述第二陀螺体(2)活动连接于第三陀螺体(3)上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陀螺体(2)内的卡接件为上移解锁卡接件(5),所述第二陀螺体(2)的第二陀尖(21)可弹性伸缩地连接于第二陀螺体(2)的下部,所述上移解锁卡接件(5)与所述第二陀尖(21)相连接,所述第一陀螺体(I)通过所述上移解锁卡接件(5)卡接而固定在第二陀螺体(2)上端,所述第二陀螺体(2)的第二陀尖(21)着地向上缩入时带动上移解锁卡接件(5)解除对第一陀螺体(I)的卡接,从而实现第一陀螺体(I)与第二陀螺体(2)相分离各自单独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移解锁卡接件(5)包括有卡脚(51),所述卡脚(51)位于第二陀螺体(2)内的第二陀尖(21)的上部,所述卡脚(51)的下端为倾斜面(52),所述第二陀尖(21)的上部对应设有楔形块(211)与卡脚(51)的倾斜面(52)配合而实现第二陀尖(21)着地向上缩时卡脚(51)向外移,所述卡脚(51)的外侧面连接有可使卡脚(51)向中间移动复位的复位弹簧(53),所述卡脚(51)的上端设有卡钩(54),所述第一陀螺体(I)的下部对应设有卡位(10),通过卡钩(54)与卡位(10)相卡接而实现所述上移解锁卡接件(5)将第一陀螺体(I)固定在所述第二陀螺体(2)上端。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陀螺体(3)内的卡接件为可控解锁卡接件(7),所述可控解锁卡接件(7)包括有限位固定器(71)和传感机构(8),所述第二陀螺体(2)连接于第三陀螺体(3)上端并通过所述限位固定器(71)固定,所述传感机构(8)被感应触发带动限位固定器(71)解除对第二陀螺体(2)的卡接而实现第二陀螺体(2)与第三陀螺体(3)相分离各自单独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固定器(71)为旋转卡接固定器、移动卡接固定器或插销固定器,所述传感机构(8 )包括有感应器、电机(81)和电源(82 ),所述感应器收到感应时接通电路使电源(82 )带动电机(81)工作,电机(81)工作带动所述旋转卡接固定器转动或移动卡接固定器移动或插销固定器插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器为电感应器、光敏感应器、磁控感应器、热敏感应器或声控感应器。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陀螺体(3)上的卡接件为转动解锁卡接件(6),所述转动解锁卡接件(6)设置在第三陀螺体(3)的螺片(31)上,所述第二陀螺体(2)的攻击环(24)上对应设有下卡位(241),所述第二陀螺体(2)叠加到第三陀螺体(3)的上端后通过下压并转动使下卡位(241)与转动解锁卡接件(6)相卡接而固定,所述第二陀螺体(2)的攻击环(24)受到撞击时产生转动错位使转动解锁卡接件(6)解除对第二陀螺体(2)的卡接而实现第二陀螺体(2)与第三陀螺体(3)相分离各自单独转动。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趣味裂变的陀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4)包括有安装在陀螺体中间的弹簧(41),当上端的陀螺体叠加到下端的陀螺体时位于下端陀螺体内的弹簧(41)被挤压处于弹性压缩状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趣味裂变的陀螺,特点是包括有至少三个陀螺体,在这些陀螺体内设有卡接件和弹性件,这些陀螺体相互叠加并通过卡接件卡接固定后形成组合陀螺,同时使弹性件处于弹性压缩状态,该组合陀螺在旋转过程中受到撞击或通过控制使卡接件解除卡接而实现位于上方的陀螺体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弹射开来形成各陀螺体各自单独转动,各陀螺体从最下方开始逐次逐个分离开来,故使得整体的攻击性大大增加,获胜率更高,趣味性也比现有的玩具陀螺强,玩法更加新意有趣,能吸引更多玩家的喜爱。该趣味裂变的陀螺设计巧妙,结构紧凑,组合自由,操作多样化,能够获得小朋友的青睐。
【IPC分类】A63H1/00
【公开号】CN204699390
【申请号】CN201520326834
【发明人】蔡东青
【申请人】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奥迪动漫玩具有限公司, 广州奥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