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雾双层透明罩及仪表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1-4-30  219

一种防雾双层透明罩及仪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仪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雾双层透明罩及仪表。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水气在空气中的饱和度会随着空气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含水较多的湿热空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时,在其周围会形成一个区域,进入该区域内的空气温度会迅速降低,致使空气中的水气饱和度也显著降低,进而导致水气在空气中过饱和而析出并附着在物体上,从而出现凝结现象。
[0003]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了车辆仪表中,仪表就出现起雾,影响驾驶员读取仪表盘示数,使得驾驶员不能及时了解车辆的行驶速度、油箱储油量等信息,造成使用不方便,且存在安全隐患。
[0004]通常仪表防雾方法主要有两种:
[0005]一种是采用单层透明罩,通过在透明罩内表面喷涂防雾剂,破坏水的表面张力,使仪表内湿热的空气无法在透明罩内凝结成细密的小水珠,从而达到防雾的目的。
[0006]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
[0007]1、有效时间短,如果频繁满足凝雾条件,而无论仪表本身是否被使用过,防雾剂则是需要每5-7天就要重新喷涂一次,这也就要求用户频繁拆卸仪表进行维护和保养,显然,这种做法不但麻烦,而且对于质保期以内的产品仪表来说,频繁地拆装仪表本身就是不可取的;
[0008]2、防雾效果差,防雾剂的作用原理仅仅是破坏水的表面张力,而并非从根本上阻止水汽凝结,如果空气湿度过大且温度高,在前面罩上凝结的水汽则会成股流下,仍然会影响驾驶员对仪表读数,从而与仪表防雾的初衷背道而驰。
[0009]另一种是采用双层透明罩,例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420464046.4),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仪表盘的双层防雾透明罩,通过在外罩、内罩之间设置的真空腔,由于真空的热传导系数很低,能够防止雾气产生。
[0010]但这种双层透明罩需要抽真空,造成结构复杂,零部件较多,应用条件苛刻,很难在实际产品中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1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即能够防雾,又具有简单的结构,便于应用到实际产品中。
[001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雾双层透明罩,包括:壳体、外透明罩以及内透明罩,所述外透明罩与所述内透明罩密封连接,或者所述外透明罩、所述内透明罩分别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在所述外透明罩与所述内透明罩之间形成密闭空间。
[00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外透明罩与内透明罩之间形成了一个密闭空间,当双层透明罩内外温差较大时,上述密闭空间会减缓密闭空间内侧和外侧的温差的变化,使内外温差的变化接近于线性变化,而不是单层透明罩时的迅速降低,使得空气中的水气饱和度不会显著降低,就不会在透明罩形成雾气,从而达到防雾的效果。
[0014]进一步地,密封连接为通过密封件连接、使用胶粘结、超声波焊或一体成型。
[0015]进一步地,外透明罩与壳体通过第一密封件密封连接,内透明罩与壳体通过第二密封件密封连接。
[00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仪表,包括上述防雾双层透明罩。
[0017]现有技术中的双层透明罩,透明外罩内设有透明内罩,透明内罩的端面与透明外罩的端面之间设有真空腔,在双层透明罩的装配过程中需要抽真空,因而在外罩上对应真空腔位置设有抽真空口以及抽真空口的密封结构,造成结构复杂,零部件较多。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雾双层透明罩使用两个密封件,或者使用胶粘结或超声波焊,在外透明罩、内透明罩之间形成密闭空间,结构简单,便于应用到实际产品中。
[0019]另外无需喷涂防雾剂,维护方便且降低物料成本。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防雾双层透明罩的透视图;
[0021]图2是图1所示的防雾双层透明罩的剖视图;
[0022]图3是图1所示的防雾双层透明罩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防雾双层透明罩的透视图;
[002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防雾双层透明罩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包括壳体1、外透明罩2、内透明罩31以及卡合部6,壳体I的内壁11的一端设置支撑面12,用于支撑外透明罩2 ;内透明罩31设置于壳体I与外透明罩2限定的空间内;卡合部6用于将壳体I与外透明罩2卡装在一起。
[0026]如图3所示,卡合部6上与壳体I与外透明罩2接合部相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槽61,第一密封件4设置于第一卡槽61中,外透明罩2与壳体I通过第一密封件4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4为密封圈,第一密封件4也可以采用其他密封件,例如橡胶件密封条,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0027]内透明罩31还包括侧壁,如图3所示,侧壁包括朝向外透明罩2延伸的第一侧壁32与背离外透明罩2延伸的第二侧壁33,第一侧壁32的端部321与外透明罩2接合。
[0028]如图3所示,第二侧壁33外侧,即侧壁33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卡槽331,第二密封件5设置于第二卡槽331中,内透明罩31与壳体I通过第二密封件5密封。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5为密封圈,第二密封件5也可以采用其他密封件,例如橡胶件密封条,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0029]当然,第二卡槽也可以设置在壳体I的内壁11上与侧壁对应的部位,同样可以实现内透明罩31与壳体I之间的密封。
[0030]此时,外透明罩2、内透明罩31与第一侧壁32形成密闭空间。
[0031]本实施例中,外透明罩2平行于内透明罩31。外透明罩2也可以与内透明罩31不平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0032]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密封连接方式,不使用第一密封件与第二密封件,使用胶粘结或超声波焊,分别实现外透明罩2、内透明罩31与壳体I的密封连接。
[003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内透明罩31固定安装于壳体I中,第一侧壁32的端部未与外透明罩2接合,此时外透明罩2、内透明罩31、第一侧壁32以及壳体I的内壁11形成密闭空间。
[003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内透明罩31的侧壁只包括第二侧壁33,如图4所示,此时外透明罩2、内透明罩31以及壳体I的内壁11形成密闭空间。
[0035]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防雾双层透明罩,与图1所示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区别在于:壳体21与卡合部26采用钣金件制作,第一密封件24直接设置在卡合部26中,第一密封件24可以采用橡胶件密封条。
[0036]外透明罩22与壳体21通过第一密封件24密封,内透明罩31与壳体21通过第二密封件25密封,外透明罩22与内透明罩231之间形成密闭空间。
[00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应用于仪表,其中的卡合部通常可以是仪表的表圈或面罩,也就是将第一密封件设置于表圈或面罩中,或者表圈或面罩的卡槽中。
[0038]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侧壁32的端部321与外透明罩2接合,在结合处使用密封件连接、或者使用胶粘结,使得外透明罩2与内透明罩31密封连接,在外透明罩与内透明罩之间形成密闭空间。
[0039]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外透明罩与内透明罩一体成型,在外透明罩与内透明罩之间形成密闭空间。
[0040]构成密闭空间的面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0041](I)外透明罩、内透明罩与侧壁形成密闭空间,如图1、图2所示的防雾双层透明罩,以及图5所示的防雾双层透明罩;
[0042](2)外透明罩、内透明罩与壳体的内壁形成密闭空间,如图4所示的防雾双层透明罩,这里所说的内壁是指壳体I内侧、处于外透明罩2与内透明罩31之间的表面;
[0043](3)外透明罩、内透明罩、侧壁与壳体的内壁形成密闭空间,第一侧壁32的端部未与外透明罩2接合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内壁是指壳体I内侧、处于外透明罩2与第一侧壁32的端部之间的表面。
[0044]可以理解,具体构成密闭空间的面并不重要,只要在外透明罩2、内透明罩31之间形成密闭空间即可。
[0045]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各种更动与修改,均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防雾双层透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雾双层透明罩包括:壳体、外透明罩以及内透明罩,所述外透明罩与所述内透明罩密封连接,或者所述外透明罩、所述内透明罩分别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在所述外透明罩与所述内透明罩之间形成密闭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连接为通过密封件连接、使用胶粘结、超声波焊或一体成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透明罩与所述壳体通过第一密封件密封连接,所述内透明罩与所述壳体通过第二密封件密封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雾双层透明罩还包括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上与所述壳体与所述外透明罩接合部相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槽中。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透明罩具有侧壁,所述侧壁外侧设置有第二卡槽,或者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与所述侧壁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槽中。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为密封圈或橡胶件密封条,和/或所述第二密封件为密封圈或橡胶件密封条。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透明罩平行于所述内透明罩。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设置支撑面,用于支撑所述外透明罩。9.一种仪表,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包括权利要求1-8所述的防雾双层透明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雾双层透明罩,包括壳体、外透明罩以及内透明罩,所述外透明罩与所述内透明罩密封连接,或者所述外透明罩、所述内透明罩分别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在所述外透明罩与所述内透明罩之间形成密闭空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仪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雾双层透明罩,内外透明罩之间形成密闭空间,无需抽真空,既能够防雾,又具有简单的结构,便于应用到实际产品中;无需喷涂防雾剂,维护方便且降低物料成本。
【IPC分类】H05K5/06, B60K35/00
【公开号】CN204697438
【申请号】CN201520475613
【发明人】刘文庆, 张建华, 陈晓东
【申请人】大陆汽车车身电子系统(芜湖)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6月30日

最新回复(0)